娄梦玲 盖 青
(中国民航大学,天津 300300)
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历史上,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身上展现出来的宝贵精神品质和非凡智慧勇气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断奋斗的力量之源。“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高校应当高度重视党史文化的育人功能,深刻认识党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理清党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可行性的逻辑关系,明晰党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的有效进路,切实发挥党史文化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1]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其成效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中国迅速崛起后面临复杂多变的形势,愈加凸显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在意识形态斗争极其激烈的今天,思想政治工作已然成为关乎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重大战略问题。历史是我们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重要来源,学习历史有助于大学生深刻认知“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到哪里去”等关键问题,真正理解民族复兴大业的内涵和新时代的崇高使命担当,从而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找准方向、贡献力量。因此,高校要牢牢抓住立德树人这个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与教育教学紧密融合,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党史凝聚着前进的力量,具有丰富内涵[2]。在“概论”课程中讲好党史,可以用党的崇高理想引领青年,用党的伟大成就鞭策青年,用党的先进思想启迪青年,用党的卓越品质教育青年。让青年大学生树立起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提升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有效性,从而推进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高校纷纷从优化顶层设计、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师资队伍能力等方面对思政课进行改革,推动思政课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一点在“概论”课程方面有非常明显的体现。无论是教材内容的更新完善,还是推进智能化教学、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概论”课程都有较大突破。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概论”课程仍需在提升课程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上下功夫,大力推进思政课守正创新,着力打造有料又有趣、有爱又有品的“金课”,真正发挥其铸魂育人、温润心灵的作用。
学习党史为推动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提供了良好契机。“概论”课程是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一门课程,理论性比较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诸多疑问。对此,教师要有理有据地进行回应,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不断提升学生对课程的信任度。党史为“概论”课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育人素材,有助于把“概论”课程中的“道理”讲得更清楚、更明白,更加深入人心,实现“讲理”“共情”“增信”的育人效果。在“概论”课程中,通过讲述党史,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话语生机,搭建起教师与学生情感互通的桥梁,引导成长于“富起来”时代背景中的大学生深刻体会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通过呈现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奋斗的重大历史成就和历史经验,能够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引导其自觉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
随着自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上一些歪曲历史真相、诋毁历史人物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时有出现。尚处在“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信息辨别能力较弱,容易被各类披着“学术创新”“探索真相”等外衣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所欺骗,迷失自我,甚至误入歧途。
面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种种挑战,作为讲好人生道理的关键课程,思政课要充分发挥抵制和防范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堡垒作用,引导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直面中西方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领域冲突和碰撞的能力本领。因此要发挥党史文化的思想引领作用,在教学与实践中引导青年大学生从党史的整体上、从史实的联系中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建立科学认知。只有这样,才能在真知的基础上彻底粉碎历史虚无主义的谣言、谎言,撕下其虚伪面具,让广大青年大学生认清其本来面目,增强大学生自觉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冲击的意识和能力。
党史文化和“概论”课程都具有极强的政治属性,这是两者能够相融的根本条件。党史文化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四史”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如何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党史是“四史”的核心,学习党史文化不仅是对各阶段历史史实的简单回顾,更要深入研究历史,总结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党史学习教育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历史教学,而是要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做好政治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政治认同感、政治判断力和政治领悟力。
作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关键课程,“概论”课程从根本上讲是一门政治课,政治属性是“概论”课程的首要属性。“概论”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牢牢把握“讲政治”这一主线,引导青年大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要性,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这与党史文化的教育意义是一致的。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的一切设计都要围绕这一本质属性展开。“讲道理”不能只是简单的理论堆砌,也不能等同于枯燥的政治宣讲。在“概论”课程授课过程中,教师们往往会把“讲道理”和“讲故事”结合起来,把道理寓于故事当中,用故事来说明道理。因此,“概论”课程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搜集大量的故事。然而,怎样才能找到既具有感染力又贴合教学内容的故事,对于教师们来说是极大的考验。
把党史文化融入“概论”课堂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这是因为,第一,党史跨越时间长,内容丰富。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我们先后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4个历史阶段。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涌现出大量的“革命故事”“奋斗故事”“改革故事”“强国故事”,这些故事为“概论”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富且多样化的资源素材。第二,党史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事件,鲜活生动。相较其他的案例,党史既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具有现实的画面感,讲述党史故事能引导学生穿梭在历史与现实的时空长廊之中,促进学生在情感上发生共鸣,从而大大提升思政课堂的感召力和吸引力。第三,党史蕴含着宝贵的历史经验,更易于“说理”。党史中既有光辉的成就,也有失败的教训。从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出发,深度挖掘成功和失败背后的原因,科学总结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更易于让学生们准确把握党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
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报告中指出,“现在大家在研究党的历史,这个研究是必须的。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3]在高度重视党内思想政治工作的毛泽东看来,把党的历史搞清楚、说明白,是一个重要且必要的举措。邓小平在一次会见外宾时,回顾中国救亡图存的历程后说:“这个历史告诉我们,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所以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青年人不了解这些历史,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4]邓小平曾在不同的场合提出要用历史引导教育青年一代,在学习历史中深刻理解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党史学习教育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党的历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5]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宏阔的历史视野全方位概括了我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的辉煌成就,并深刻总结提炼了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
如今,我们应一如既往地发挥党结合历史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将党史文化有机融入“概论”课程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学史以“明是非”,学史以“强信念”,学史以“长志气”,学史以“促奋进”,在对历史规律深刻把握的基础上,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必然性和建设艰巨性的认识,认清现阶段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党史文化中的红色资源多种多样,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深入思考、精心打磨,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出其教育意义。
用好党史文化中的红色资源要学会“善用”。党史文化中包含的红色资源极其丰富,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加选择地将这些红色资源都呈现于课堂之中,也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随意选取碎片化的素材嵌入课堂讲授之中,而是要根据教材内容,抓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认真选取与之契合的红色资源加以利用。在深度挖掘红色资源的基础上,选取最真实的、最详实的、最能打动人心的案例往细里讲、往深里讲。讲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使抽象的知识具象化,枯燥的说教鲜活化。这样才能让高校大学生真正沉下心来,感受党“成功创业”的曲折与艰辛,从而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新的征程中接好历史的“接力棒”。
用好党史文化中的红色资源还要“巧用”。“巧用”主要指创新表达方式。红色资源形式多样,呈现的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如邀请参加过革命战争的老党员走进课堂,讲述自己的所闻所见和真实感受;邀请史学专家进入课堂开展讲座,分享研究成果;选取历史片段,组织学生扮演历史人物,在课堂上营造历史现场感。当然,对于党史文化红色资源的利用不能过分依赖于口述。相比言语的赘述,一张老照片、一份旧报纸、一首革命歌曲、一部文艺作品往往更加直击心灵,具有强大的震撼力量。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中借助网上红色资源博物馆、红色资源展示专栏等多种网络平台,开展云游网上博物馆、在线“对话”历史人物等学生喜爱的沉浸式体验式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满足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和心理期待,着眼于学生的成长规律,进行课程教学的“供给侧改革”。
一方面,根据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要遵循“按需教学”原则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深入了解学生,努力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当前学生拒绝枯燥乏味的说教式教学,更容易被情节生动的故事打动,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必须与学生的思维认知、情感需求相结合,讲好红色故事,巧妙地把故事与理论结合起来,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在教学手段上,要善于从网络中获取信息,使用受学生喜爱的新媒体技术,提升课堂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不断创新思政课堂的教学形式。
另一方面,基于学生需求,丰富教育形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高校教学的基本方法,实践教学对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为把党史文化有效融入其中,高校需要进一步整合校内外资源,多方面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在校内,完善实践教学体制机制,搭建实践平台,集中开展实践教学,形成整体化实践育人模式。在校外,结合学校所处城市的特定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城市中的古建筑、博物馆、革命旧址等文化符号中所记载的历史故事,通过场景体验与现场教学,为学生提供难忘的课程学习体验。
学史、懂史方能用史。思政课教师要主动培育历史思维,拓宽历史视野,创新课堂教学,利用党史文化的丰富资源为学生答疑解惑。
一是增强对党史文化学习的认同感。历史是最好的老师,知古是明今的必由之路,也是走向未来的重要支撑[6]。要深刻认识到党史学习的重要性,认真遵循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同学习党史结合起来的要求,把学习党史文化当作提升自身素质、增强业务本领和创新教学内容的重要契机,学会用历史视角思考问题,努力提升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是坚持运用唯物史观学习党史。运用规律解决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思政课教师在学习党史文化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党史文化不仅仅是学习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历史分析的方法,从历史发展脉络中总结出普遍规律。
三是认识并处理好史和论的关系。这里的“史”是指党史中的基本事实,而“论”则是指思政课教学中的理论。坚持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方法,也是教师教学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思政课教师应认识到,要想学得深、悟得透、掌握理论的精髓,就必须从历史史料中寻找理论依据。只有从党史这一巨大的资源库中挖掘合适的材料用以支撑思政课理论,才能将理论讲得透彻、讲得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