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浩明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天津 300350)
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正在探索中发展,相关研究也成为了学界的重要关注方向,目前关于其类型定位、历史探源、学科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及其与职业本科的关系,均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而相比之下关于其学生干部培养的研究则少有涉及.学生干部是学生管理的重要力量,也是育人的关键主体之一,因此,学生干部培养问题不容忽视.本文在梳理应用型本科教育类型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学生干部的角色职责与培养目标,提出培养的路径与方法.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一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开始转向应用型[1].2016年,“十三五”规划将加强应用型高校建设作为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特色发展的重要举措[2].2018 年已有数百所高校开展了转型试点[3].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要“持续推动地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4].同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5].2021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鼓励应用型本科学校开展职业本科教育”[6].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是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重要尝试,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这个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使命.
相对于普通本科,应用型本科表现出典型的类型特征.目前,对于类型特征的认识,无论是从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实践尝试上,还都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依据政策文本,结合当前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参照实践探索经验,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类型特征概括为培养目标的应用性、培养过程的实践性和服务面向的区域性.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人才,教育类型特征首先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应用性技术技能型人才[1],这是应用型本科作为类型教育的典型特征.文献[7]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培养大批能够熟练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文献[8]认为,应用型强调面向一线、面向现场培养人才,研究工作的定位强调面向行业、面向产业的应用,以产学研结合为特征,重点关注管理规范创新、技术创新和工艺创新等.《指导意见》强调,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以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广泛开展科技服务和应用性创新活动;加强产业技术技能积累,促进先进技术转移、应用和创新;将学习者的实践能力、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将服务行业企业、服务社区作为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将先进技术转移、创新和转化应用作为科研评价的主要方面[1].
相对于以系统性学科知识学习和学术性理论研究为主的普通本科教育而言,应用型本科教育更加注重学科知识的运用和培养学生的技术研发与应用能力.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应主要指向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技术进步与技术追踪,瞄准产业先进技术的研发、转移和创新,聚焦解决生产、生活领域的技术革新与应用问题.
培养目标的应用性使实践性成为培养过程的应然选择.《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更加专注培养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突出产教融合,以产业链为逻辑起点,关注人才链的需求,实施教育链的供给,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调整专业设置,形成特色专业集群.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三对接”,即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通过专业集群建设实现校企合作全覆盖.强化实习实训,应用型本科 “实训实习的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达到30%以上”.强调“做中学”,把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全面推行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为了适应实践性要求,师资队伍建设方向为“双师双能型”(教师、工程师等资格兼具,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兼备),扩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权.[1]
讨论人才培养过程的实践性较为复杂,普通本科教育中的不同学科对实践性教学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比如医护类、师范类、法律类、金融类、保险类、旅游类等,对人才培养的实践性要求也很高.如何区分普通本科与应用型本科在这方面的差异依然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此处不展开阐述.本文在一般意义上阐释,相对于普通本科教育而言应用型本科教育基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强化实践教学是必然要求,实践性作为典型特征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使然.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以面向地方为主.某些专业也可面向地区,甚至面向全国,但它主要是面向地方,为地方服务[9].从招生看,应用型本科的招生虽然面向全国,但招生计划以向地方投放为主,因此生源主要来自地方.从就业看,学生面向全国就业,但多数会留在本地.相对于全国,这里的地方主要指高校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等的行政区域.应用型本科教育需要紧密对接本区域的产业结构与产业优化发展需求.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提出要建成一批对区域和产业发展具有较强支撑作用的高水平应用型高等学校[10].《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应用型本科教育要做好服务面向的“三对接”,即更好地与当地创新要素资源对接,与经济开发区、产业聚集区创新发展对接,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和技术创新需求对接[1].专业设置契合区域生产生活发展需求,适应、融入、引领所服务区域的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瞄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成为区域和行业的科技服务基地、技术创新基地,形成高校和区域经济社会联动发展的格局[1].
普通本科教育注重学科体系的学习、创新与完善,侧重学科领域内的纵深发展及跨学科的突破,对区域性差异的依存度不高.而应用型本科教育需要面向区域产业发展和社会服务需要,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不同地域的产业布局各具特色,人才需求结构呈现差异化,只有具体对接本区域的人才需求,学科专业设置才能合理,因此,对区域性差异的依存度高.
明确应用型本科学生干部的角色职责是定准培养目标的前提,厘清其职责既要立足高校学生干部的共性角色要求,又要充分反映类型教育的个性化特征.
应用型本科作为高校的组成部分,其学生干部首先应担负起高校学生干部的共有职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和选用工作,出台了系列指导性文件.依据《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青团章程》《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章程》《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会研究生会建设的指导意见》《深化学校共青团改革的若干措施》《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办法》《关于加强新时代团的基层建设着力提升团的组织力的意见》《关于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意见》等相关规定,高校学生干部的共有职责主要包括教育、管理、服务、沟通、培优、率先、维权、监督等.
其一,教育职责.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1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12].学生干部的首要职责是组织与引导大学生全面了解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坚定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深刻认识国际、国内形势,认清自身肩负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的角色使命;认真研学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认识世界的理论武器,坚定理想信念.其二,自主学习职责.大学生应该以自主学习为主,特别是应用型本科,其实践性特征,必然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强调“做中学”,需要学生自觉深入企业、社区和工作岗位,积极参与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学生干部应该履行引领和推动职责.其三,管理职责.承担学生事务的管理,协助学校建设良好的教学秩序和学习、生活环境,形成优良的校风和学风.大学生是成年人,应该成为自我管理的责任主体,高校学生管理的任务主要应该由学生自身承担,因此,指导带动大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事务管理的主体作用,亦成为学生干部的重要职责.其四,服务职责.为大学生提供专业学习服务、复合能力提升服务、综合素质养成服务、身心健康服务、个性化发展服务、择业创业服务等,同时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其五,沟通职责.沟通与协调是学生干部履职的重要内容.通过沟通参与学校治理,使学生与党政部门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等等,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实现大学生的高质量发展.其六,培优推优职责.在大学生中发现、培养和推荐优秀人才,使之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社团组织的负责人、入党积极分子及学生干部队伍的后备力量.其七,权利维护职责.关注校园弱势群体,关注普遍性利益诉求,完善、维护高校学生权益的组织化渠道和机制[13].借助学生代表大会、团员代表大会及学校议事机构学生代表席位等制度,利用法律、青少年义务社工等维权资源,健全投诉、申诉机制,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认识侵权风险,了解维权途径,防范校内外侵害的发生[14].其八,自律率先职责.学生干部是学生的骨干力量,以身作则和率先垂范,不只是对学生干部提出的角色修养要求,也是他们应该履行的工作责任.应强化学生干部的群众意识、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以实际行动做广大学生的表率[15].其九,监督职责.强化学生会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职能[16].要求高校学生自我监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律观念、监督意识和纠错能力.履行监督职责是学生干部高水平工作的重要体现.
基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类型特征,学生干部亦应明确并肩负与之相适应的个性化职责.一是带动大学生认识与研究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规律和特征.研究类型教育的主体不应该仅有学者、教师,还应该有学生,其中学生干部要负起带动的责任.只有学生参与到研究中,才能对所接受的教育类型的本质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才能有益于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有效性,达成优质教育的目标.二是带动大学生开展实践教学.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必须在实践中培养,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决定其培养过程需突出实践教学,对实习实训课时比例提出明确要求.实训教师和企业技师的职责应该专注于技术技能的传授与学习效果评价,此外的其他组织工作应该由学生干部承担.三是带动大学生参加技术技能大赛.校、市、省、全国、世界各级各类技术技能大赛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教师团队重点负责大赛的专业化指导,此外的组织协调工作应该由学生干部带动学生骨干一起完成.四是带动大学生开展以学科专业为基础的社会服务.基于应用型教育特点的社会服务,主要是科技研发与技术应用.可以在“跟岗”和“顶岗”企业进行,也可以在校企共建的协同创新中心、工业研究院、创新创业基地等平台进行,在企业技师或主持研发的教师的带领与指导下,通过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项目或为企业解决技术应用问题,直接为企业服务.
干部需要履行的职责是确定培养目标的首要依据.据高校学生干部的共性职责,可以将学生干部培养的共性目标概括为将学生干部培养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专业化的学生事务管理者、富有对象意识和服务能力的服务者、积极有效的沟通者、学生骨干的培养者、学生权利的维护者、自律率先的带头人等.
其一,将学生干部培养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大学生是国家的人才和栋梁,要将其培养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干部发挥着关键作用,只有学生干部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才能带动和引导广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因此,将学生干部培养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学生干部培养的首要目标.其二,将学生干部培养成为专业化的学生事务管理者.关于学生干部的分级、分类、选拨、配备及职责要求等,国家相关职能部门通过系列文件进行了明确规定,可谓是对学生干部的专业化要求.学生干部的工作对象是人.要做好人的工作,需要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多学科专业知识的支撑.因此,干部队伍的专业化是学生干部培养的重要目标.其三,将学生干部培养成为富有对象意识的服务员.服务与管理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同时两者又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服务需要观念、态度和能力,提升学生干部服务能力是学生干部培养的必然要求.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其服务意识、对象意识和质量意识,涵养其大度的胸怀、平和的心态和吃苦耐劳的品格.其四,将学生干部培养为自律率先的带头人.学生干部应该有责任心、公平心和进取心,应该有大局意识、表率意识、自律意识和担当意识,应该有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
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教育领域尚处于探索阶段,这种探索的成功离不开学生干部的贡献.深刻理解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与规律,不仅是学校和教师的任务,同样也是学生的任务,尤其是学生干部的任务,需要将学生干部培养成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供给的积极参与者,同时带动广大学生参与到学校的治理实践中.
此处重点阐释基于类型教育特征的培养目标.一是将学生干部培养成为应用型教育的理论学习者和研究者.使其对所接受的教育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在干部工作中自觉遵循应用型本科办学规律.二是将学生干部培养成为准工作岗位管理人员.应用型本科毕业生,除了一部分选择进一步升学深造外,多数毕业后选择就业即走向工作岗位,从这个意义上讲,应用型本科教育属于岗前教育,大学生应该是准职员,学生干部应该是准工作岗位的管理人员.因此,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与生活,除了学业中的专业性较强的前沿技术与理论需要教师帮助外,更多的学习、管理与实践活动,都应该在学生干部的组织、协助和推动下独立自主并富有创造性地完成.学生干部是重要的桥梁和纽带,是带动者、组织者、协调者和示范者.教师所做的工作应该是学生不能够或者难以完成的部分,属于学业中高精尖的内容,学生干部应该成为实践教学和技术服务的有力组织者.学生的生活与管理更是如此,教师应该提供的是专家水平的指导与服务,其余工作应该由学生干部完成.应用型本科学生干部需要有能力带动大学生成为徳技并修的准职员.三是将学生干部培养成为技术技能大赛的积极参与者、坚定支持者和得力组织者.技术技能大赛不仅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专业性,更是锻炼参与者与组织者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是复合型人才成长难得的实践机会,有利于学生干部在带动大学生积极备赛和参赛中成为组织比赛的行家里手,是符合应用型本科特点的学生干部培养目标.四是将学生干部培养成为就业创业的积极带动者.就业与创业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大学生从入学甚至选择报考专业时,就应该介入就业与创业工作中,要积极走向就业意向单位和工作岗位,在见习、兼职、实习等实践中完成大学学业.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是应用型本科办学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准,学生干部应该有能力而且有必要带动学生,充分利用应用型教育与行业企业紧密融合的特点,自主达成就业目标.借助国家的“双创”政策,利用学校的“双创”资源,帮助有意愿的学生尝试创业.
途径与方法是既互相区别又相互依存的两个概念.在两者并列的语境下,途径指的是解决问题的道路,方法指的是解决问题的具体方式(办法).一般而言,道路指出方向、指引路径和框定范围(边界),相对宏观;方法则是在道路上选择内容、形式和手段,达成解决问题的目的,相对微观.达成目标的道路可以有多条,方法也不只一个,一条路径上可以用多种方法,一种方法也可以用于多条路径.因此,学生干部培养途径与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也是有法但无定法,“有法”是有章可循,“无定法”反映的是运行中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应用型本科学生干部的培养途径应该以“做”为中心.一是系统培训.一方面,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培训和业务培训,提升学生干部的政治素质、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应用型本科的类型特征、定位背景、发展形势、教育规律及学习要求等,应该成为重要的培训内容.需要强调的是要将培训交给学生干部组织与运行.二是“四自”履职.将“四自”作为工作实践,学生干部是工作职员,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中工作和成长.可以将学生干部的履职工作设定为人才培养的管理实践课程,赋予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将其职责作为课程模块,出台系统化的考核评价标准.三是组织和参与技术技能大赛.以赛促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学生干部在备赛与参赛的全过程中,要成为指导教师的助手、参赛学生的帮手、参与比赛的选手.四是岗位实践.应用型本科教育强调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岗位实践具有突出地位,岗位实践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学生干部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承担起认岗(岗位认知)、跟岗(岗位跟随)、顶岗(担当岗位工作)等各个环节的组织工作.五是社会服务.主要以志愿服务为主,也可以是有偿服务.可以面向企业,也可以面向社区、学校和其他有服务需求的群体.在真实的服务实践中培养服务意识,增长服务本领.六是劳动教育.学生干部应该成为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实施者.应用型本科的劳动教育除了自我服务劳动外,应突出技术劳动教育.在完成劳动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技术技能,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升组织管理能力.七是就业创业.就业与创业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带动就业、协助创业也是学生干部需要履行的重要职责,帮助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是学生干部成长的重要途径.
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干部的培养方法,本文主要从方法论意义上进行阐释.学生干部培养需要遵循干部所接受教育类型的规律,同时也需要遵循人自身发展的规律.这种规律的遵循在实践操作层面可以归纳为几个原则,贯穿这些原则的主线是“自主”.具体而言,一是以学生干部为主体.学生干部是学校办学不可忽视的参与者,是落实教师教学设计的组织执行者(执行者是学生),是大学生发展的带动者、推动者、服务者.培养学生干部,无论选取何种方法,均需以学生干部自身为主体,即学生干部是主力而不只是助手,教师要扮演好导师的角色.二是传、帮、带.学生干部之间的以老带新、代际相传,是学生干部主体性发挥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便于操作,利于传承.当以老带新制度化和常态化并卓有成效时,就会形成相应的学生干部培养文化.三是“做中学”.学生干部需要履行的诸多职责都应落实到“做”上,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是“做”出来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对此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该加以充分利用.
高校学生应该是学校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学生干部是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引领者、带动者、管理者与服务者.应用型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改革中应运而生,并表现出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应用型本科学生干部如何培养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从现有研究成果看,人们对其依然关注不足、成果不多.本研究立足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特征,将其学生干部培养既纳入国家对于高校学生干部的共同要求,又重点阐释突出类型教育特征的角色职责、培养目标、途径选择与方法运用.总体而言,对于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其培养的科学性需要进一步提高,其工作职责应该更加清晰,学生干部作用的发挥应该更加充分,应用型本科学生干部的培养研究与实践需要更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