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连州市燕喜小学
统编版教材小学语文中有许多关于革命题材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追求理想、积极向上的民族品质。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四篇课文,旨在通过一组革命题材的文本,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但由于革命历史人物和现在的年代相距较远,无法激发学生产生心灵和思想上的震撼和感悟。加上部分教师存在对统编教材编写意图把握不准,落实不到位,更是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导致学生无法有效阅读。基于此,笔者结合小学语文革命题材类课文教学经验,采用主题整合比较阅读,对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进行设计与实践。
本组单元选文形式丰富,精选了四篇古往今来的经典革命文章,但文本体裁特点又各不相同。《古诗三首》是唐代王昌龄的《出塞》、王翰的《凉州词》,宋代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三首古诗,颂扬了戍边将士建立军功,保家卫国的情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一篇记叙文,作者是当代作家余心言,展现了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另一篇记叙文《梅兰芳蓄须》,作者是当代作家李大同,体现了梅兰芳蓄须罢演的民族气节;《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篇现代诗,作者是当代作家祁念,弘扬了在我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发挥了巨大动力作用的延安精神。文本体裁不同,指导学生“读”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古诗三首》中三首古诗都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教师应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朗读,侧重于读通读懂,可通过:读正确(正音)→读流利(划停顿)→读明白(明诗意)→读出情(悟诗情)等有层次的朗读,让学生在听中模仿、感悟,在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味,内化对古诗的理解,从诗中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戍边战士的英勇无畏,领悟古人的家国情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两篇记叙文,教师可采用创设情景的方法,侧重于指导学生读好人物语言,可通过分角色读、表演读、课本剧表演等方式,读出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读出梅兰芳蓄须明志的高尚气节,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领悟伟人的家国情怀。《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首现代诗,教师应遵循诗歌的教学规律,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侧重于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指导学生在朗读诗歌的过程中理解、审美和思辨,感悟作者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家国情怀。
1.结合课文内容,情节比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侧重引导学生通过串联的方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感悟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启发学生思考读书的意义;《梅兰芳蓄须》一课侧重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事件的内在联系,运用逐层推进的方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直观地感受梅兰芳蓄须明志的高尚气节和爱国情怀。
2.结合背景资料,组文比较。教学《古诗三首》,可以借助古代战争视频,直观感受战争的残酷,再拓展阅读王昌龄的《出塞》(其二),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学习,主动探究,激起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人保家卫国的情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以让学生说说当时的社会大事,如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以及签订的一些不平等条约。通过资料的查阅和交流,更全面地了解一百多年前中国贫穷落后、多灾多难、饱受欺凌的社会状况,同时结合周恩来所写的诗《大江歌罢掉头东》更好地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由于革命题材的文章具有故事性,离不开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比较本单元的人物描写,能发现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大多是通过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刻画的。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后安排了一项小练笔,要求学生写写自己读书的目的。为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课堂上,我这样引导:“周恩来的读书志向之所以与其他同学不同,不仅是周恩来深刻的感受到了中华不振,还因为周恩来认识到,只有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才能找到拯救旧中国的道路。同学们,在祖国日益强大的今天,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呢?请你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由。”学生受到鼓舞,没有人写“为了挣大钱”的读书理由,大多数学生写下了“为了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为了家人更加幸福生活”等更高远的读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