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明忠
青海省大通县养殖技术推广中心,青海 大通 810100
大通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地处河湟谷地,属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域内海拔落差较大,地势地形丰富多样。气候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4.9 ℃,年降水量523.3 mm,降水集中,雨热同期,为各种农作物、牧草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大通县区位条件良好,县城桥头镇距离青海省会城市西宁直线距离35 km,境内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等交错,尤其是宁大(西宁—大通)铁路支线,宁大(西宁—大通)高速公路30 min车程即可抵达畜禽产品需求量大的西宁市场。良好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为大通县设施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多年来,在大通县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大通县设施畜牧业以发展壮大县域畜牧产业,保障城乡居民“菜篮子”供给为主线,以努力打造西宁市绿色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为目标,始终严格按照《青海省“菜篮子”工程总体规划》和相关政策要求,结合大通县设施畜牧业发展的实际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应地制宜,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得到长促发展。
1.1.1 布局合理
根据大通县各区域发展特质和资源禀赋,合理布局全县养殖产业发展,形成以脑山地区发展牛羊育肥为主,充分利用天然草场进行放养与舍施育肥相结合的模式进行牦牛、藏羊养殖,努力打造牦牛、藏羊特色品牌;在浅山地区发展奶牛、肉牛和家禽养殖,主要品种以黑白花奶牛、西门塔尔(乳肉兼用)为主,家禽以海兰褐蛋鸡为主;在川水地区发展肉牛、肉羊(多胎型)、生猪、家禽养殖。形成应地制宜,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养殖格局。
1.1.2 规模化养殖
截至2022年底,全县建成规模养殖场65家,其中肉牛场28家、生猪场24家、肉羊场5家、家禽场5家、特种养殖场3家。通过项目扶持、合作社自建等方式,全县建成各类规模以上畜棚510栋284 000 m2。正常运行的规模以上养殖畜棚446栋245 200 m2,全县规模以上牛、羊、猪、家禽存栏分别为1.4万头、0.6万只、1.8万头、10万羽,出栏量分别为4.07万头、6.48万只、3.61万头、0.89万羽。
1.1.3 草畜联动循环发展
大通县在设施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始终秉承种草养畜、种养结合,草畜联动循环的发展机制,合理控制天然草场载畜数量,减少对天然草场的压力,促进生态平衡。2022年全县种植优质饲草4.5万亩(1亩≈666.67 m2),其中燕麦3.5万亩,主要以青甜1号、2号、林纳、加燕等优良品种为主,青贮玉米类1万亩,主要以铁研53等品种为主。
1.2.1 促进生产经营方式转变
①以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以市场引导生产,用成本核算效益,加快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②以建立健全效益增长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为关键,依靠经济利益关系链接生产和经营,提高牧民生产组织化程度和经营集约化程度。③以减人、减畜和科学放牧为要务,建立实现草畜平衡的长效工作机制,实现草场资源永续利用。④以优化改良畜种、畜群结构为重点,加快畜产品周转率,提高畜牧业生产经济效益。⑤加大畜牧业建设投入,结合各项生态治理工程实施,合力推进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1.2.2 助推乡村振兴
①项目扶持,充分发挥项目资金扶持作用,对种养殖户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扶持,不断提高基础设施现代化、智能化、自动化水平,促进种养殖业稳步发展。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现代化、防疫条件可控、粪污治理和综合利用措施可控原则,自2020年先后利用中央资金、省农牧业生产发展资金、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市级农牧业发展资金5 600万元对全县35家规模养殖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包括畜禽圈舍、养殖设备、自动化设施设备、饲料加工配套设备、粪污处理设施;对11个村进行整乡推进村庄人畜禽粪污专项整治试点,实施了水肥一体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②进行技术服务指导,发挥专业技术部门职能,深入生产主体,从饲养管理、疫病防控、市场信息等方面针对性开展技术服务指导,提供技术保障。每年通过进村入户、现场指导、集中培训、线上指导等方式开展次数不少于200次、培训人数每年达1 000人次以上。③示范推广新技术、新品,利用基层农技推广平台,积极与省级平台专家对接,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辐射带动周边种、养殖户通过发展种养殖产业增加收入,从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力助推乡村振兴。
1.2.3 增强农畜产品保供能力
大通县着力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加快“菜蓝子”工程建设步伐,结合省、市级农牧业发展资金关于开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建设及设施设备提升建设等内容展开工作,“菜篮子”建设工作成效明显。通过畜牧业设施建设,规模养殖场基础设施得到不断改善,畜禽养殖产能得到有效提升。2022年全县肉、蛋、奶产量分别为2.59万t、0.25万t、9.76万t,为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和市场稳产保供发挥了重要作用。
1.2.4 拓宽农牧民就业渠道
设施畜牧业在建设及运行过程中吸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设施畜牧业项目建设中优先使用当地农牧民,通过工资形式增加其收入,养殖环节全年使用务工人员达350余人;同时在全县饲草种植、加工、运输、饲喂、销售等各个环节也通过季节性务工,拓宽了农牧民就地就近就业渠道。设施畜牧业的发展,吸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了农牧民收入,从而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促进乡村振兴发挥了作用。
1.2.5 促进养殖水平提升
设施畜牧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促进养殖水平提升方面主要表现在:①养殖结构的调整,各区域根据当地的特点和优势,发展适宜的设施畜牧产业。②品种的不断优化,目前大通县肉牛品种大多数以西门塔尔(乳肉兼用)和当地牦牛为主;肉羊品种以藏系和多胎型如湖羊、小尾寒羊为主;猪以杜长大三元猪为主;家禽以海兰碣蛋鸡为主。③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为载体,在全县范围内推广新技术、新理念。广大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为设施畜牧业进行技术指导服务,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不断提升养殖技术和管理理念,从而推动了农牧民科技进步。
1.2.6 改善农牧区生态环境
通过鼓励和引导设施畜牧业发展,一方面增加了规模养殖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改善了农牧区的生态环境,具体表现在:①圈舍及配套设施日益健全完善,养殖所产生的粪污得到有效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缓解了养殖粪污、气味对环境的污染。通过对粪污的集中收集、发酵、还田、加工有机肥等处理,使粪污得到资源化利用,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②落实草原生态奖补机制,对全县天然草场每年补助3.469元/亩,合计补助860余万元,做到合理控制草原载畜量,进行草地监测,实现草原生态平衡。③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采用种草养畜、种养结合,草畜联动循环的发展机制。全县种植优质饲草4.5万亩,年产鲜草13万t,保证了草食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减少对天然草场的压力,最终实现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畜牧业属微利行业,同时资金需求相对较大,如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引种、饲料、兽药等都需要大量资金,生产运行成本高、投资回收期较长。很多畜牧企业存在资金压力大、资金周转紧张、融资困难等实际问题。
目前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人员普遍专业水平较低。随着现代畜牧产业不断发展,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也日趋突现。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先进设施设备的运行,管理理念及水平提升,需要大量懂技术、会管理的现代专业技术人才来完成,因此加快培养畜牧业专业技术人才显得十分迫切。
近年来畜牧养殖产业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等有效措施使畜种不断得到改良和优化,生产效益也不断提升。但部分养殖企业(户)养殖品种退化和杂劣情况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养殖场(户)的经济效益和区域内整体养殖水平。
长期以来,环保问题仍然是设施畜牧业生产发展的瓶颈,大多数设施畜牧业都面临养殖的环保压力。随着国家对环保问题的重视,养殖终端的粪污有效处置成为制约设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
大通县设施畜牧业通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也突破了以往单纯养殖出售活体的销售模式,不断延伸产业链,加强畜牧养殖产品的精深加工,从而增加养殖产品附加值,提高生产效益。但是大部分养殖产品仍然是以传统销售活体的方式进入初级市场,产品没有实现效益最大化,经济效益不明显。
各级政府应该积极争取中央、省市级畜禽养殖专项资金,支持县里设施畜牧业的发展;县级要留用部分财政资金,成立畜禽养殖专项资金用来扶持科技含量高、规模化效益明显的企业,鼓励其带动县域养殖业的整体发展;积极探索信贷资金的运用,银行对畜禽养殖方面的信贷资金要采取简化程序、改进担保方式,放宽抵押条件等有力措施[1],为设施畜牧业提供资金支持。
设施畜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较高,要加快实施人才培训工作。加强对农牧民的组织学习,使其掌握基本的科学种养观念;设施畜牧企业开展优秀人才招聘工作,带动企业整体生产能力的提升;对大学生留县从事设施畜牧业的要积极对接帮扶,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提供直接帮助。
畜禽品种是决定养殖效益的根本要素之一,大通县的养殖户要充分结合本地畜禽品种资源,明确优势区域主推品种[2],同时要积极引入耐病性能强、经济效益好的优良品种。各养殖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引入优良畜禽品种,提高整体畜群的质量[3]。有条件的养殖主体可以利用胚胎移植、冷冻精液等技术改良品种,提高畜种的生产质量。
不断完善设施畜牧业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规模养殖场要全面配套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设备,坚持保供给与保环境并重,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全面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快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促进畜禽养殖污染减量化排放、资源化利用。
在分区布局不同品种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区域化、特色化”[4]。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各种功能的完善布局。按照科技化、品牌化、规模化、多元化思路,加快产业链条的延伸。对农牧产品的价值进一步深挖,各个优势养殖点做到“深加工”,提升农牧产品的附加价值,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设施畜牧业是大通县支柱产业之一,其对于提升大通县经济活力、增加当地农牧民的经济收入、促进大通县乡村振兴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要积极认识到现存问题,通过资金的补充,人才的引入以及培养,品种结构的优化,产业链条的延伸以及粪污资源化利用,实现大通县设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