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志超,熊明芝*,邓秋云,张雷
(1.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8;2.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 杭州 310005)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以脊柱和骶髂关节炎症为主的慢性炎性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腰和脊柱或下肢酸痛、脊柱活动范围减小、脊柱僵硬等,多发于男性,发生率为0.5%~0.9%[1]。目前,西医主要采用止痛、抗炎、抗风湿等药物对强直性脊柱炎进行治疗,但其远期疗效并不显著。中医将强直性脊柱炎归属于“肾痹”“骨痹”等范畴之内,认为肾阳亏虚属于引发该病的主要病因病机[2]。因此,中医主张采用温阳补肾、祛风散寒除湿的治疗原则进行干预,安全性高,疗效好。本研究探讨了甘草附子汤联合温针灸治疗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疗效的磁共振(MRI)评价及对血清白介素(IL-35)的影响。报告如下。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0月收治的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60 例,其中男45 例,女15 例;年龄(50.24±5.55) 岁。纳入标准:符合《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及治疗指南》[3]中对于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标准(骶髂关节或腰骶部疼痛、僵硬且活动后缓解等);均经过临床体征、实验室检查、X线与MRI检查等方式分析后确诊;临床资料完整;生命体征稳定。排除标准:中、晚期强直性脊柱炎;合并其他严重心肺等器质性病变;精神异常者;温针灸禁忌证。
所有患者均行甘草附子汤联合温针灸治疗。甘草附子汤基础方:桂枝20 g,附子、白术各15 g,甘草10 g。疼痛剧烈加元胡、三七、没药各10 g;风盛者加黄芪、当归各20 g;湿盛者加茯苓、薏苡仁各15 g;寒盛者加桂枝、肉桂各10 g。上述药方以文火水煎服,每天1 剂,分为早、晚2 次温服。4周为1 个疗程,连续服用3 个疗程。温针灸:选定夹脊穴(4~6 对)作为主穴,同时配穴取肾俞穴、大杼穴、大椎穴与风池穴。常规消毒后,取一次性0.40 mm×75 mm的毫针进针,沿脊柱缓慢透刺,深度20 mm,将长2 cm直径1 cm的艾绒快速捻转得气之后缠绕在针柄末端,将其点燃置于硬纸板上放置在针刺穴位,防止烫伤皮肤;待艾绒燃尽且完全冷却,留针20 min,将灰烬清除并拔针处理,采用干棉球按压针孔数秒。上述治疗每周进行3~4次,连续治疗2 个月。
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量表评分、疼痛评分、MRI评分与血清学指标变化,并分析MRI评分与IL-35的相关性。
临床量表评分:主要分为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I)[4]评分与中医症候评分。其中,BI评分的总分100 分,分数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呈正比。中医症候评分从腰骶、脊背疼痛、关节肿胀、晨僵等多个症状条目进行等级划定,由轻至重分别为无、轻、中、重,分别对应0,3,6,9 分。分数越低越优。
疼痛评分:依据视觉模拟量表(VAS)进行测定,总分10 分,分数越高则疼痛程度越强。
MRI评分:分别从累及范围、水肿强度及水肿深度计分进行测定。MRI为德国GE公司SIGNA PIONEER 2.0 JP 3.0T MRI,取得连续骶髂关节层面,层厚3~4mm,矩阵256×256,视野(FOV) 20 cm×20 cm。其中,累及范围计分的总分为48 分,出现高信号骨髓水肿则加1 分。分数越高则累及范围越多。水肿强度计分的总分为12 分,出现高强度病灶信号则加1 分。分数越高则水肿强度越高。水肿深度计分的总分为12 分,水肿病灶深度每大于1 cm则加1 分。分数越高则水肿深度越深。三项总分为72 分。
血清学指标:IL-17与IL-35。采集清晨空腹状态下静脉血液5 mL,静置2 h后离心处理,分离出血清后放于-80 ℃环境下保存,予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
治疗后,患者的BI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中医症候评分与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的临床量表评分与疼痛评分 单位:分
治疗后患者在MRI评分中的累及范围计分、水肿强度计分与水肿深度计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MRI评分 单位:分
治疗后IL-17为(160.02±30.22) pg/mL,低于治疗前的(230.21±50.36)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57,P<0.05)。治疗后IL-35为(35.66±7.25) ng/L,低于治疗前的(64.97±5.77)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02,P<0.05)。
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出现。
相关性分析显示,MRI评分与IL-35呈正相关(r=0.533,P=0.021)。
强直性脊柱炎病因尚未明确。武旭刚[5]研究发现,感染、家族遗传、免疫功能紊乱都有可能导致强直性脊柱炎。强直性脊柱炎主要特征为损害髋关节、膝关节、脊柱等,患者常感到活动受限及关节胀痛等,病情恶化后还会导致患者出现其他关节炎症[6-7]。目前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没有根治的方法,临床上主要是以缓解脊柱与全身疼痛及晨僵活动等为主,应尽可能地恢复患者的脊柱活动能力,减少残疾概率,从而提高生活质量[8-9]。西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远期疗效不佳,且不良反应较多,因此,中医疗法备受关注。
研究发现[10],中医治疗早期强直性脊柱炎可以有效改善症状,延缓病程的发展。中医学认为强直性脊柱炎发病的机制是正虚邪犯,即正气不足、外邪入侵等。正气不足是指患者的肝脾肾等正气缺少,并且以寒、湿为多,正虚邪侵,救治不愈,痰瘀聚集在体内,就会造成痉挛骨损,脊背强直[11]。甘草附子汤基于中医辨证基础实施治疗,随症加减并依据风、寒、湿、热等因素进行分类,将患者分成不同的证型,使治疗更有针对性。早期患者应进行驱寒通痹以提高疗效。本研究显示,治疗后患者的BI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中医症候评分、疼痛评分与MRI评分中的累及范围、水肿强度与水肿深度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过程中并无严重不良反应出现。由此可见,甘草附子汤联合温针灸治疗早期强直性脊柱炎具有显著的临床优势,不会对机体造成不良影响。甘草附子汤中的附子有利于温阳散寒,白术能够去燥湿健脾,桂枝则温经通脉,甘草达到调和诸药的目的,全方配伍共奏除湿通络、温阳祛湿的作用。温针灸属于针刺和艾灸的结合疗法,有利于通络止痛与补益肝肾。通过温针灸燃烧艾绒的方式达到促气血流动、扩张毛细血管与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因此可有效缓解疼痛,增强免疫功能。除此之外,相关性分析显示,MRI评分与IL-35呈正相关,说明利用MRI评分评估疗效具有客观判定标准的价值。MRI具有高密度和空间分辨率,能够允许各向同性体积进行采集,可准确表现出不同阶段内骶髂关节的特征,是判定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疗效最具有特异性的方式。本研究中,治疗后患者的IL-17和IL-35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由此可见,甘草附子汤联合温针灸治疗有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达到消炎的目的。IL-17属于免疫反应中调控炎症发生的重要因素。IL-35不仅会诱导调节性T细胞与Bregs亚群扩增,还具有抑制功能,说明联合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炎症因子水平。
综上所述,MRI评分与IL-35能够有效评估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疗效情况,且甘草附子汤联合温针灸治疗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利于缓解患者疼痛程度与炎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