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寒从容笑东风

2023-03-03 12:14李潇
中学生博览 2023年22期
关键词:手炉皮衣毛皮

李潇

在飞雪漫天、寒意袭人的冬日,很容易想起一个“段子”:岁寒三友——暖气、棉裤、羽绒服。虽然在古代也有过“暖冬”,但总的来说,在没有暖气和空调的时代,大多数地区过冬仍要面对刺骨的寒风。古人用什么来抵御寒冷呢,难道“取暖只能靠抖”吗?可不要小看他们的智慧。

皮衣“炫富”也不易

各朝代的服饰形制、材质有所不同,但目的都是起到保暖的作用。生活在北方的现代人,过冬必备羽绒服,但古代处理羽毛的技术还不太到位,羽毛上残留的脂肪容易散发出臭味,所以古时用鸡毛、鸭毛填充冬衣并不常见。不过,在清代出现了一种“羽纱”,《红楼梦》里就有“大红羽纱雪褂子”的描写。如果望文生义,会觉得它是一种红色的羽绒服,或者是用羽毛做的面料,其实,羽纱是用羊毛混合蚕丝织造而成的,质地致密,水珠落在表面可以自然滑下,在雨雪天气穿在外面,不会弄湿内層衣物,更像今天的“冲锋衣”。

在元朝之前,由于棉花还没有在我国各地大规模种植,动物毛皮是最主要的保暖面料,成为制作外套的首选。有钱人穿的狐皮、貂皮等昂贵的裘皮,有着繁多的分类,还要追求色泽纯正、毛丝光亮。囊中羞涩的人只能穿羊皮等廉价兽皮。为了护住头顶、耳朵,男子会戴厚实的暖帽,但古代妇女因为发型较为复杂,常将一条材质较厚的抹额束在额头上,也叫“眉勒”,而毛皮制的因为形如卧着的兔子,别名“卧兔儿”,既能保暖,又不会弄乱发髻。

古人穿皮衣的时候,通常把毛茸茸的一面朝外,不仅为了美观,也可以挡住风雪。相传战国时魏文侯有一次出游,看到一个樵夫反穿着皮衣、背着柴走过,一问对方,说是怕把毛磨掉。魏文侯反问:“如果把皮面磨破了,毛该附在什么上面呢?”如果连动物皮都穿不起,古人还会用动物毛做成“毡”,披在身上御寒。毛毡并不是用兽毛织成,而是将通过加热、搅拌、挤压等系列工艺,俗称“擀毡”,让兽毛的纤维紧密缠绕在一起,形成一整片面料。明清时,较为贫困的人过冬时以穿布面棉袄为主,有人故意在棉袍的领子上缝一条毛皮,装作是里面的皮衣露出一截,因为动物毛别称“锋”,这种做法被称为“出锋头”,后来写成了“出风头”,用来形容人过度炫耀。

里层的服装,当然不是单衣了。棉花普及之前,古人在皮裘里穿“绵衣”而不是棉衣,夹层里均匀地铺着用蚕丝制成的丝绵,又轻又暖。但如果买不起丝绵,就只能在衣服里填入散乱的旧麻絮,这样做出的袍子叫“缊袍”,是贫穷之人冬衣的代称。

纸衣居然能御寒

唐宋时期,不少人在冬天穿纸衣、盖纸被,一度成为当时的流行款。纸衣不会被北风吹漏吗?放心,那时候制作纸衣、纸被的纸,可不是今天的作业本纸、卫生纸,而是专为做衣服而生产的“特种纸”,它用一种叫构树的植物做成,质地厚且结实。做好的纸还要放在加入树脂的水中煮过再晾干,来增加它的柔韧度;均匀熏烟,让质地变软,减少摩擦时发出的窸窣声。最后,工匠把纸张紧紧地缠在木棍上,从上向下挤压,让纸面形成褶皱,这样不容易被撕破。

经过多次处理后的纸,材质柔韧,不亚于布料,但挡风效果更好,也更轻巧,可以将它制成外衣,穿在身上抵御冷风。做纸衣一般不需要针线缝,用淀粉糊做的胶黏合就可以了。特别在冬天气温相对不算太低的江南一带,轻便又保暖的纸衣更受欢迎。宋代人在诗中赞美道:“价廉功倍人人燠,一副春风造化成”。直到棉布广泛传播,纸衣才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

随身带个“暖宝宝”

古人在严冬“全副武装”起来,和今天相比并不逊色:帽子、手套、厚衣服、厚袜子和靴子……就连现代人常用来暖手的“暖宝宝”,古人也不缺。他们使用的暖宝宝叫“手炉”,又名袖炉、捧炉,一般用铜制成,小巧玲珑,造型多种多样,堪称“千炉千面”。手炉的镂空炉盖可以打开,内部装入燃着的木炭,盖严后,热气均匀地散出,就可以暖手了。为了避免太烫,手炉上一般都有提梁,造型很像一只小篮子。有的手炉里会放入香料,燃烧后散发出芬芳的香气,放在怀里还有熏香衣服的功效。

猜你喜欢
手炉皮衣毛皮
鱼皮衣,赫哲族努力传承千年技艺
动物狂想曲
收藏手炉看3点
SUPER YOUTH
近期国内毛皮市场最新行情
近期国内毛皮市场最新行情
谈明
穿对皮衣做型男
铜手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