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钰涵
夏日的夜晚,我在窗边看月。月光皎洁清澈,仿佛一汪流动的泉,渐渐地、渐渐地流入了我的心田。
我想起了我和我的“月亮”——我的曾祖母的故事。
曾祖母的家是在宝鸡市的一个小巷子里,巷子很老,巷口的石板路已经爬满了青苔,踩上去滑滑的,小卖铺的铁招牌也已经生了锈,旧时光仿佛在这里凝固。
巷子里第五户便是我曾祖母的家,那是一幢二层的小楼,小楼也已经很老了,显现出一种陈旧感,墙面上布满了藤蔓,这又使得小楼看上去蓬勃了许多。我的曾祖母平素很爱干净,她总试图把多余的藤蔓剪掉,可却不成功。于是,她便在小楼的阳台上种下了一盆又一盆的茉莉花,在柔嫩的枝条上,茉莉花从重叠的绿叶中露出娇羞的脸庞,雪白的花瓣在风中微微颤抖,散发出清芬的香气,与那藤蔓很相衬。家里也被曾祖母收拾得十分整洁,床单一尘不染,书本摆放得井然有序。
小时候,我是曾祖母家的常客。白天,我在青石板路上蹦来蹦去,或是清点藤蔓上新生的枝条数目。晚上,我便在那几盆茉莉花前看月亮。月华如水,月盘或圆或缺,总显现出各异的形态来。我和曾祖母躺在床上,夏夜很燥热,蚊蝇又多,她边用蒲扇轻轻地摇着,边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故事听完了,我又继续追问她:“太婆婆,太婆婆,为什么嫦娥有自己的月亮,而我没有?”她摩挲着我的手,回答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月亮,囡囡也有。”我又十分好奇:“嫦娥的月亮在天上,我的月亮在哪里?”曾祖母不再言语,我便开始了自己的推理:“月亮是白白的,曾祖母养的茉莉也是白白的。月亮看上去很干净,曾祖母也很爱干净。所以,您就是我的月亮,对不对?”曾祖母微笑着点了点头:“对,我的囡囡真聪明,明天一早,你的月亮带你去买糖糕。”我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便喜滋滋地睡着了。
后来因为要上学的缘故,我去了西安。送别的那天是个雨夜,她撑着伞站在细密的雨丝中,银白的头发朦朦胧胧,像月光一样。我那时还不懂什么是分别,只学着父母的样子向她挥手说“再见”。她冲我笑了笑,又指了指天上的月亮:“要是想我了,就看看天上的月亮,别忘了,我可是你专属的月亮啊!”走了一段路我再回头看她,她佝偻的身影在雨中已经渐渐模糊了。
第一次在课本中遇见月亮,是李白的《静夜思》。读着读着,我想起了自己的“月亮”,她现在怎么样了?身体还好吗?楼上的茉莉花还依旧盛开着吗?我的故乡还好吗?门前的青苔还在吗?
我向窗外看去,蔚蓝的天空上挂着一轮红日,月亮还没显现出来。我又低头去看那首《静夜思》,感觉心里空落落的。
随后的几年里,我渐渐地将我的“月亮”忘却了,取而代之的是《古朗月行》中端庄无瑕的月,《水调歌头》中飘逸却思愁的月,以及无数藏在典籍中的月,阴晴圆缺,照了今人,送了古人。而我的“月亮”,那么渺小,只温暖了我一个人。
五年级的时候,我的“月亮”走了。那天晚上的月亮是上弦月,一半暗,一半明。如水的月光倾泻而下,包围了我,连同我的悲伤。
我的思绪回到了现在,今晚的月亮真美。“是个满月呢!”我的“月亮”的确没有骗我:月亮始终都在。人生的路也还长着呢,不是吗?
‖西北工业大学附中‖指导教师:惠军明
自古以来,月亮常会成为游子思乡、亲人怀念的借物抒情的載体,无论是《诗经》里的“瞻彼日月,悠悠我思”,还是孟郊《古怨别》中所云“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无一不传达出浓浓的思念之情。相比古诗,此文的基调少了一些沉郁、哀怨,多了一份平和与温情,这得益于作者清新的语言风格和点到为止的含蓄的抒情方式。对于曾祖母,作者也没有一味地抒发沉痛的思念之情,而是巧妙地通过古诗词简略带过。这样,停留在读者心中的依然是美好祥和的回忆画卷,积极向上的结尾也顺其自然地出现:虽然人生道阻且长,但月亮始终都在,曾祖母的爱和美好的回忆一直都在,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适用文题】定格的温暖;我心中有一轮月;______从未离开……
(高明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