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卓佳
鸟群盘旋在苍白的天空上,留下亘古的悲鸣。沉重的墓碑自土里重见天日,如注的雨水如人们的泪,不断冲刷在红色血迹上,水渍如鲜血般刺目。无色灰白的墓碑下,却葬着最灼热的灵魂。
这便是电影的开头,电影通过倒叙、插叙的手法,一笔一划地雕刻出李大钊牺牲前的时光。三十八个小时,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革命者的血泪。
革命者,背黑暗而向光明者也。有一幕,昏暗的狱中,灰尘飞舞,李大钊静静坐着,一束光从顶部的小窗透下,打在他的身上,光明与黑暗仿佛就此割裂,在人们看见或看不见的地方不断交锋。这束光是革命者对光明世界的呼唤和渴求,在追寻光明的路上,李大钊一直没有停下脚步。他以马克思主义为火种,用一张嘴、一支笔、一囿书房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望今朝,二十世纪的星火,终在二十一世纪燎原。革命的火炬不会停止传递。即使有时黑暗横行,也会有一束光将它狠狠击碎,这束光正来自万千革命者,无数微光汇聚,便成了不可忽视之光芒。
革命者,弃愚昧而求真理者也。报童之死是电影的一个重要情节。当时在洋人面前,国人弱小如蝼蚁。在社会大多数人被迫选择软弱、屈服甚至谄媚时,革命者却毅然站出来,拒绝奴颜婢膝,追求国人的权利。李大钊和陈独秀无数次印发真理学说,纷飞的纸张如同漫天雪花,打在每一个国人的心中。
革命者,舍己生而取道义者也。李大钊即将临刑,一代革命领袖面临着死于黑暗的绝境,可他在入狱前就说过:“从古至今,没有一场革命的胜利不是用血换来的。如果我死了,能够唤醒那些麻木的人,能够让活着的同志们更加奋勇地前进,我可以去死,我应该去死。”所有坚定的信念仿佛在此刻具象化,发出最力竭的呐喊。其他犯人纷纷开始低声吟唱,哪怕头被踩在脚下,哪怕下一刻,死去的就是他们。我们的革命者,我们的中国人,即使骨头被拍碎,也会用不朽的信念站起。
李大钊之死,是光明与黑暗的交锋,是万千革命者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奏响的最壮烈、最凄美的乐章,死亡是世界上时刻发生着的事,但总有些人的死比生来得沉重,来得激昂。守常先生不可能白白逝去,他为革命而流的鲜血,将会熔铸成新的太阳,从我们新一代青年人的手中冉冉升起,永远照耀在红色大地上。
钊者,刀也,誓要斩除一切黑暗落后,拯救出一个新中国。先生说自己要“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他做到了,可我想再为先生加上两句“诚心织锦绣,热血铸华章”。先生用一片赤诚之心奔走在传播光明的路上,用一腔沸腾热血谱写了新中国的盛世华章。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如今,轮到我们高举火炬,追随光,成为光,谱写新一代盛世华章。
东方欲晓,你我何惧路遥?
评点
文章感悟深刻,内容充实,层次分明。题目采用对称式,形式工整,概括力强。开头用散文笔调描绘了电影开头场景,表达精当传神,感情深沉厚重,能引发读者共鸣。主体构思达到了“圆合美”的艺术效果。结尾点题,升华主旨,首尾呼应,照应标题,结构“圆合”。文章主体采用并列式结构,三個分论点从“向光明”“求真理”“取道义”三个维度阐述“革命者”的意义,对电影的思想内容理解深刻。分论点表达有文采,句式相似,结构精巧。结尾感情达到高潮,“钊者,刀也,是誓要斩除一切黑暗落后,拯救出一个新中国”,表达巧妙,让读者对伟大的革命者李大钊有个更深刻的认识。最后“东方欲晓,你我何惧路遥?”精彩收尾,以问增效,启迪心智,激发斗志!文章情中有思,思中有理,做到了情理表达俱佳,是一篇非常成功的观后感!
(指导教师:何艳超/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