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墨
“梦断午窗花影转,小炉犹有睡时烟。”古代文人有高雅的“四般闲事”——点茶、焚香、挂画、插花。焚香正是其中之一。
长久以来,文人视用香为雅事,将香与香气
视为濡养性灵之物,香气袅袅,暗合君子品格;与缕缕香相依偎,明心见性,感悟心灵的宁静和生活的美好。他们還把许多美的品质赋予了气味的标签,芬芳、馨香、正气……
纪录片《惟有香如故》,全篇以香为线索探寻历史,选取了几种与古人命运相连的香料,串起他们的人生故事,和他们在那些重要节点上所做出的选择。让我们一探这香气,如何穿越历史长河,浸润文人风骨。
沉香:历经磨难能结香
沉香,实际上是树受伤后在愈合过程中产生的油脂,它的生长历经磨难,香气却沁人心脾。
《浪淘沙》一节,记录了苏轼和王安石的故事,一场“变法”改变了两个人的一生。由于两人政见不同,庙堂庭辩中,苏轼不满改革,以沉香的痛苦成因为切入点,攻击新政:“沉香的源头,其实是一场磨难。沉香树,只有在树受伤之后才分泌这种东西,这香,原本是树木自行疗伤的疤痕油脂,但经年累月,这伤疤变得越来越硬,越来越重,以至于入水便沉,其实沉香就是那棵树的血泪结晶。受伤的时间越久,伤口油脂沉淀出的香味就越是醇厚,如果再加上细菌和昆虫的偶然作用,就会形成天然的上品沉香……而新法就像那一根根插入沉香树的铁枪,锥心度日,命悬一线,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两人唇枪舌剑,难分高下。
苏轼自己,也经历过沉香刀砍斧劈一般的痛苦。他少年得志,春风得意,此后仕途不顺,屡屡被贬,颠沛流离,渐渐地,他学会了转变自己的心念和姿态,不伤心气馁,不怨天尤人。被贬黄州,他安慰自己,终于可以多一些时间来享受生活,他笑称:“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他发明了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等美食,日子虽苦,却自得其乐。被贬惠州,他安慰自己,这里虽苦,却有吃不完的珍果荔枝,他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此时,他才渐渐发现,他和王安石虽然看法不同,有些地方却是相似的,都是为国请命、坦坦荡荡的理想主义者。在朝廷的意见立场上,王安石不遗余力地反对苏轼的见解,但在苏轼陷入“乌台诗案”的纠纷时,他又全力解救。后来,苏轼拜访已经告老还乡的王安石,已退休的“拗相公”王安石,骑着毛驴来江边迎接他,这两个曾经针锋相对的文人,不再像当初那样剑拔弩张,有的只是惺惺相惜。他们第一次敞开心扉:“人闲才知桂花落。沉香的味道,确实不错,引而不发,不偏不倚,这就是君子处事之道啊……希望我们能跟这沉香一样,虫吃鼠咬,刀砍斧伤,照样造就中正平和。”
【微解读】
对于很多人来说,王安石和苏轼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极端,但他们其实散发着同一种味道。这味道没有任何旁骛,只有理想主义者的纯粹,就像沉香一样,居心中正,毁誉由他。
万物都会有被伤害的时刻,每个人也会经历一段难走的路途。迎面而来的,有伤痛,也有喜悦。沉香的哲学,是生命承受挫折后的顽强回应;我们在遇见各种问题时,所要锻造的,正是沉香一般保持内心沉静、自我愈合和修复的能力。
梅香:只留清气满乾坤
梅开花极早,形象清癯,香气浅淡,似有还无。这种不着痕迹的淡雅,被称作暗香。
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写得最多的就是梅花。从少女写到迟暮,她这一生都在以梅花自喻。还在少女时,词人无忧无虑,年年都沉醉在赏梅的情致里,写“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晚年,她生活颠沛流离,写“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在剧中,李清照一生都在追求提取梅花清冷的味道。但梅香是一种很难浓缩的香气,想要纯粹,就不能含有任何的杂质。就像词人始终执着坚持的那样,“可以磨难,不能苟同。可以磨难,不能苟且”。
嫁给赵明诚以后,他们夫妻二人情投意合,在许多个冬日里,曾一同踏雪寻梅。但这种闲适的生活并不长久,金兵南下,北宋灭亡,在战火纷乱里,李清照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在逃难中嫁给武官张汝舟。她很快发现所托非人,也无法忍受其将自己视为装点门面的道具。
南宋绍兴二年,李清照打了一场两败俱伤的官司,状告张汝舟“妄增举数,骗取官职”,以求离婚。在那个年代,妻告夫,无论输赢都要坐牢两年,纵然如此,她依然不愿委身将就。这场风波平静后,她大病一场,却写下“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的词句,即便身体抱恙,但只要有喜爱的诗书陪伴,那生活仍是闲适轻松的,只要内心淡定、安稳,就依然有从生活中发现美的能力。
【微解读】
李清照一生都以梅花自喻,也试图做出“冷照清香”,与梅作伴。别人的花都是在苦寒中催发香气,而李清照是因香气引来苦寒。但日子再难,她的信仰也没有崩塌,她校对《金石录》,保留自己与丈夫所收藏的文物,无论处在人生的哪一阶段,都真实而率性地生活着。“选择雪白,就只能委身寒冷。”她清雅高洁的灵魂,在那个时代注定是孤独的,但也正因如此,她的灵魂才同梅香一样可贵。
螺甲香:香臭皆在一念间
宋代崇宁四年偏远的宜州,被贬的词人黄庭坚和书生范信中相遇了,范信中原名范祖石,为替家人报仇而杀官,被朝廷通缉,他千里迢迢找到了黄庭坚,希望“香圣”为他调一次回生香,这份奇异的香气,能让他想到自己已经去世的妻子。
黄庭坚感于这份赤诚,答应了他的请求,于是让他去取来一味香料——螺甲。这令许多人不解,螺甲腥臭无比,如何制香呢?
黄庭坚通过制香点化范信中,香和臭自古以来不共戴天,但其实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转化的关系。制香亦是修行。他说,螺甲香的修行在于“煎熬”,在煎熬之后将所有香料团结起来,释放出更加浓郁芬芳的气息,百炼成香,皆在火海沸腾之际。欲求善果,先成齑粉。腐朽还是神奇,只在一念之间。
腥臭的海螺可以合香,坏人也可以变好,范信中受到点化,最终走向正途。
以香载道,恰恰是黄庭坚的信仰,北宋朝堂上,常有党争出现,但其实元佑党人也好,元丰党人也罢,他们为了心中的大义,毫不吝惜自己被打碎成齑粉。在朝堂上,黄庭坚总是刚直不阿、宁折不弯,以至于长期被贬谪,被调回中原时,他在荆州停留,为承天寺作记时,湖北转运使陈举提议,把自己的名字刻入石头,以从此“不朽”,耿直的黄庭坚当即拒绝,哪怕因此再度被贬到酷热的宜州。他养花、种竹,办义学,以内心的豁达,对抗着能将人化为“齑粉”的力量。他写“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
黄庭坚晚年时,干涸多日的宜州下了一场小雨,酷热的天气倏地变得凉爽。他高兴得手舞足蹈,饭毕,他坐在小凳上,挽起裤子,脱掉鞋子,把双足伸到屋檐外。当双足沾到清凉的雨点时,他笑得散乱了满头白发,说自己“一生从没有这样快活”。
【微解读】
人总有面临选择的时刻,就像螺甲一样,是在海滩上腐烂,还是在烈火中涅槃重生,散发出经久不变的香气?每样选择背后,都体现着我们的初心。庄子在面对楚王欲托付国事时,用“吾将曳尾于涂中”的回答拒绝了楚王;宋人面对绚丽斑斓的唐三彩,没有一味去迎合,反而返璞归真,摒弃多余的装饰和艳丽的色彩,使宋瓷简约素雅、温润如玉;黄庭坚守住了自己的风骨,不惜为此放弃了名利地位。人生中,我们会面临很多选择,每一次慎重选择的背后都能体现出自己坚守的东西。愿我们在取舍间,寻本心之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