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若央
长安早春
◎孟郊
旭日朱楼光,东风不惊尘。
公子醉未起,美人争探春。
探春不为桑,探春不为麦,
日日出西园,只望花柳色,
乃知田家春,不入五侯宅。
【古意】
感叹封建贵族不知稼穑之艰难
“探春”是唐人春游常做的一项活动,《开元天宝遗事》云:“都人士女每至正月半后,各乘车跨马,供帐于园圃,为探春之宴。”早晨刚刚升起的太阳,初照着华美的朱楼。和煦的东风吹拂着初醒的大地,人人争相出来探望春光,但他们“探春”不为春日桑树的嫩枝细叶,不为麦田苗儿的郁郁青青,他们徜徉于豪贵之家的园林,只是欣赏园中的花柳。一样的春光,农人和王侯看到的,竟然是如此不同。
【今解】
寻觅春光,
重拾田园生活的向往
孟郊用笔墨真实记录了长安贵族与田家的生活,在闲逸与辛劳两种生活的对比中,把探春的独特感受意味深长地写了出来:春天地气上升,农人在田地里开始忙碌,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平整土地,点瓜种豆。几场春雨后,嫩嫩的小苗拱土而出,田野里充满了泥土和各种小草、蔬菜、麦苗的味道,让人觉得处处充满了希望,可以想象,长安城里城外,又会是怎样的生机勃勃、气象万千。
美文赏读
长安早春,可以是希望,可以是浪漫,也可以是忧伤。
那年春时,孟郊走在长街之上,香车宝马,美人霓裳,那一刻,他觉得,长安的繁华,是属于权贵的。
《长安早春》,是诗人眼中的长安城,是除去面具的人世间。
“旭日朱楼光,东风不惊尘。”清晨,旭日东升,那陽光似乎只照进了权贵之家,洒向了朱楼玉栏,东风缓缓吹过,那般安逸、柔和,连尘土也未被惊起。风如此温暖,可公子王孙还因醉未醒,许是,昨夜的酒醉人,许是,今日的风暖心,此刻,他们正慵懒地梦着前尘往事。朱门外,美人们已争先恐后地乘车探春,生怕误了这无边春色。
只可惜,他们“探春不为桑,探春不为麦”,这些权贵探春不是为了关心桑麦,而是为了嬉戏游玩。他们日日出入西园,只望花柳之色,不闻农桑之事。
最后,诗人感慨道:“乃知田家春,不入五侯宅。”诗人眼中的长安,是尊卑,是奢靡。权贵公子睡到日上三竿,侯门姬妾争相出门探春,他们只知欣赏明媚光景,却不知田家春光从不入深宅。
对于田家而言,早春是播种,是耕耘,是劳作,从日出东方到夜幕降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识五谷,不识风雅,他们哪里知晓长安之乐?
在那个封建且等级观念分明的时代,不同的身份,便决定了不同的人生。明明是同一缕阳光,照入宫墙,便映春柳,照入阡陌,便映汗水。一夜风雨过后,富人关心的是,庭前的桃花可曾吹落?穷人关心的是,田间的麦苗可曾成长?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人间,总有数不尽的苦难、理不清的愁绪。孟郊的另一首《寒地百姓吟》,更深切地体现了贫富悬殊:“无火炙地眠,半夜皆立号。冷箭何处来,棘针风骚骚。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高堂搥钟饮,到晓闻烹炮。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华膏隔仙罗,虚绕千万遭。到头落地死,踏地为游遨。游遨者是谁?君子为郁陶!”
这是一个寒冷的夜晚,贫苦百姓席地而眠,夜半冻得无法入睡,只能痛苦地哀号。寒风刺骨,无处可避。再看富贵人家,鸣钟奏乐,烹烧美食,佳肴之香久久难散。
那时候,受冻者只愿化作飞蛾,宁愿被烧死,也要冲向富贵之家的华灯之中。可惜,烛火有纱罗阻挡,便是飞千万次,也不能靠近。他们也曾努力拼搏,试图实现阶级的跨越,直到筋疲力尽。他们如此辛劳,或许,仅是为了望一眼朱楼之上的早春。
那么,权贵是何人?是自诩清高的伪君子,是满堂花醉的三千客,或许是此刻的诗人,或许是未来的你我。故而,我们当生如芥子,心怀须弥,见悲喜,见苦难。
文人的笔墨,遇见了苍生,诠释了苦难。但是,他又不仅仅在写苦难……
总要有人书写芸芸众生,那些欢喜,那些哀愁,那些偏执的梦,那些不甘的魂,纵有煎熬,亦逆风前行,伴着一路烟火,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