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
得分点
我所谓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的特色。
不但在大户人家,书香门第,男女有着阃内阃外的隔离,就是在乡村里,夫妇之间感情的淡漠也是日常可见的现象。我在乡间调查时特别注意过这问题,后来我又因疏散下乡,和农家住在一所房子里很久,更使我认识了这事实。我所知道的乡下夫妇大多是“用不着多说话的”,“实在没有什么话可说的”。一早起各人忙着各人的事,没有工夫说闲话。出了门,各做各的。妇人家如果不下田,留在家里带孩子。工做完了,男子们也不常留在家里,男子汉如果守着老婆,没出息。有事在外,没事也在外。茶馆,烟铺,甚至街头巷口,是男子们找感情上安慰的消遣场所。在那些地方,大家有说有笑,热热闹闹的。回到家,夫妇间合作顺利,各人好好地按着应做的事各做各的。做得好,没事,也没话;合作得不对劲,闹一场,动手动脚,说不上亲热。……中国人在感情上,尤其是在两性间的矜持和保留,不肯像西洋人一般的在表面上流露,也是在这种社会圜局中养成的性格。(选摘自《乡土中国·家族》)
深度思考
角度一:求效率就得讲纪律。
学校的纪律许多是与学习效率相关的,而当我们打开自己更广阔的眼界就会发现,这个社会之所以能够有序运行,是因为有许多纪律、规则乃至于法律在保障。比如,楼栋里的消防通道不能堆放杂物;高速公路上倘若堵车,机动车不能停在应急车道上;旅客乘坐飞机时必须了解救生衣的放置位置。而最简单的红灯停绿灯行,则可以让一个城市的交通顺畅。费先生说“求效率就得讲纪律”,从这个角度来说,纪律可以说是文明社会快速发展的“护航舰”。
素材对接:罗伯特法则即指《罗伯特议事规则》。这是由毕业于西点军校的美国将领亨利·马丁·罗伯特于1876年出版的手册,搜集并改编了美国国会的议事程序,促使其普及于美国民间组织,也是现在美国广为使用的议事规范。该议事规则博采众家之长,是西方议事规则的集大成者,它能够保障会议秩序,优化会议程序,大大提高会议效率,取得卓有成效的会议结果。它渐渐成为美国的通用议事规则,并在全球受到广泛认可,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组织管理架构的完善,增强了集体决策的科学合理性。
运用示例:在学校里我们每天都和“纪律”打交道,纪律就像是一条条红线,交错纵横之间划出了我们向阳的跑道,让我们避开雷区,少走弯路,让我们能更加专注于学习,能在人生的跑道上更快速地奔跑。而到了社会上,我们会发现纪律和效率的关系就更加紧密了,有序排队一定会比相互推挤拉扯更节省时间,开会使用“罗伯特议事规则”会比吵吵嚷嚷抢夺发言权更容易得到结果。费孝通先生说“求效率就得讲纪律”,诚哉斯言。
角度二:缺乏沟通,孤独就会成为宿命。
费先生说:“我所知道的乡下夫妇大多是‘用不着多说话的,‘实在没有什么话可说的。一早起各人忙各人的事,没有工夫说闲话。出了门,各做各的。”也就是说在传统的中国家庭里,是缺乏有效沟通的,每个人有什么想法都习惯于不宣之于口,有什么情感激荡也选择一个人默默承受。但这恰恰是造成误会、隔阂乃至于悲剧的缘由。就像是《边城》里翠翠喜欢傩送的心事爷爷不知道。天保让媒人去提亲,老船夫询问翠翠一直没有得到回应,不敢随便回话。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是《边城》悲剧性的一个重要缘由。
素材对接:《百年孤独》里家族第一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曾积极地投身到马孔多的建设中,他希望用科学来推动马孔多的发展,却遭到小镇居民的嘲笑,他试图得到家人的支持,最后被当作疯子绑在树上死去。百岁老人乌尔苏拉认真地生活,努力守护整个家族,她似乎是小说中最有爱的一个人,但在这个世界中,她却如此孤独,步入晚年后,她被家人遗忘在角落里,沦为孩子们的玩偶。这个家族非常庞大,人口众多,但每个人都是各自做自己的事情,想自己的事情,好像只是名义上的一家人。
运用示例:边城里,渡船上,老船夫兴致勃勃地谈论少女的婚事,微红涌上翠翠的脸颊,她却终是不肯明言。缺乏沟通终究成了翠翠爱情悲剧的原因之一。马孔多的乌尔苏拉,丈夫对她的倾诉充耳不闻,孩子也从不对她敞开心扉,孤独的宿命使得她百年的人生痛苦而苍凉。许多中国的父母和子女,总觉得既然对方那么爱自己,自己怎么想的对方理应知道,而对于对方的不解则感到伤心和愤怒。但事实上,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很多事情是需要沟通交流才会懂得。一旦拒绝沟通,孤独就会成为宿命。
角度三:中国人情感表达上的含蓄美。
费先生说:“中国人在感情上,尤其是在两性间的矜持和保留,不肯像西洋人一般的在表面上流露,也是在这种社会圜局中养成的性格。”这在情感表达上固然造成了障碍,但我们也必须承认,中国人的这种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恰恰造成了东方文化独特的审美韵味。正因为不喜欢直接把情感宣之于口,中国人就特别喜欢把情感寄托在景物和事物上,甚至要“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王国维的“境界说”中提到“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无我之境”可以说是含蓄美的极致了。这种委婉含蓄,使得情感的表达有了留白,有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其广如旷野,其深若汪洋。
素材對接:郭熙在他的绘画理论专著《林泉高致》里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意思是画山、画水的方法,不可以让山水在画作上一目了然,要“虚”“挡”“藏”。画家们有意制造模糊朦胧之感,或将某物置于眼前,总之是看不清楚。就像我们看到的一幅幅流传千古的画作上一大片的“留白”,各有各的不同,各有各的感受,每一块留白都不是多余,而是无穷的想象空间,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遐想,这就是含蓄的效果。
运用示例:《诗经》中的含蓄美往往让人感觉婉曲悠长,缠绵悱恻。不讲自己对女子的钟情,而先说“关关雎鸠”,先唱“蒹葭苍苍”;不讲自己浓烈的思念,先吟咏“月出皎兮”,先感叹“汉之广矣”。唐诗宋词里借景抒情的诗歌占了大半,托物言志的诗歌俯拾即是。而《项脊轩志》中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因其欲言又止流传千年。东方的画家们也往往热衷于制造模糊朦胧之感,喜欢在画作上留白。在含蓄之中,我们得以更多地放飞情感和想象的翅膀,翱翔于心灵的宇宙。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