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亭
谢树成——探索“0到1”
在漫长的生命演化史上,地球曾发生过5次生物大灭绝,最为严重的是距今2.5亿年前爆发的“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一些科学家曾猜想,是外星体撞击地球引发了这场毁灭性灾难。穿越漫长的地球历史,这个千古之谜如何破解?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教授谢树成及其团队通过一种特殊的“信使”——地质微生物,揭开了那场大灾难背后的秘密。在国际上,由于谢树成及其团队在地球生物学领域的突出贡献,被国际学者称为“发展地球生物学的一支国际领导力量”。
从一位浙江农村的少年成长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位地球生物学家借用自己毕生热爱的地质微生物研究寄语青年一代:“人类个体就像微生物一样,微观尺度的努力往往能够积聚出宏观尺度的力量。”
谢树成鼓励弟子勇闯“无人区”,去做“从0到1”的研究,成为拔尖创新人才。2008年,谢树成拿下人生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奖。这段科研经历,就是他自己走过的“从0到1”。
运用示例:没有“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科技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谢树成院士一直鼓励弟子勇闯“无人区”,去做“从0到1”的研究,成为拔尖创新人才。他看得清醒:勇闯“无人区”一定会遇到万千挫折,因为它考验远见、定力、愈挫愈勇的意志力,但一旦成功了,勇闯者就是开山鼻祖。要言之,“从0到1”是一个国家突破核心技术问题的根源所在。
“茶院士”陈宗懋
陈宗懋,浙江海盐人,茶学家、茶树植保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宗懋从事科研工作的座右铭是“科研必须大胆创新”。他始终将科研目标锚定在高新技术上,不断提高绿色防控的科技含量和应用效果。
2010年,根据农药的水溶解度差异,陈宗懋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以茶汤中农药残留水平作为茶叶安全标准制定和风险评价的准绳。后来,这一建议和相应的新式检测法,被相关国际机构和主要产茶国普遍采纳,六项国际标准因此得以修订,实现了我国制定农产品国际标准零的突破。
陈宗懋常能反乎常规摸索出新的科研手段,不仅开我国茶叶生产农药研究之先河,还从改善茶园土壤理化性状和营养组成、高产优质早生品种选育、提高茶叶加工品质等方面,开辟了茶叶研究的方向性路径。
运用示例:机会随时会出现,也会随时溜走,要想把握住它,我们就不要让过去的经验成为阻碍自己前进的绊脚石。茶学家、茶树植保专家陈宗懋从事科研工作的座右铭是“科研必须大胆创新”,他常能反乎常规地摸索出新的科研手段,因此不仅开我国茶叶生产农药研究之先河,而且开辟了茶叶研究的方向性路径。
“破局人”阮熙越
阮熙越,甘肃省工藝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兰州刻葫芦阮氏葫芦艺术第四代传人。在传承中她一直想要做“破局人”,重新定义“非遗”。
阮熙越说:“非遗应该更有人间烟火气,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她还给自己立下一个目标,“祖辈的作品见天地,我的作品见众生。”阮熙越的观点让一些“保守派”颇有微词。他们认为,这是年轻传承人无法抵达老一辈艺术高度时找的“托词”。
面对质疑,阮熙越选择用“垒山”的过程来勉励自己,“山是怎么形成的?山是在平地上慢慢垒起来的,它包容了所有的景观,才形成了巍峨的态势。”
她运用“加减法”,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用减法给传统葫芦雕刻的画面“留白”,凸显意境,比如在一枚扁形的葫芦器型上,只刻一舟一渔翁,无水,稀稀落落几笔,让赏玩者自己去遐想;在葫芦的功能开发上,她又做了不少加法,比如设计出功能类的打火机、钱袋子、香薰蜡烛、储物篮等。2019年,阮熙越的作品斩获中国工艺美术精品“百花杯”金奖,质疑她的声音戛然而止。
运用示例:面对别人的质疑,一个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思考后做出客观判断。更有一种让人钦佩的做法: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让质疑悄然瓦解。阮氏葫芦艺术的第四代传人阮熙越,一开始被别人质疑“无法抵达老一辈艺术高度”,她并未作口舌之争,而是探索出“加减法”,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作品最终斩获大奖,质疑她的声音随之戛然而止。阮熙越的经历启发人们:面对他人的质疑,不急着去反驳,以自省、自查、自我破局为先,如此,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