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唤元, 孟晓瑞
(大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历史的重要性,注重发挥历史的教科书作用,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加强对历史的学习。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提出:“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普及党史知识,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1]26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统称“四史”。自此,对 “四史”的学习被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如何全面客观地把握历史成为历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近年来,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历史虚无主义者们片面追求历史的碎片化,随意割裂历史,颠覆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对人们正确看待和把握历史造成了严重冲击。为批判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进一步蔓延,必须加强对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研究,即“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2]21。所谓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研究,就是运用整体性思维对历史发展全貌进行系统性阐释,既要从宏观上将历史看作一个具有内在逻辑关联性的整体,进行多层次、多方面和多角度的研究,又要从微观上运用历史的整体性思维,基于不同的研究维度对具体的历史问题进行整体性分析,以提升历史研究的整体性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坚持和把握历史整体性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关于历史整体性重要论述的现实意蕴,运用历史整体性思维研究和阐释历史,这对于有效克服历史学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反对割裂历史整体性的研究取向以及有力回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历史的本质是贯穿历史整体性研究的一条基本主线。马克思对历史的本质有过经典表述:“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3]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对推动历史形成的根本力量和现实主体进行了深入阐释,深刻剖析了历史发展的实践性基础,阐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这些重要论断对深刻理解和把握历史本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于历史本质的问题是任何历史观都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马克思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人类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本质上是实践活动的过程。习近平进一步阐释了劳动与历史发展之间的关系,生动诠释了劳动对于历史发展进步的价值和意义。“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5]44“劳动……,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5]46,这揭示了劳动与历史发展之间的内在契合性,强调了劳动是历史发展的基础,深刻阐释了历史的实践性本质。劳动是人们为了满足一定的需要而将人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客观世界的一系列生产和创造活动。劳动创造了满足人生存发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创造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也是人实现自身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现实路径。历史充分证明,影响国家繁荣富强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发扬了砥砺奋进、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奋斗史。
进入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地的劳动者如期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性任务,用劳动谱写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绚丽华章,形成了积极向上、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同时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经受住来自各方的考验、破解各种难题,依然要赓续劳动基因,紧紧依靠广大劳动者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发挥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正所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应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光荣的价值观,高度重视劳动模范在历史发展中的带动作用,鼓励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在近现代史上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民族持续繁荣、人民美好生活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广大劳动群众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只有劳动实干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基和血脉,是党和国家事业成败得失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坚持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共识。中国自古以来对于人民在国家兴亡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都有着清晰的认知。“民惟邦本,政得其民”“善政之要,惟在养民”等重民理念是中国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在社会治乱中总结出来的基本经验,为治国理政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追溯建党百年历程,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是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初期就始终在思想上和实践中将人民群众与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最终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人民群众借助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和社会制度的重大变革,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创造了人民群众自己的历史,真正发挥了人民群众自身的社会主体作用。
人民群众是改变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最终决定性力量,历史发展的每一项成就都凝聚着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习近平强调,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6],以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7]。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践行群众路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精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前进。坚决拥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要求。历史实践证明,人民群众具有独特的精神品质,始终是推动历史发展前进的主体力量。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2]70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善于集纳民智,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凝聚起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遵循科学的理论原则是把握历史整体性的基本要求,习近平坚持运用唯物史观来看待历史,这是正视历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要运用整体性的历史思维,将其放在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之中,从内在联系中把握历史的本来面目,警惕历史研究的碎片化倾向。列宁指出:“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8]因此,要科学把握事物发展的连续性,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认识历史。
近年来,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士打着“深入研究”的旗号,割裂历史的整体性,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人为地对立起来,造成了一定的思想混乱。如何辩证地认识这两个历史时期已经超出了一般学术问题和历史问题讨论的范畴,而是上升至政治问题的范畴。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是连续贯通的整体,是一脉相承的关系,这两个历史时期中党和国家在领导力量、基本制度、奋斗目标等方面是一致的。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为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和制度条件;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坚持和发展了改革开放前形成的理论体系,是对改革开放前的理论和实践的新思考、新诠释和新突破。习近平指出:“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9]4要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贯通起来,而不能人为地将两个时期对立起来,甚至相互否定。历史发展不是跳跃式的,不同历史时期之间存在着内在关联性和承继性,在考察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分析和解读历史,而应该将其置于历史发展的整体之中考量,“必须坚持系统观念”[2]20,坚持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思维,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历史,唯有如此,才有可能看清历史发展的整体面貌。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打着反思历史和重评历史的旗号在不同领域蔓延,企图通过臆想、捏造和虚无的方式否定党的领袖、英雄以及历史事实,肆意放大某些失误,并加以渲染等。历史虚无主义完全不顾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否认历史事实,主观推断、剪裁和嫁接历史,强调历史的偶然性因素,这一系列的错误论调严重背离了历史的客观性,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思想混乱。针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习近平指出:“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混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9]5客观性是历史本身的特性,坚持客观地看待历史是对待历史的基本态度,苏联亡党亡国的历史教训警示人们,搞历史虚无主义造成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混乱,最终会导致国家分崩离析,这一惨痛的历史教训必须引以为戒。
为防范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社会上进一步蔓延,必须厘清历史发展的逻辑理路,坚持从历史事实出发,以尊重历史客观性和真实性的态度考察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分析讲清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澄清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坚决抵制一切否定、污蔑和篡改历史的言论。坚持历史本身的客观性,应以去伪存真的态度对待历史事物,始终秉持客观公正的原则,警惕虚无历史的新动向和新特点,在掌握真实史料的基础上确立对历史事件的正确认识,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虚假本质,有力揭示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险恶用心,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进一步蔓延。
运用唯物史观的原则认知历史还应该认识到历史发展的条件性,要看历史发展的全貌,而不拘泥于历史的细枝末节,不能完全以今天的是非标准评价历史。历史人物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所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的制约,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要坚持全面系统的观点,从整体性思维出发,把历史人物的社会实践活动置于其所处历史条件下来进行具体分析,厘清历史事件的始源性,准确把握历史事件与时代背景之间的逻辑关系。
习近平指出:“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10]习近平着重强调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方法,注重坚持以历史性的眼光来看待和分析问题,将历史人物放在历史时势中来考察,反对以今人苛责古人,充分体现了其秉持历史条件性原则的考量。看问题、断是非,如果脱离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将历史事件从历史整体中剥离出来,割裂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与整个历史发展进程的关系,那么就极易陷入英雄史观的泥淖,否定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进而歪曲历史发展的规律。
回顾历史和研究历史的价值归旨在于发挥历史的教科书作用,习近平高度重视发挥历史资政育人的价值效能。
历史是前人留给后人的思想宝库,既有兴国安邦的经验总结,也有民生凋敝的深刻教训,讲述的是一个国家兴亡成败的发展历程。习近平指出 :“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5]406强调学习历史并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历史,而是为了借鉴历史经验,更好地服务现实。兴国善政要善于借鉴和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历代统治者不断探索执政规律,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和智慧,这些宝贵的政治文化遗产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治国理政提供了充足的历史滋养。
古人“儒法并用”“德刑相辅”的法治理念是今天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要依据。中华民族几千年兴衰交替的发展历程,诠释着德法并举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汉代的“德主刑辅”、唐代的“德本刑用”和“以德化民,以刑弼教”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人坚持将道德教化和法治手段有机结合的治国思想,使国家呈现出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局面。习近平在总结古人治国理政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强调统筹兼顾道德的教化作用与法治的规范作用,这一思想对于推动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建设法治中国具有重要的价值。中国古代德才兼备和以德为本的选贤任能思想是习近平选人用人理念的思想基础。中国古人重视“德”在人才选拔中的作用,孔子强调“为政以德”、唐太宗主张“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司马光提出“惟才德兼者贤士也”等,这些思想都体现了“德”在选贤任能中的重要地位。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明确了选人用人的基本原则,指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11]这成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充分汲取中华文明五千年光辉历史的文化精髓,总结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深化党的建设的发展史,注重总结自身经验是百年大党制胜的核心秘诀,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葆青春活力的重要法宝。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对自身执政的新考验,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一以贯之地加强自身建设,努力锻造推动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强大力量。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7]伟大建党精神始终是引领中国共产党人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任何时期都不会过时。面对新的时代问题和来自各方的挑战,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深入挖掘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内涵,以建党精神激励自我革命,提升党的建设实效。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为新时代强化党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习近平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并将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为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加强反腐败斗争,反腐倡廉建设上升至新的高度,坚持“打虎”“拍蝇”“猎狐”,全面正风肃纪,这是深刻总结国内外政党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作出的必然选择。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明确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两个务必”的深刻警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贪污腐化领导干部采取的严惩行动等,这些党自身反腐倡廉建设的历史经验一再警示人们,只有把党的建设抓好,党的强大领导核心作用才能得以彰显,中国的各项事业才能得以顺利推进。习近平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7],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提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2]14。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应对各个时期的风险和考验中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也是中国共产党保持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的重要法宝。深刻总结提炼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的历史经验,能够为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以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建设实效提供深刻镜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党的百年历史为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提供了史鉴支撑。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史记载了开辟和发展中国道路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初期就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坚定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共产党基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在党的十二大上首次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的重要论断,在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实践中成功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这条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新型现代化之路,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指导中国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其成功实践是增强理论自信的根源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从一穷二白的农业国逐渐跃升为高质量发展的工业制造强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增强,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充分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改革开放40 多年来的伟大成就,更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认同感和制度自信心的现实支撑。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等内涵丰富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精神是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强大思想动力。“四个自信”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产物,只有在详细梳理并深刻感悟历史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增强“四个自信”。
学习历史和研究历史还应充分发挥历史育人的价值效用,厚植家国情怀,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生动展示了爱国主义的铿锵力量,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注重从中华民族的历史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激活中华儿女的爱国基因。在近代历史上,爱国主义被赋予了独立自强的时代内涵。这一时期,无数爱国人士以豪迈的爱国情怀救亡图存,在理论求索与道路实践中勾勒出鲜明的爱国主义主线。在五四运动期间,大批先进知识分子为挽救民族危亡,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精神和责任担当,成为推动中国实现民族独立的强大精神动力。
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并成为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的担纲者后,带领人民群众浴血奋战,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以救国救民的实际行动书写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爱国史诗。通过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和展现出的爱国情怀,可以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而且将爱党与爱国相结合,可以增强人民群众的爱党爱国热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遗留问题,并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使中国完成了有史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回顾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艰辛历程,可以深刻认识到一切成就的来之不易,感悟到爱国主义的精神力量。进入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擎起改革开放大旗,扎实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铸就了富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特色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了中华儿女在新时代奋力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动力。在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中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增强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将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回顾和梳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探索历程,可以极大增强中华儿女实现民族复兴的骨气和底气,强化人民群众的爱党爱国情怀,全面提升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推动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实践进程。
基于科学的历史思维方法对历史进行整体性解读和规律性探讨,是阐释历史必须坚持的基本准则。历史思维注重从事物发展的整体性出发,通过对具体历史现象进行分析,达到对历史事实和历史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因此,在传承历史的过程中,要掌握科学的历史思维方法,洞察历史事实、掌握历史规律、把握世界趋势,提高研究和传承历史的能力。
实事求是乃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同时也是研究和传承历史必须秉持的一项基本原则。实事求是的过程就是人的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统一的过程。纵观党的百年发展史,实事求是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伟大胜利的思想路线,也是中国共产党铸就辉煌的重要法宝,贯穿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邓小平曾指出:“每个党、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只有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分析和总结,才有好处。”[12]不能戴着有色眼镜来评价中国历史,不能因历史发展中的失误和挫折来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的历史成就。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是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评价历史的光辉典范,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问题进行全面客观的回顾、总结和评价,是对十年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以及“文化大革命”等进行的实事求是的评价。该决议的通过纠正了党内的一些错误思想,对党的思想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统一了全党的思想,推进了党和人民各项伟大事业的发展,为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创造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条件。
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能否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来分析、总结党和国家的历史是决定事业成败的重要条件。习近平提出:“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历史,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4这为研究历史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指引。在历史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就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认识历史,具体地、历史地把握客观实际,揭示历史的真实面貌。高度重视对史料的挖掘和应用,加强对一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翔实准确的史料和深入细致的分析洞察历史发展的真实面貌,从而对历史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研究、传承历史,更好地发挥历史知古鉴今的价值。
历史现象纷繁复杂,但也遵循着一定的发展规律。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在复杂的社会变局中掌握历史主动性是把握历史整体性的内在要求。坚持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探析人类历史演变机理和发展规律,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动向,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基于整体性视域研究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注重探究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刻认识到生产力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同时,习近平注重对社会基本矛盾的整体性把握,突出表现为高度重视生产关系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强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这明确了破解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顽症痼疾的战略任务,推动了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
基于整体性视域研究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还要善于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把握规律。人类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已有500 多年的历史,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伟大尝试,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然而,随着苏联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20 世纪90 年代苏联走上了亡党亡国的道路,东欧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再次陷入低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逐渐探索出一条符合发展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科学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焕发出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与活力,充分说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只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强大的力量,历史性地证明了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真理。这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观与实践观相统一中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结果,进一步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力量。善于总结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世界大势,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将历史发展规律与人民群众主体力量结合起来,这是坚定不移地推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学习历史和研究历史还要树立广阔的世界眼光,把世界看作一个整体,将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坚持世界性与民族性相统一,用世界眼光来研究阐释历史,更好地把握人类历史的实践轨迹和未来趋势。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和大调整时期,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迅猛发展,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严重影响世界和平,美国零和博弈思维严重破坏世界秩序,全球变暖、核扩散等生态问题成为全球治理面临的重大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提出“要坚定和平发展和合作共赢理念”[13],强调“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14],勇担大国责任,积极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同时,习近平洞察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坚持以世界眼光深入观察中国与世界的未来走向,立足人类历史发展的空间整体性,把人类看作是普遍联系的共同体,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中国人民的利益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构建新的全球秩序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当前,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以古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历史底蕴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众多亚欧国家的支持,成为中国与亚欧国家开展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为推动“一带一路”国家的发展繁荣作出了重大历史性贡献。面对世界各国共同的危机和挑战,中国坚持运用广阔的世界眼光洞悉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世界历史发展趋势,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担责任、共治危机。将中国发展置于世界总体发展进程中来考察,真实把握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才能对历史进行更加全面系统的了解,为人类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将历史整体性思维贯穿党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全面深刻把握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意涵,在深刻把握历史本质、明晰历史发展规律、发挥历史价值和传承历史发展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关于历史整体性的重要论述。新时代,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必须坚持历史整体性思维,学习领会习近平关于历史整体性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坚定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