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荣* 霍书英 武现军 李树鹏 王春光
(河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
“动物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分支,是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和动物药学等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以动物学、动物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和生物化学等课程为基础,衔接后续专业课程,在专业培养体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大思政”背景下,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生理学”教研室开始强化课程思政建设。目前已有多篇文献对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进行全视角、全方位的论述[1-4],但对于本科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可操作性报道相对较少。为此,笔者从一线任课教师的角度出发,拟从“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教育的四个方面(开展的必要性、强化的可行性、建立课程思政材料库及思政元素的“无缝隙”融入课堂)进行初步探讨。
开展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重要论述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其他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是高校“大思政”格局建设的根本遵循。基于新时代的教育使命和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趋势[4]。
“动物生理学”课程的开课时间段、开课范围决定本课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此课一般开设在大二上半学年,而此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5]。在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易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动物生理学”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课范围广,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每年的开课范围为7 个专业,分别是5 个专业(动物医学、动物药学、动物科学、中兽医专业和草业科学)的必修课,2 个专业(生物科学专业与生物技术专业)的选修课。因此,在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育人范围广。
“动物生理学”课程特点决定本课开展课程思政的可行性。此课虽为农学类的专业基础课,偏重理论基础,主要围绕动物体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规律进行讲授,但其有自身的特点:一是其相关知识点与动物和人体的健康有密切的联系,对于畜牧业生产发展、动物食品安全和人类的健康保健均具有指导意义;二是动物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各器官、系统通过自身的功能活动,共同维持了有机体的相对稳态;器官、系统与生命有机体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生命的正常运行需要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具“主动担当和奉献精神”;同时,有机整体---这一细胞赖以生存的“命运共同体”的稳态又保障了各器官、系统的正常运转。
“动物生理学”的课程思政,是在构建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要明确以下三点。
课程思政的展开,有其内在的理论逻辑。课程思政的推进在目标取向上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1],后者构成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理论根基和根本价值目标;胡洪彬[1]指出,课程文化理论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本体性依托,有效教学理论则为推进课程思政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
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是指思政课程之外的所有课程都应该毫无例外地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2,3]。思政课程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是主渠道和主阵地[2],是系统教育,是深耕细作[4];而课程思政是对思政课程的补充和完善,学科和专业教育是其必需系统完成的任务。课程思政的存在从根本上改变思政课程在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单打独斗的局面,改变专业课程游离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外的局面[2],二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是同向同行。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新的课程,而是一种全新的课程观[4],一种时代性的育人理念,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其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专业课教学内容紧密融合,倡导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于专业课老师而言本身就是边缘化的存在[3],这进一步限制了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的发挥,并在客观上诱发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价值认同危机,进而在教学实践中难以真正达到“真懂”“真信”和“真教”的理想境界。
开展思政教育,则要求一线的专业课教师在具有完备的专业知识体系的同时,必须形成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这是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基本前提。它要求专业课教师必须摸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掌握一定的“思政”教学方法,这是课程思政有效实施的实践保证。只有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带着责任心和使命感,这样在授课过程中个人才能做到自信,有底气;同时思政材料在教师手中才能应用的游刃有余,有说服力。
与人文社科类专业课不同,理工农医类专业课思政元素则要相对短缺[1,4],而“动物生理学”课程属于农学类专业课,课程思政元素不仅短缺,同时具有隐蔽性和随机性。该课作为专业课,有其自身的知识体系和教学体系,以柳巨雄等主编《动物生理学》为例,其课程的章节,以系统生理为主线,分为细胞生理、神经生理、血液生理、循环生理、呼吸生理和循环生理等。对于专业知识而言,体系直观、明了。但对于思政元素而言则在客观上呈现隐蔽性、随机性等特点,这就需要任课老师积极、主动挖掘和积累“动物生理学”理论和实验课中思政元素。
“动物生理学”是一个广博而深邃、包罗万象又逻辑严密的学科,是生命的哲学,其核心概念“稳态”与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天人合一”、“和谐共存”高度一致[5]。“动物生理学”这门课,很好地体现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为具体科学提供指导;同时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学习生理学的同时,本身也培养学生运用辨证统一的观点观察、分析和解决生命现象有关问题的能力[6],这种统一包括:结构与功能统一、局部与整体统一、运动与静止统一、个体与环境统一[5]。当然,达到这一教学目标,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学生掌握了相关生理学理论知识,二是教师进行有意识地、有效地引导。
“稳态”是生理学的核心,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是动态的平衡。“稳态”是生命存活的必要条件,是各系统密切合作的结果,系统的合作维持了整体的稳态,整体的稳态为各系统提供了一个稳定的高效运转环境,这体现了整体与局部的统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价值观、社会和企业健康发展的管理学,无不与此大同小异。构成生物整体的各器官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密切配合,共同维系生命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环境;内环境与各器官系统的结构和生理功能相对恒定、维持动物机体的健康成长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生理学习的整体意识、专业临床实践中的整体诊疗思维和社会管理中的大局观念。
稳态涉及各种体液的渗透压、pH 值、温度和离子浓度等,所有的各项理化指标都保持在相对稳定状态,这是一个奇妙的平衡体系。离子交换、组织液和血浆转换、酸碱的生成、结合和排出、产热和散热时时刻刻都在动态地进行。这是运动与静止的统一,只要生物体存活,则稳态一直存在,但从理化指标看,各指标一直是动态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类似于哲学论述“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机体处于高原地区,海拔愈高,空气愈稀薄,氧含量相对较低。机体会做出适应性反应,即风土驯化,表现为机体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水平升高,促进机体的造血功能,红细胞增多,进而血液携带氧的能力增多;同时缺氧条件下组织代谢产物的集聚,使氧离曲线右移,促使氧合血红蛋白释放氧,以供给机体组织细胞更多的氧,满足机体需要。当动物遇险应激的时候,肾上腺分泌糖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素均增多,升高血糖、心跳加快、血液在不同组织器官间重新分配,神经活动更加敏锐而活跃,肌肉组织得到充足的氧气和能源,以适应快速逃离的需求。这些体现了个体适应环境并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
在具有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的器官中,二者的功能相互颉颃,体现了事物两方面矛盾统一的观点;可兴奋细胞部分去极,一旦达到阈电位,则产生动作电位,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之间体现了质变与量变的观点。
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从全局、高处着眼,坚持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出发,客观认识事物,是强化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思”,有利于培养学生透过全局“向前看”,用宏观战略眼光分析问题;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问题;跳出条条框框,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
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权威,权威是行业的领先者,不过权威作为时代的领先者和领头羊,不是绝对的。我们对待权威既要尊重,又不能盲目屈从。
在讲授消化生理时,加入英国生理学家贝利斯和斯塔林在研究胰液分泌调节反射的事例[6],教育学生用批判的眼光来挑衅别人的研究结果。这种批判和怀疑精神,如果在你身上一直有,那你就是一个清醒的人,就容易产生创新。墨守成规是知识创新的大敌,在学习和掌握现有的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要突破固有思维,积极质疑。对科学问题的质疑,是学科发展和进步的契机。
“生物电的发现”启发同学们:①观察的重要性,科学研究中的一个特定的实验现象的发现能让科学家突破认知的瓶颈;②真理越辩越明,认知从而由含混到清晰;③电生理学的发生发展很大程度依赖其他学科如物理、化学的认知[5],所以要“博学之”。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中国科学家在生理学上取得优异成绩的事例,能够培养学生的家国怀,民族自信,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国著名的神经生理学家张香桐教授的经典发现:背景光不但能调高视觉中枢的兴奋性,而且能提高整个中枢系统的兴奋性,历史上第一次阐述了树突上突触连接的重要性[7]。
“血液的红色之旅”讲述从1944 年7 月12 日在易建龙教授组织下,中国的第一座血库在昆明金碧路昆华医院开幕,到目前倡导的“人人享有安全的血液”无不凝聚爱国志士的探索、求实的优良作风。培养学生在国家需要之时要勇于探索、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动物生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所谓实验,即人为地创造一定条件,验证或发现生理变化的因果关系。开设实验课,是掌握生理学专业知识的必要环节。而我们的实验课多以小动物----兔子、蛙和小鼠等为实验对象,它们不会表达、没有选择,以牺牲宝贵的生命为代价来推动人类科学的发展进步[8]。教育学生在实验教学中要有动物福利的理念,遵循动物实验的“3R”(减少、替代、优化)原则[5,6]。
每一届学生生理学的第一个实验,向同学们讲述三点内容:①小动物是人类健康的殉道者,我们应该向他们致敬。实验课拍照只能用于教学和实验之用,不能带有丝毫的不敬和戏谑。②很多医学院校和研究所建立了“实验动物纪念碑”,如中国动物所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河北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浙江大学和徐州医科大学等。在你的心中应该有这样一座纪念碑。③英国反活体解剖协会于1979 年提出每年的4 月24 为“世界实验动物日”,旨在强调实验动物作为人类的“替难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有一颗仁爱之心,在试验中,切实保护动物的基本权利,培养出合格的、具备人文情怀和文明素养的学生[8]。
课程思政实质上是隐形德育,利用非德育课程中所蕴含的德育资源开展道德教育[1,2]。隐蔽性、渗透性是课程思政的特点,也是通过专业课程开展道德教育的优势所在[1,4]。教师在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的同时,向学生渗透蕴含于其中的科学精神,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价值选择[4]。
“动物生理学”课程开设在第二学年,课时安排紧密、课程进度紧张,十二章节的内容,理论课的课时为40 学时。课时紧张的情况下,任课老师大部分精力放在专业知识讲授上,重点关注生理课所涉及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无暇或“心有余而力不足” 顾及课程思政的融入。当然在课堂之外,可以用雨课堂、视频链接、QQ 群等方式进行课下分享。如何能做到把课程思政有效融入专业知识课堂讲授,且二者不冲突。笔者在此分享在课堂讲授中的经验。
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中一定要用心思考、用情传授,这是一种润物无声、精准发力的过程,是像厨师用盐来调和美味佳肴一般。相反,硬填硬塞,会造成政治意图过于明显,容易引起学生反感[4]。将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入课堂,给专业课程“这道菜增香增味”,做到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有机统一
图片做载体,在讲述我国老一辈生理学家的科学成就以及为新中国的建设而奋斗终生的爱国故事时,需要一张科学家的影像作为载体。一句话带过过于空泛,长篇大论则课时不允许,以图片为载体,言简意赅的几句话,课程思政的内容已完成。哲学规律是客观存在的,需要教师的课上点出,在2.1 提到的,只需要一句话“微言”的点题。
“类比与引申”是两个(类)对象之间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时,进行类推,达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目的。举例如下:①周杰[5]在讲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症时,指出“巨”指的是体积大,“幼”指的是不成熟,因而不能行使红细胞的正常功能,联系到评价一类人的网络名词:巨婴,引导学生学会独立自主。②“超速驱动压抑”,指潜在起搏点,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复苏”过来,才能正常行使功能。潜在起搏点受高位的持续控制,一旦失去控制,则不能立即行使自己的功能。通过上述现象引导学生积极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和自信心,形成坚强的心里素质,才能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独当一面,勇敢面对。③以心率是72 次/分为例,则心动周期为0.8 秒,心房先收缩0.1 秒,接着心室收缩0.3 秒,兴奋经过房室交界时耗时0.1 秒,这0.1 可以把心房内的血进一步挤入心室,使心室的工作效率提高。这可以引申为团队的合作,为了一个中心目标,各自在自己的岗位,完成自己的本质工作,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④饥饿状态下,机体能量的进行再分配,供重要器官所需,引申为个体牺牲的精神。
课程思政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趋势[4]。在今后 “动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实践中,要进一步加强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感,把潜在的思政元素转化为主动育人资源,任课教师做到真懂、真信、真教,才能有技巧、有方法地做到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同步,进一步提升专业课程的育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