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穴双针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2023-03-03 03:59李丽娟庞秀花
光明中医 2023年4期
关键词:神经病针刺神经

李丽娟 庞秀花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1,2]。糖尿病神经病变以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istal Symmetric Polyneuropathy,DSPN)最具代表性,约占糖尿病神经病变的75%,通常也被一些学者称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本文亦引用了此病名。主要表现为疼痛、麻木和感觉异常,下肢较上肢严重,晚期可出现肌张力、肌力减弱以至肌萎缩、瘫痪。DSPN显著增加T2DM患者跌倒、足溃疡、烧伤、非创伤性下肢截肢及死亡的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针对病因及发病机制的治疗主要包括控制血糖、营养神经、抗氧化应激、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 改善微循环等[4]。但由于缺乏针对神经损伤的特殊治疗手段,且神经病变早期的临床表现常较隐匿、易被忽略,待临床作出诊断时,往往已处于不可逆阶段[5],疗效常常不能令人十分满意。满医针法是在中国传统针灸技法基础上发展而来,已相传三百余年,始终为清代宫廷诊疾疗病。第二代传人王修身,人称“神针王”,发明了许多独特的针法,出手非凡。老先生行医数十载,挽救患者无数,至晚年决意打破宫廷医术秘不外传的陈规,将毕生经验流传后人。北京市门头沟区是王老的故乡,满医针法幸得落叶归根,在院内推广应用。笔者跟随满针技艺第三代传承人庞秀花主任医师学习针技,应用一穴双针疗法治疗DSPN,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北京市门头沟区中医医院内分泌科病房及门诊诊治的患者118例。样本量计算采用PASS 15.0软件,主要结局指标为治疗后TCSS评分,参考潘秋等[6]发表的研究结果,2组TCSS总分的均数、标准差分别为:观察组(6.6±1.5)分,对照组(7.5±1.3)分,设定假设检验的I类错误α为0.05,采用双侧检验,II类错误β为0.1,2组受试人数1∶1,得到样本量为n1=n2=53例,设数据缺失率为10%,最终样本量为n1=n2=59例,即总样本量为118例。设1个月导入期,期间对患者进行糖尿病健康宣教,改变生活方式,口服降糖药物和(或)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使空腹血糖≤7.8 mmol/L,餐后2 h血糖≤11.1 mmol/L。所有患者均完成导入期。按就诊顺序编号,用隐藏式随机数字信封法随机分为观察组(59例)和对照组(59例)。本研究不实行盲法。试验期间脱落病例2例,其中观察组1例(因工作繁忙,未能按时完成治疗而失访),对照组1例(因工作突然调动,长期离开本地无法继续治疗)。列入疗效统计的病例共116例,观察组58例、对照组58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DSPN病程、HbA1c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内容经北京市门头沟区中医医院伦理学会批准。见表1。

表1 2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例,

1.2 诊断标准T2DM诊断采用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诊断标准[7];DSPN诊断标准参照《糖尿病神经病变诊治专家共识(2021年版)》[8]拟定。标准如下: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在确诊糖尿病时或确诊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出现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疼痛(如灼痛、电击样痛、锐痛、酸痛、冷痛和诱发性疼痛等)、麻木、感觉异常等;查体中5项检查(踝反射、振动觉、压力觉、温度觉、针刺痛觉)任意1项异常;神经传导速度降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45 m/s,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40 m/s。

1.3 纳入标准符合DSPN的诊断标准;年龄18~70岁;血糖获得有效控制(空腹血糖≤7.8 mmol/L,餐后2 h血糖≤11.1 mmol/L);患者职业、居所固定,无短期迁移,能提供详细的联络方式,愿意配合随访;自愿参加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合并其他可引起周围神经病变的疾病者,如颈腰椎病变、脑梗死、格林-巴利综合征等;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严重急性并发症者;合并心、脑、肾等重要脏器损害者;合并双下肢皮肤感染、破损,下肢严重动静脉病变,如静脉栓塞、淋巴管炎等;妊娠或哺乳期及近期有妊娠计划妇女;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

1.5 脱落与剔除标准试验过程中因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希望采取其他治疗方法或无任何理由不愿意继续参与,主动要求退出者;试验期间依从性差,中途停药或换药、加药,或合并使用本方案禁用的中西药,影响疗效性和安全性者;试验过程中发生了某些并发症或合并症,不适宜继续接受试验者;试验期间由于搬家、遗忘等原因未按时随访,导致无法得到最终观察结果者。

1.6 方法

1.6.1 治疗方法导入期后,开始为期2个月的治疗。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所有病例均接受与导入期相同的基础治疗。对于合并有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参照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9]中“心血管疾病及危险因素管理”的有关章节进行治疗。对照组口服甲钴胺片(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43107) 0.5 mg,3 次/d;依帕司他胶囊(扬子江药业集团南京海陵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012)50 mg,3 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一穴双针”治疗。取穴:双侧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血海、太溪、太冲、外关、合谷。患者取仰卧位,用1.5寸毫针直刺进针,提插得气后不进行捻转,留针30 min,其间行针1次。隔日1次,共治疗2个月。

1.6.2 观察指标安全性指标: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治疗前后各检查1次,随时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任何不良事件。

疗效性指标:TCSS评分:按照TCSS神经评分体系记录患者的神经症状、体征及感觉测试阳性的指标,进行评分汇总;中医证候积分:参考《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规范初稿》[10]制定的临床症状积分表,由经过培训的人员填写,主要症状包括肢体麻木、四肢疼痛、四肢发凉、肢软无力、感觉减退5个方面,按照症状的无、轻、中、重分别计0、2、4、6分。于治疗前、后各评价1次;神经肌电图:使用肌电图仪(迈康科技 NeuroExam M-800 系列)检测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MNCV和SNCV水平。

2 结果

2.1 2组患者TCSS评分比较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治疗后症状、反射、感觉等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除反射评分外,其余各积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TCSS评分比较 (分,

2.2 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除对照组肢软无力评分较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评分均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各中医证候评分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

2.3 2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比较治疗前,2组患者各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所有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正中神经MNCV、腓总神经SNCV、MNCV均显著升高(P<0.05)。见表 4。

表4 2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2.4 2组患者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有2例针刺局部出现瘀斑,未予特殊处理,其后逐渐消退。2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未发生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的异常以及严重不良事件。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消渴变证”范畴,2010年将中医病名统一命名为“消渴痹证”。古代文献对其相关症状表现早有论述。如《金匮要略》云:“血痹者……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清代《王旭高医案》中提到“消渴日久,但见手足麻木,肢凉如冰”。消渴先发为本,DSPN后发为标,初期多以阴虚为主,日久导致脏腑功能不足,进一步发展导致气阴不足,阴阳两虚,同时久病、久虚致瘀,水液停聚生痰,痰瘀互结,阻滞经络,四末失于濡养,而出现肢体麻凉痛等症。气血阴阳亏虚失充,脏腑功能紊乱为本,瘀血、痰浊阻络为标,血瘀以其不同程度贯穿整个病程。由虚致实,虚实夹杂是DSPN的病理特点,虚、瘀的产生是病机关键因素,这一观点在现代中医界已达成共识[11]。治疗原则离不开益气、养血、滋阴、温阳、活血、化痰、通络。针刺疗法兼具特异性和整体性的双重特点,具有调和脏腑、平衡阴阳、补虚泻实,理气活血、疏通经络等作用[12]。国内外均有研究证实针灸对于痛性DSPN有一定治疗效果[13,14]。

庞秀花作为满针技艺传承人,精心传承满医针法,带领年轻中医师研习满医精华,举办宫廷医学御医针灸学术论坛,成功申报北京市门头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她认为,此病的病位在脾肾和肌肤、筋肉、脉络之间。而肌肤、筋骨、脉络正是针灸发挥良好作用的场所。一穴双针针刺技术是王修身教授给我们的宝贵经验。临床实践证明,针灸刺激量是影响针灸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一穴双针就是在腧穴上采用2根毫针同时进针的针刺方法,相较于一穴单针,大大增加了刺激量,易于得气,起到“重剂起沉疴”的作用。针对本病病理改变,秉承立足整体、辨证施治的治疗原则,采用辨证选穴与病变周围选穴相配合,且结合穴位的现代医学理论,选取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血海、太溪、太冲、外关、合谷等穴位进行针刺。足三里为胃的下合穴、足阳明胃经合穴,也是治疗该病至关重要的穴位,分布有腓肠肌外侧皮神经、腓深神经。《甲乙经》中提到:“阴气不足,热中,消谷善饥,肢热身烦,狂言,三里主之”。足三里可解胃热,治疗消谷善饥,解肢热身烦,而肢热类似DSPN的感觉障碍。三阴交归属足太阴脾经,分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能调脾经之气,健脾统血、活血化瘀,健脾助运、化痰祛浊,又因其为足三阴经交会穴,通肝、肾二经之气,补肝益肾,行气活血,为标本兼治之穴[15]。阴陵泉、血海亦为足太阴脾经穴位,具有健脾益气,养血活血止痛之功。太溪为足少阴肾经原穴,有胫后动、静脉分布,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胫神经,滋阴益肾,壮阳强腰,且能调理经气流行,缓解疼痛。外关属手少阳三焦经穴,通络气血,舒经活络。合谷、太冲通行周身经脉。诸穴合用,交通上下、通达内外,达到健脾益肾,补气养血,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功效。

本研究发现,联合应用一穴双针针刺治疗DSPN,能显著降低多伦多临床系统评分,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神经传导功能,且无不良反应发生,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中西医合用的综合治疗显示了良好的前景[16]。鉴于本次临床观察未能开展入组病例的随访,因此对治疗方法中的远期疗效观察尚未进行。在试验过程中,还发现经针刺治疗后,部分患者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得到明显下降,而该因子是一种强力的参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前炎症因子,故针刺治疗是否通过减轻炎症反应来发挥作用尚需进一步证实。拟在以后的临床研究中进行随访工作,同时对治疗 DSPN 的可能作用机制进行探究,为一穴双针针法治疗DSPN 提供新的证据,便于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神经病针刺神经
神经松动术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老年人防跌倒要当心周围神经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桡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神经病学》课程教、学、评一体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谈针刺“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糖尿病人应重视神经病变
越测越开心
“神经”病友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