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屈一平
1月13日,北京什刹海街道文化展示中心庙会如约而至。
百节年为首,过年讲究多。春节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有着怎样的沿袭和传承呢?兔年来临之际,本刊走访民俗学者,与您共话老北京过年的习俗。
“正月作为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份,很多人对它的印象停留在春节吃年夜饭等一般的习俗上,其实,正月的北京有很多习俗。”北京戏曲评论学会副会长陈飞说。而作家陈年喜认为,有着农耕文明浓厚基因的老北京习俗,在千年后的今天发生了诸多转变。
1月22日,是农历兔年正月初一,位于北京密云的古北水镇开启了“长城庙会过大年”活动。点灯祈福、八旗美食、冰雪娱乐等各种习俗聚集,人们在长城脚下欢庆美好的新年。土生土长的“老北京”张女士告诉记者:“北京是我的故乡,儿时的春节要穿红色新棉衣、棉鞋,还要逛庙会,今天带着自己的儿子终于逛上了庙会。”
“过去老北京在春节期间,除了吃年夜饭、燃放烟花爆竹外,一个重要活动是赶庙会。”陈飞介绍说,庙会事实上是定期集市,集吃喝玩乐、购物为一体,难得的热闹非凡。
按照《北京的庙会》一书记载,北京的庙会追溯到辽代,在明清最为兴盛。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恢复各类庙会,比如地坛庙会、龙潭湖庙会等,最热闹的当属厂甸庙会,主要是交易字画、古玩、书籍等,时间通常从正月初一延续到正月十六。
陈飞还给记者介绍了一个挺有意思的老北京习俗,就是“债不过年”。年底前欠债人必须全面偿还债款,讨债的截止时间是腊月三十之前,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初一就不能够讨债,否则,就犯了忌讳。“这是一个隐性的、心照不宣的民间习俗。”他说。
与正月十五元宵节闹花灯习俗不同,正月十九的老北京“燕九节”很少被人提及。在陈飞看来,它是北京地区有民俗特色的节日。传说元朝时,道长丘处机曾在北京白云观修炼,得道后在正月十九这一天下界人间,为众人消灾免祸。还有一种说法,为纪念丘处机的诞辰正月十九而设“燕九节”。无论怎样,每年正月十八开始,北京的白云观非常热闹,戏剧杂技、美味小吃、工艺品展卖……久而久之就成了白云观庙会。
如果说腊八节预示着春节的开始,填仓节则代表了春节结束。农历正月廿五,是填仓节。老北京民谚记载:“过了年,二十三,填仓米面做灯盏。”老北京的填仓节怎样过呢?“这一天的食物要丰富,大碗儿喝酒,大块儿吃肉,一年才有好运。”陈飞告诉记者,按照民俗,这一天要吃三样食物,分别是饺子、春卷和煎饼,大家必须一起分享,祈福来年是个丰收年。
在没有电影、电视以及互联网的年代,过大年听大戏是不少老北京的娱乐活动。以前,老北京的戏班有腊月廿三“封箱”的习俗——将所有戏箱都用封条封存起来,不再接戏、唱戏,正月初一就要“开箱”。京剧表演艺术家孙萍告诉记者,开箱更有仪式感,先上“跳戏”,有“跳灵官”“跳加官”“跳财神”“天官赐福”等剧目,用意祈福驱邪。初二则上演吉祥的剧目,比如《英雄会》《金榜乐》《定军山》等,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尽可能做到既喜庆又庄重。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代诗人刘禹锡脍炙人口的一首竹枝词,在千年后的2022年12月26日重庆奉节国际诗歌节被再度吟诵。
竹枝词是古代描述民俗的诗歌体例,在清代北京数量十分庞大,极为兴盛。“北京的竹枝词,因为正月十九的‘燕九节’而兴盛起来。”陈飞告诉记者,清朝初期,孔子后裔孔尚任和他的朋友们去北京白云观小聚,每个人都写了一首竹枝词。流传至今的是孔尚任的《燕九竹枝词》:“春宵过了春灯灭,剩有燕京燕九节。才走星桥又步去,真仙不遇心如结。”无独有偶,晚清诗人丁立诚在《游燕九》的竹枝词中也记录:“岁岁燕九真仙临,有缘遇之凡骨换。”传说在“燕九节”这一天,“真人”会传授神仙秘方,用以消灾并且祛病延年。
竹枝词对于正月民俗有大量记载,陈飞以正月十五元宵节为例讲道,“逛花灯”是元宵节的传统习俗,清代的一首竹枝词记载:“灯棚十里夜光斜,一半琉丝一半纱;自是燕山春色早,天寒正月放梨花。”竹枝词大多描写时世风俗,后来结集成册,成为珍贵的清代北京社会风俗史料集。
2023年元旦假期,距离过年还有20多天,北京市石景山区社区提前派送“兔年红包”,将印有2023和兔子图案元素的红包,发送给社区居民,祝福新年快乐。记者留意到红包腰封上印有玉兔的形象,象征着兔年到来,吉祥如意。
“应该说,北京石景山社区的这个红包尊重了传统的习俗。现在过年的习俗已经大大简化,且多流于形式。我希望大家在假期里闲下来,好好体会习俗的美好与其中包含的美学,为现代生活增添几分传统的美感。”陈飞认为,每个习俗的产生到传承具备多方面、深层次的原因,与西方深受宗教影响的习俗传承不同的是,中国的传统习俗承载了更多的实用性。如果这些习俗无法适应各个时代的需求,自然就会被淘汰,流传下来的习俗,有它的实用价值和意义。每一种文化和传统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不应该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程而离我们越来越远。
“研究习俗并不仅仅是一种猎奇,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应该关注习俗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陈飞建议,要联系到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来考虑习俗的传承,要结合五千年中国文化历史的深厚内涵,全面挖掘习俗对现在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深层次理解春节习俗的传承与变迁,方能共同见证中华文明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