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思腾 河北农业大学
线条贯穿了中西方绘画历史的漫漫长河,其艺术语言在各自地域散发着不同的魅力。从旧时期时代的拉斯科洞窟壁画到现代绘画,线条始终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在不同时期被赋予不同的诠释。在艺术家手中,线条的功能和价值也一直得到升华,线条已成为中西方绘画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因素。同时,线条也是人类世界最早、最简洁的绘画表现形式。
在几何学上,线是指二点间的连接。从外观和形状上来看,它是条状的,而在这个世界上,被称为线的条状的形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甚至可任意组合、叠加成任意形状,被赋予不一样的涵义,担任不一样的职能。而在绘画中画笔所描绘的线,意义大不相同,是指描绘对人体或者物体外形轮廓的线条,此时的线就有了分别,有直线、曲线、粗线、细线、虚线和实线等不同的线条。这些线条的形式、节奏韵律等都非常多样,其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也多种多样。如竖线条,如果其高度相对高的话,就会令人产生一种积极向上奋斗的感觉。再如曲线,往往会给人一种轻松、放松的状态。线条是一种质朴的美术语言,同时又是画面中不能缺乏的绘画形式,具备对形式价值与美术情感表达的力量。
在绘画中,线条是最基本的造型艺术工具之一,也是人类理解自然界和反映大自然最直观、最迅速的表达方法,同时又是形成不同视觉艺术形式的基础要素之一,这种审美特性使之在艺术范畴内有着巨大的活力[1]。但是,由于中西方的历史传承和美学思维上的不同,以及当时中西方艺术家在绘制作品中,所运用的材料、观察手段和表达方式不同,造成了中西方人绘制作品时,对线的使用和理解产生了不同的风格特征。中国传统绘画所使用的主要材料是毛笔、墨、宣纸和砚等,而在西方早期的绘画则主要是蛋彩画和湿壁画等,后发展为油画。而现代油画所采用的主要材料是油画布、油性颜料、油画笔、刮刀和松节油等工具。西方人艺术讲究的是真实的再现,山是山,人是人,水是水,讲究透视关系,力求表现画面的真实性,把人眼所看到的真实景象再现到画面中,始终把自然科学摆在首位,注重写实。西画中的物体与人界限并不是用线来划分的,是以光的亮暗度与颜色的深浅度来显示的,这是西方美术所崇尚的写实观。但中国人所崇尚的,是对意象的表达,中国画家在绘画时非常注重对生活的描绘,其作品都蕴含着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如画面中的枯藤老树、奇山峻岭、几缕青烟等,都寄托了作者描绘画作时的内心情绪。在作画方式上,中国画采取的散点透视处理方式,不讲究光线的明暗度与颜色的真实性,以墨代色。中西方绘画在线条上的最主要区别是中国画的写意观念和西欧的写实观念之间的区别[2]。
西方绘画通过线条思想的理性,更注重于实体美感,用线条造型,在展示物体构造方面更富有科学性,精确而真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西方早期绘画重点主要是模仿和再现。由于受到透视学、解剖学等理论因素的影响,西方绘画中的线条通常运用于轮廓线和图形的分割线。在西方绘画的历史长河中,线条开始被接受作为主角是在20世纪初的表现主义时期。而说及线条就要提到一位画家——席勒。在他的作品中,线条并不仅仅勾勒轮廓,更是作者表现心中情感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他用自己的双手把曾经体会到的温柔、冷漠、恐惧和热情等情绪,都用线条真切的表达,从而流露出真实的人生情感。他的线条极富有表现力,并带有“神经质”的特征,他的线条不像传统绘画中的纤细,而是具有粗狂、弯曲、刚硬和激昂等特点,而席勒就是利用这些“神经质”的线条,来表现自己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席勒生前创作了大量的自画像,他的每一笔线条都透露着对自我的严肃批评。后期由于病痛的加重,画面也开始显得苍白并给人一种恐怖感,但是他对线条的使用却越来越丰富了,将线条的表现力发展到了极点,使线条有了生机,并赋予了画面灵性。
中国画和油画中的线条有根本差别。线条在中国画中是最重要的表达手法,其起源大约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的彩绘陶器上,当时的人们就已经学会使用线条和颜色来装饰陶器,如仰韶文化彩陶,在陶器表面用红、紫和黑这3 种颜色画动物形状或几何纹样。中国绘画中的线条都是感性的,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不仅对客观事物进行描绘,而且作者用线条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有着强烈的东方特色与形式美。所以,在中国画长期的历史发展脉络中,画家在线条的使用方面积淀了大量的成功经验。中国画中的“十八描”便是对线条的汇总与概括,线条是中国画的核心灵魂。在中国绘画中,线条不仅有着界形的作用,而且其更重要的作用在于表达艺术家的思想感情与美学意义[3]。线条本就有自带的特性,如长短粗细、轻重大小、干湿疏密等特点使画面更加富有层次感,同时产生了独特的韵律美感,由于线条丰富的变化所形成的韵律和美感,成为了画家对真实感受的表现和内在情感的发泄,因此线条很自然地变成画家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媒介,而观众也能体会到画家的情感表达,并由此实现意、境、意的有机融合,从而产生画家和观者之间审美情感的共振。
随着中西文化交往的日益深入,线条的使用也在中西绘画界呈现了交叉融汇的态势,同时中国绘画也在不断汲取西方绘画艺术的养分,西方亦如是,各方都在不断丰富自身的艺术元素,但同时也保留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底蕴与艺术内涵,从而在线条的表现方式上带来了全新的艺术形态,呈现出更加丰富的艺术内涵。比如20 世纪法国画家马蒂斯的创作,在他的画作中就存在着很多具有东方意味的线条,他就把这种线条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逐渐发展形成具有自己审美视角的造型风格。在他的作品《舞蹈》中,描写了5个女性舞蹈人体互相牵手绕圈的画面。场面简单,缺乏实际的舞蹈内容,但却给人一种欢乐,轻松,和谐,并充满力量的感觉,而且整个画面颜色也十分简单,仅有3 个色彩,但是将色彩的单纯表现地淋漓尽致。这幅作品与中国在青海马家窑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两者在线条、构图和色彩等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也充分说明了马蒂斯对中国绘画元素的借鉴,东西方绘画艺术思想的交流与融合[4]。
还有一位著名画家,他不断摸索各种艺术风格,不断变换各种艺术手段,并且对中国艺术十分尊敬,他还曾对人说过:“在欧洲,我看不到艺术,在中国,才有真正的艺术。”这是对东方艺术的肯定,这位大师便是毕加索。在他的作品中,他有意识地将东西方用线结合起来,力求创新,极大地发挥了线在作画时的造型功能,使画面达到一种平面的效果。巧合的是,中国绘画就是一种平面造型艺术。在作品《妇人像》中可以看到,其充分吸收了东方线条的表现形式,画中的人物主要是由线构成,与中国的白描人物画非常相似,这也体现出中国白描的艺术欣赏价值。
随着时代的开放与进步,中西文化交往日益紧密,西方艺术思想逐步进入中国,中西方艺术互相交流与碰撞,在此期间,中国传统绘画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中国艺术家也开始尝试新的艺术风格。如中国艺术家徐悲鸿,他觉得相比西方绘画,中国绘画的劣势是写意丰富、写形略有不足。于是,徐悲鸿便在自己的画作中添加了西方绘画中准确性的线条。如他画面中的马,既有中国写意水墨的韵味,又有西方写实绘画的手法。中国工笔绘画在此期间也有了发展与创新,借鉴了西方绘画中的光影元素,加强了画面的立体效果[5]。
线条是绘画中的重要因素,也是传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手段。所以,在全球文化大交流的背景下,当代画家要充分吸收中西方绘画艺术因素,创作出符合当代且具有民族底蕴的新时代画作。
线条是绘画中最原始的艺术语言,尽管中西方绘画在漫漫长河的历史演变中关于线条的理解和使用还存在一些差异,但是随着文化、经济、思想的发展,中西方的交流愈发密切,线条在中西方的绘画中又有很多相通点,同时也表明线条早已经成为最高级的艺术语言。如今,线条这一传统的美学方式在当代重新绽放了新的生命力,以蓬勃的气势发展,现如今中西方绘画,应该吸收各自的优点,不断地发展与创新,创造出符合当今时代又极具特点的艺术作品。
在与世界先进文明交流、现代美术蓬勃发展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写意油画有了长足的发展。在中国写意油画中,线条一直担当着非常关键的角色,有着中国民族特色的审美理念和审美结构,同时吸取了中国传统美术中线条运用方式,利用下笔的轻重和笔锋的变换描绘出不同的线,从而创作出别有神韵的作品。中国写意油画中的线既具有西方绘画的基础,又融合了中国古代山水用笔的神韵,从而呈现出更加绚丽多彩的画面,使观者产生共鸣,深刻体会美术作品中的民族精神与艺术素养。吴冠中作为中国杰出的美术大师,他在研究中国画现代化与绘画民族化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将东方水墨画与西方绘画两个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加以融汇。线是中国画中最主要的造型与表达手法,吴冠中对线有着特别的敏感和热爱,在他的画作中大量运用线来抒发感情和渲染意境,有的是纤细长线,有的是环绕曲线,“线”是他画面的骨与魂。他擅长使用柔中带刚的线条,其线条的质感和力度拿捏十分准确,展现出属于吴冠中画面独特的形式美。
吴冠中的油画是他情感思想的自然流露,其画面拥有赏心悦目的外貌和丰富高贵的内涵,使画面统一而和谐,完美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结合。吴冠中的画面始终保持新鲜感,他不遵循传统原则,在创新的道路上一直前进。他把中西绘画之优点融汇在一起,吸收西方艺术理论,并发扬借鉴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理论,进而创作了中西融合又不失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为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作出了伟大的贡献[6]。
在中西方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虽然线艺术在功能、特点和运用方式等方面有些许不同,但在当代文化艺术的进程发展下,中国传统绘画仍在不断汲取中西方艺术的人文观、价值观,使之融入与创新,并推动了中国油画语言的发展。而东方千年大国所传承的文化,在艺术方面的造诣,也在不断渗入西方艺术中,同时也影响着西方的艺术发展趋势,使得线条艺术在中西方绘画中逐渐显示出了不同的面目与特征,在当代又绽放出不一样的形式与色彩。
线条本身不具有任何艺术特性,当其用来描绘人体时,表现光影、架构画面,并最终完整出现在艺术作品中时,其审美价值是无法考量的。探究线的艺术,创新并发展其独特的魅力,能使线在艺术领域绽放其独特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