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模型制作课程思政的价值与建设路径

2023-09-22 01:09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时尚设计与工程 2023年4期
关键词:文科思政精神

代 阳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0 前言

“新文科”概念是由美国西拉姆学院于2017年提出。其主要核心为“打破多门学科之间的界限,形成相互交流,彼此融合,共同发展的态势”。我国于2019 年的教育部办公厅“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 启动大会上,特别强调“新文科的发展应主动服务国家软实力提升和文化繁荣发展的需求,尊重文科教育特点和文科人才成长规律”,将新文科的建设提升到教育整体层面[1]。2021 年,教育部办公厅正式发布《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指南》,将新文科建设带入高校实践体系中[2]。本文以高校模型制作课程为例,探讨在新文科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融入课程思政的要素、价值和建设路径,以期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实践类课程提供更多元化的思考和尝试。

1 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模型制作课程的时代价值

我国“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一环,艺术教育在文化建设中处于支柱地位。新文科建设也包含在文化强国的整体国家战略中,引导人才培养服务于国家、要求艺术教育回报于社会[3]。模型制作课程是高校艺术教育培养中重要的实践类专业基础课程,以理论讲授和课程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掌握模型的空间、材料、结构、尺度和工艺等要素,掌握环境艺术设计表达相关技能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是增强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课程之一。

新文科建设的总目标是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用我们自己的话语向世界传达中国智慧,通过形成“以文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科科学发展新格局向世界共享中国经验,实现提升中国软实力,打造命运共同体,实现向世界倡导中华科学育人观这一全球价值观的任务目标[4]。在高校模型制作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可以将中国传统建造技艺的文化自信,以及科学创新精神进行当代传承,培养学生的大局观以及“工匠精神”,帮助学生锻炼严谨、认真、创新的专业态度,鼓励学生具备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精益求精的专业素质,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扬崇尚劳动、无私奉献的精神,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

2 新文科背景下模型制作课程的思政建设路径

从新文科的建设内涵出发去探讨模型制作课程的思政建设路径,可以在思政要素挖掘、创新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革新这3个维度上构建多种学科交叉、多种体系融合和多种资源共享的新时代艺术实践教育课程,突破学科限制,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形成符合时代特征的创新艺术教育体系。

2.1 路径一:思政要素挖掘

我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其中蕴含了悠久、灿烂的建筑文化。因此,模型制作课程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实践操作特点,凸显艺工融合,从文化自信、认真严谨、精益求精、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等5 个方面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见表1。

表1 模型制作课程思政要素挖掘

2.2 路径二:创新课程体系构建

新文科背景下的高校模型制作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打破传统课程体系,在知识讲授和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加入更多的线上线下参观和课堂讨论环节,形成以“讲授、操作、参观、讨论”等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并配合相应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反馈体系,及时了解学生在课程中对内容的学习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思政意识培养情况,使课堂教学和课后拓展有机结合在一起。如在“模型的表现材料与制作工具”部分的授课中,在课前安排学生进行线上或线下的优秀模型制作过程案例调研,课上以讲解“模型制作常用材料的特点”“模型制作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为切入点,通过模型材料和工具的科技发展进步加深学生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将认真严谨的专业精神传达给学生。

模型制作课程中的育人部分应充分发挥其动手操作的特点,做到“润物无声”,通过创新的课程体系,多位一体地逐渐培养学生课程思政意识,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在获得专业知识过程中体验思政魅力,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在授课过程中,要从模型制作的细节处入手,以贴近生活的细微案例为出发点提出问题,以此作为课程思政融入的重要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建造技艺的文化自信,以及科学创新精神。同时,通过动手操作提升学生在课堂的获得感和成就感,进一步促进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起到良性循环的作用。

2.3 路径三: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革新

课程充分挖掘“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教学资源,在线下课堂学习中运用模型材料展示、模型工具使用体验、实体模型制作过程演示、模型博物馆参观等方式,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模型制作的程序与方法,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创新的专业态度,切身体会“工匠精神”;在线上课堂中,利用网络上关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国古代建筑模型、中国传统建造技艺、中国木构建筑体系和结构特点等线上资源,引导学生、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怀。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国家重要人才的主阵地,承担着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开创教育新局面的重要任务,通过线下与线上教学资源的互补,加深学生对模型制作工艺的理解,并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突破和挑战自我[5]。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在课上为学生呈现丰富的模型制作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进行“中国建筑模型博物馆”“中国古代建筑模型展”的参观活动,并在课上对曲线模型、参数化模型等模型制作难点进行重点讲解和实践操作演示。从中国传统建筑和景观模型制作的发展历程和特色、现代科技材料的运用和探索、曲面模型的制作方法探索与创新等方面入手重点进行课程思政植入,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激发爱国情怀,培养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秉承认真、严谨和创新精神,实现个人成长和自我价值,为社会做贡献,推动文化创新。

3 关键问题与反思

新文科背景下,艺术教育要努力探索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之路,要“跨界”和“创新”,这也给模型制作课程的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艺术教育使学生可以感知并传承文化,在不断探索创新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模式过程中,模型制作课程在思政建设中有以下关键问题需要特别注意。首先,在新文科的背景下,多学科融合下的创新能力是当代大学生所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课程中利用创新案例分析、创新方法实践、创新步骤观摩等方式,提升学生对创新的理解和追求,发扬不断探索和求真的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其次,课外参观体验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组织学生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观“中国建筑模型博物馆”“中国古代建筑模型展”等,对中国传统建造技术及其现代传承进行现场讲解和课堂讨论,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建设国家的使命感。最后,课堂讨论互动加强产生积极效应。在课程教学中加大课堂讨论互动的比重,在模型材料的选择、模型工具的使用以及模型的制作步骤等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身观点,以实践操作为主,在过程中对模型制作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课堂讨论互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4 结束语

艺术类课程是提升大学生美育、德育和智育等素质的直接途径,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最直接的关系。新文科背景下的模型制作课程思政建设,是艺术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科交叉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旨在打造一种全新的育人模式。模型制作的课程思政建设为高校艺术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期望对未来的艺术类课程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产生积极的效应。

猜你喜欢
文科思政精神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思政课“需求侧”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豆文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