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凯文
(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0023)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最深厚的国家软实力,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重要的文化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强调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1]。因此,新时代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成为极为重要的时代课题。
中华民族是一个高度重视教育并有着悠久教育传统的伟大民族,历来主张“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百年之计,莫若树人”,将教育作为最优先、最根本的事业。在中华民族教育传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通过学校教育进行道德教化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对国人精神的建构、陶养和锤炼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一是将主导思想观念作为学校课程教学科目。春秋时期,学在官府和史官垄断文化教育的格局被打破,面向大众的私学日渐繁荣。孔子创办私学,把《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学科目,使学校教育有了专门的学习教材,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发展。西汉以后,随着儒家思想在诸子思想中脱颖而出并成为主导的意识形态,儒家思想便成为学校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特别是隋唐开科举以来,《四书》《五经》等儒家典籍成了学校正式教材和学生的主要学习科目。二是将主导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如孔子、孟子对儒家思想道德观念进行总结,强调要以培养君子人格为最终标准和目标,即具有仁、礼、智、勇、义、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立、达等优秀的道德品质。汉代以后,董仲舒在承继先秦儒家关于“五伦”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主张,构成封建统治阶级基本的教育标准。此外,还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四维八德”,也是重要的德目。三是根据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进行课程教育。如朱熹把学习阶段分为小学和大学。他认为:“学之大小所以不同,特以少长所习之异宜,而有高下、浅深、先后、缓急之殊。”“小学之事,知之浅而行之小者也,大学之道,知之深而行之大者也。”“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为此,我国古代形成了《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等大量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习的相关教材。应该说,中华民族素来具有思想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品格、精神,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有益启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许多极富有规律性和可资借鉴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一是明耻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来主张要讲耻,就是要知荣辱、明是非,勇于改过向善,维护做人的尊严。孟子提出:“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进一步明确说“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二是自省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以别人的过失为鉴,避免重蹈覆辙,是修身养德的方法,更是一种理性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孔子提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是崇法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有所规矩,清清白白做人,方可有始有终。孟子提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立法、执法是社会发展的保证,人人都必须增强法治观念。墨子突出立法的重要性,强调:“天下从事者,不可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四是修德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立德是个人成长、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基础。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司马迁也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突出了拥有高尚道德情操的重要性。五是尚廉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公正廉洁是为官的基本原则。明代洪应明的《菜根谭》直言:“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清代顾炎武的《日知录》中说:“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六是爱国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家国一体,坚持民族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以为天下人谋福利为己任。林则徐提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范仲淹强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七是仁爱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爱人、仁义为生活准则和行为基础。孔子说:“仁者,爱人”,“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好仁者,无以尚之”。孟子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八是民本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统治者应该以民为本,仁民爱民。《尚书》早就提出“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老子也认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孟子对民本思想作了系统发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九是诚信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以诚待人、以信交友,将诚信作为塑造理想人格的重要内容。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墨子提出:“言不信者行不果。”程颐提出:“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韩非子也强调:“小信成则大信立。”十是践履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关怀现实,蕴含丰富的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思想观念。荀子强调:“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朱熹认为:“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十一是生态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永续发展而不是短期利益,崇尚的是一种有利于生态、生活和生命健康的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强调:“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从物性平等的立场出发,主张天地万物本是同体并同生,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人、天、地”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应和谐相处。十二是自强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要保持刚健有为、积极进取、永不懈怠的人生态度。墨子提出:“志不强者智不达。”《易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荀子也说:“君子立志如穷”,“君子隘穷而不失,劳倦而不苟,临患难而不忘细席之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自发就能实现的,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形式。高校思政教育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一是高校思政教育能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阵地。高校思政教育本身具有显著的空间和资源优势,通过开设相关的文化课程、召开传统文化论坛、举办校内外实践活动、推动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等方式,不断丰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二是高校思政教育能培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生力量。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责任。如何让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深刻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是高校思政教育亟需解决的课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观,使其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望者、践行者、传播者,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一支坚实的后备力量。三是高校思政教育能有力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生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紧跟时代、直面现实、回应大学生思想之惑,与青年同向同行,否则将失去其内在生命力。必须充分开掘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先进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现实、青年学生思想观念之间的融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转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立德”“树人”思想,主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明确强调了大学的宗旨就在于通过确立和弘扬传统美德,塑造理想人格,培养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的人才。高校是青年人成长成才的摇篮,决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高校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一环,其作用不可替代。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滋润出的立德树人思想与今天我们所强调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上具有高度的传承性和一致性。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要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中心工作来抓,在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各环节强化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落细、落小、落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赋予立德树人的新任务新要求,也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必由之路。必须不断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体制机制和方法,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切入点、突破口和落脚点,引导大学生信奉和持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广泛性和持久性等特质,其厚重的思想内容能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树立、思想情感养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品质和外在品行。因此,充分发挥高校思政教育育人功能,内在要求教学内容应该同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认知内容实现有机结合,使其能够有所触动、有所启迪。高校思政教育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资源,做好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无论历史与时代如何发展变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意蕴始终延续传承,深深植根于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之中,极易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与认同。比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课的爱国主义专题时,如果仅停留在理论化地讲述其内涵价值,则会导致学生感到课堂枯燥无味,提不起兴趣,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满意度和认可度不高。如果我们能引入诸如屈原以死报国、范仲淹忧国忧民、文天祥宁死不屈等历史故事,则会激发大学生对爱国英雄榜样的崇敬之情,加深其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必然会显著增进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和道德认同,进而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5]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文化自信对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然而,随着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扩展,各种文化之间的冲突也愈加明显和频繁。西方国家利用各种手段对我国进行文化和价值观渗透,不断地侵扰着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造成一些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认知和情感的缺失,出现自身价值虚无或方向迷失以及将崇尚西方文化当作一种时尚和潮流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必须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消解大学生在形形色色文化的冲击下产生对中华文化的错误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历史最悠久、成果最丰富的精华所在,是我们在世界文化交融激荡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坚实根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头脑中愈坚定,其文化自信便愈强烈。因此,必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全过程,开展中华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教育,把握好“守正”与“创新”的对立统一关系,引导大学生坚定对本民族的思想文化成果的深刻认同。
课堂教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主战场、主阵地,对整个传统文化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课堂教学的成效并不显著,尚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比如一些教师缺乏应有的传统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的渗透性与连贯性不强。课堂教学所面临的这些诸多挑战,显然会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高校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将课堂教学作为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一是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6]。广大教师首先要具备中华文化底蕴的“人文素养”,及时掌握和全面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特别是之前没有受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教育的教师要夯基础、补短板、强弱项,尽快做到“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准备一桶水”。同时,高校也要不断优化教师结构,选拔聘用优秀专职教师,提高教师学历和学位层次,加强师资培训,组织学术交流,保证教师的福利待遇,增强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确保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课堂教学中。二是要加强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富有许多超越时空、具有永恒魅力和当代价值的思想精髓,是中华民族创新发展的精神力量和动力源泉。因此,必须不断甄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内容要素,不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同时要改变单方面灌输的教学方式,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根据不同的课程要求,采用专题讲座法、案例分析法等,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时效性、感染力和吸引力。三是促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思政课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最好载体和渠道,高校思政课要充分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精神、精益求精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开放包容精神等思政教育元素,并结合大学生学习特点,不断优化思政教育内容,优选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和案例,打造具有丰富传统文化底蕴的“思政金课”。同时,还要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融入各类专业课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形成育人合力和协同效应。
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育人功能的重要补充,能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引导广大师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应当更好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教育引导作用,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使校园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达到有机统一,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一是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是指校园内的建筑、设施、场所、绿化等物质形态,是校园文化最为直观的表现形式。高校可通过巧妙设计、合理布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实现处处皆为教育之地。如在雕塑建造、建筑命名、景观打造等方面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图书馆、教学楼等地设立专门的传统文化展览区、体验区等。二是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所大学独有的、在长期发展中历代教职工所认同并积淀而成的价值观念、信仰追求、道德情操等校园深层次文化,包括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历史传统以及校风等。”[7]高校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德育元素、教育思想融入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中,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礼仪、美德灌输在大学生的一言一行中。三是在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文化活动不仅是培育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高校应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从而使大学生受到陶冶和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如可以举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学术讲座、专题研讨会、知识竞赛以及书法、绘画、征文、演讲、朗诵等比赛,鼓励支持大学生成立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团组织,并积极开展茶艺、猜灯谜、对对联、剪纸、诗词大会、经典诵读等社团活动,从而使大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厚植家国情怀。
社会实践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亲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增强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必须以社会实践为重要路径,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一是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高校应当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利用博物馆、纪念馆、书画摄影展、民俗村、故居旧址、文化遗产等,建设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和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实地开展传统文化教学,集中进行历史文化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寓于实践活动中。二是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除了在实践基地亲身参观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走进社会、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旨的活动,对高校所在地周边的中小学、社区、敬老院、特殊教育学校等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阐释活动。三是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高校应对社会实践担负起主要的管理和引导职责,以全体学生为组织实施对象,使大学生在广泛参与社会实践中长才干、强本领。要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充分调动教师指导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形成有机运作、自我驱动、良性发展的社会实践动力机制。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划拨专项资金,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经费支持力度。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被网络文化所吸引,并日益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这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和价值观念都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为此,高校应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打通“线下”与“线上”的教学通道,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第三课堂”。一是构建网络思政学习平台。网络思政能打破空间与时间限制,拓展思政育人的有效半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色优势,搭建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设立名师讲堂、学习测验、研讨论坛等板块,为大学生打造个性化“学习菜单”。同时,高校应充分利用“中国大学慕课”“智慧树”“雨课堂”等在线课程,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提升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素养。二是创造智能学习环境。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微信、抖音、微博、QQ 等新媒体,定期推送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普、故事、短视频、动漫等,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此外,高校还可以依托人工智能、VR 技术,将传统文化元素植入其中,如“AI换脸打卡照”“VR 技术还原历史古都”、3D 动漫《中华上下五千年》等,有效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认知度。三是建设移动微媒体。高校应联合广大师生一起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APP,增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微论坛,实施“微读经典”计划,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品读与研究。同时,还可以倡导和支持大学生创作微视频、微漫画等优质作品,以“微”弘大义、传大道。通过打造“微”媒体生成富有时代性、生动性的思政教育“微内容”,将传统文化变得鲜活、有趣,便于大学生在短时间内实现传统文化学习的“微充电”[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