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元平 邵泽芹 苏波
农业机械化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基础,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建设高标准农田,打造农业全程机械化示范先行区,必须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
近年来,通过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快速的提升,农业综合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总体上农业小规模、高成本、低效益的传统生产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农业装备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农业机械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不平衡。从装备结构看,小型机械较多、大中型机械少;低价低效机具较多、先进高效机具少;低端农机较多,智慧智能农机少;动力机械多,配套机械少;产中机械多,产前、产后机械少。据统计,微耕机、手扶拖拉机、耕整机、水泵、喷雾器、机动脱粒机、旋耕机等小型农机具占各类动力机械总量的60%以上,小麦收割机、玉米收获机、绿色农业等设施设备短板急需补足,农业装备整体科技含量有待提高。从服务领域看,粮食生产机械多,经济作物机械、设施农业机械、林果机械、畜牧机械和飞防植保机械少;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高,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低;种植业机械化水平高,林牧渔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机械化水平低。从区域发展上看,地势平坦、农田基础设施好的地方综合机械化水平高,山区、丘陵地区农机装备发展速度缓慢,机械化程度低。
(二)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田间机耕道及高标准农田宜机化建设滞后,造成“有机无路走,有路路况差”,使得农业机械在田间转移不方便,降低了机械使用效率,对农业装备的推广特别是大中型高效率农业装备推广造成极大的影响。农机库棚、烘干场地等农业用地满足不了建设需要,多数拖拉机、收割机等大中型农机具露天停放,机械使用寿命缩短。
(三)农机效益不明显。一是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制约农机化发展。农作物品种繁多,未统一规划连片种植,“插花田”现象仍较突出,由于作物收获季节差异,使机械田间转移不便,影响农机化作业。农民土地流转意愿不强,有的即使愿意流转也只肯签订短期合同,合作社流转了土地也难以实现长期规划,不利于农机效能的发挥。二是农业装备价格高影响购买力。购机户反映,目前农业机械价格偏高,一些先进农机具普遍超过10 万元,即使依靠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扶持,个体农户购买力仍有限,购机意愿不强,主要购机群体集中在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等。
(一)深化农机农艺融合发展,大力推广新型农业机械。由农业农村局牵头,加大相关职能部门协调力度,聚焦新型农机化发展,示范推广精准智能机械设备和标准化作业技术,着力推广大型复式高性能联合作业机械和灌溉节水机械,重点加强粮食烘干、高效植保、秸秆处理、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机耕机播和收获储运等新型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推进农机与农艺融合,优化连片生产、林果作业机械化,农产品加工机械化环节,努力实现农机化全面发展。
(二)积极实施农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推广新型服务模式。积极争取中央、省、市级财政资金,加强对农机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与政策扶持,以提高机械装备能力和社会化服务能力。对市级以上的农机合作社加强业务管理与政策指导。抓好典型示范,培育新型农机化服务模式,推广订单式、托管式社会化服务。积极推动综合农事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农业生产和农机作业服务范围全过程拓展,促进农户、家庭农场、农机合作社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三)加快实施“智慧农机”建设,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加强农业农机技术推广指导,实施“互联网+ 农机”工程,为农机合作社组建互联网管理平台,为高性能农机加装智能终端设备。加快农机装备智能化、作业精准化、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农机深松深耕、机械植保、烘干储运等信息化监测,提高农机装备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
(四)认真实施农机人才培育工程,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农机使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活动,深入开展新型农机具推广与使用技术培训。对农机操作与维修人员、农机合作社管理人员要分层次、分类别地开展政策法规与专业技术培训。努力培养有文化、会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农机复合型人才队伍,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五)全面落实农机惠农政策,助力农机化发展。推进惠农资金向农机化重点倾斜,向新型农业规模化经营主体倾斜,引导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农业生产急需领域,以加快新型高效、绿色环保、智能精准机械的发展,促进农机装备结构的优化提升。大力实施农事全托管、大流转模式,鼓励农业生产土地向种植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集中,大幅度提高土地流转价格,提高规模化、机械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