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芳凝,独立心理咨询师。
心灵的旅程有时跟身体不同步,习惯了指使身体在现实的枪林弹雨中所向披靡。在这里,我们也许可以看到更多心灵的居所,燃起温暖的火光,看到美好会在前方出现。
在二十四节气中,有一个叫作惊蛰的节气。这个节气一般发生在每年的早春,在这个时节,大地暖气萌动,春雷乍起,万物生机盎然。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节气,经过了冬天的闭关与封存,大地万物都带着崭新的面貌准备在温暖绚烂的季节里绽放。所以在惊蛰,有应对新阶段迸发力量的酝酿,和跃跃欲试的尝试。
在人类心理发展的过程中,也有一个与之相似的阶段,我们把它称为潜伏期的阶段。这个阶段看起来不是那些经常谈论的例如新生、青春期、中年危机等,但它是一个人类早期开始从家庭走向更丰富的世界,学习适应各种生活状态与技能,联结幼年期和青春期的承上启下的中转站。并且这个时期度过的质量不仅仅影响青春期是否能顺利“成年”,也如同我们人生应对变革,突破危机的能量储蓄池。那些充满冲突,危机四伏的潜伏期可能让一个人一生都会伴随着这种为生存殚精竭虑,无法应对的危机感。
走近内在生命的潜伏期
人类心理发展阶段的潜伏期大致相当于一个人小学期间的阶段——5—11岁之间。就如同这个名称所描绘的,它像是一段休眠的时间,儿童处于这一阶段时,内心会沉淀酝酿,为即将到来的青春期汇聚情绪资源。开始进入潜伏期时,是小孩子开始上小学的年级,与更小的时候去上幼托的经验不同的是,上小学对于儿童而言是一种更加正式和大规模的分离经验。在这个阶段里面,一个孩子开始从以自己为中心的家庭环境中,走向学校这个“大社会”。这是一个孩子开始成长到要面对复杂多彩的、不以自己为中心的世界的开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孩子要经历快速增加技能与积累信息的兴奋经验,这一方面是种成长,但另一方面这种比较大的变化会让儿童感受到巨大的潜在焦虑,面对这种突然到来的挑战,既让人忧心又让人兴奋。为了应对这种复杂的变化和焦灼的心理体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通过喜欢重复练习体验一个新事物,或者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来“管理”自己的这种不安的同时,也让自己可以消化掌握这些不断出现的新鲜事物。因而,“过度僵化”是潜伏期的孩子容易呈现出的心理状态模式,而这种模式不仅仅是在潜伏期的孩子中会出现,一些孩子在他的潜伏期没有能够获得所需要的内在力量,以应对青春期甚至是后边的心理挑战,这种受限的心智功能会一直延续要成年的阶段。
那些在人生阶段让小孩子感受到的“新的生存威胁与挑战”,一定程度上会抑制他们的主动探索和想象力,是他们做着这个年纪特有的、重复且单调的活动,即使這些活动是在大人看起来夸张而偏激的。这时候,如果小孩子能够体验到一种温和的管理,也许就会让他们从那种通过重复僵化控制外在变化的模式中,变得越来越有“弹性”。大人恰当的关注、反馈,可以让小孩感受到自己以一种更加安全的方式在学习新事物,他的内在会对于自己已经有的能力,和应对新变化的能力有更多的成就感和喜悦感。这种感受到自己与日俱增的可控的能力增长的体验,让一个小孩慢慢感觉到自己的内在是有力量的,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变化是可以应对的、和谐相处的。
潜伏期在人生阶段里的象征
潜伏期是一个心理发育的阶段,也是一种心智状态的本质,称之为潜伏期的心智状态,以及它在一个人人格发展上的功能。一个小孩在潜伏期通过一些特别僵化刻板的方式去应对生活中的一些新挑战,如果这个小孩的心智在潜伏期没有被充分发展,甚至是停滞,那么这种过度僵化的内在体验模式可能延伸到他的成年。例如,一个成年人无论是什么事情都表现得一丝不苟,以超强的逻辑判断和精准的计划去安排自己的生活。看上去在事业成就和生活安排上都很成功,但自己却总是感到不安、焦虑,甚至是觉得一切随时可能会崩溃。这很有可能是一种潜伏期的心理发展没有被满足而停滞的状态呈现。这种心理状态在一个成人体验世界的时候,感觉自己一直在被危机困住的体验——我与这个世界的联结方式就是要非常严谨清晰地通过某些规划,重复,流程掌控和安排一切才是可以正常进行下去的,一旦这个机械模式不能顺利展开,那么内在的所有情感体验、诉求和想法与这个外在的世界便断链了。对于这个世界一下子失去了掌控感的同时,一下子陷入到了一种极大的生存危机和自我怀疑中。
所以,这种僵化而秩序严密的防御模式一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可以让一个孩子从充满情感暴风雨的婴幼儿阶段顺利度过到儿童阶段,去适应自己与更大的世界产生联结,它甚至可以让一个成人运用这种严谨的形式能力去成人世界中开疆拓土建立一番傲人的事业。但是它的代价也是巨大的,那就是让儿童的心智能力停在了那个阶段而没有继续发现——没有体验到自己作为一个幼儿内在的原始情感需要和冲动是可以在现实中表达和呈现的;没有体验到自己的心智可以开始从一个不成熟的阶段向一个成熟的阶段发展,抵御经受挫折、危机、冲突“活下来”,成为更有力量的自己;没有体验到自己的内心中可以内化并且逐渐发展起来一对扮演着不同功能的照顾者,一直从情感到理智的层面健全自己的心智功能和人格。
我们在心理发展的潜伏期所孕育的一些重要情感体验和心智能力,它会在我们后续的生命体验里一直影响着我们:
感觉到自己的痛苦是可以被消化的能力——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可以不被痛苦和不安充斥着,那么我们会有更多心灵中的弹性和自由的空间去体验情感,发展构建生命新可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便需要一个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到,他的养育者是可以帮助他消化他正在经历的痛苦,这样他就不会被痛苦淹没,进而不需要通过隔离自己的情感,或者发展出一套过度僵化的模式去应对外在变化的方式来保护自己。慢慢地,这种感觉到的痛苦是不会把自己淹没,是可以有一个能够信赖的人保护自己,帮自己消化的体验就内化到了儿童心里成为了一种信念。一种相信自己不是一个人在痛苦的与这随时可能让自己陷入危机的恐怖的世界博弈,必须让自己不断满身铠甲才能抵御外来伤害的被迫害感和生存焦虑。
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潜伏期的儿童开始系统学习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学习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外界知识技能的学习,去掌握更多信息与这个世界发生联系,做自己走出家门也想做的事情,开始成为一个像大人那样的“社会人”,渐渐确认自己是可以在这个世界里生存的力量感;二是向内的学习,如何理解一个人的心灵,从自己的心灵开始。自己的心灵是不是足够丰盛美好的,是不是能通过理解与信任与其他的心灵建立联结,从而确立自己内在的价值感和稳定感。
心智冲动的升华——我们在婴幼儿时期是有着很多非常原始质朴的心灵体验与需求的。那个阶段的婴幼儿理解世界的图景是非常简单而浓烈的,人是全能的或者要被痛苦淹没的,世界是全好的或者是全坏的,养育者是理想的或者是迫害的,“我的需要”是需要被即刻满足的……这些情感体验随着年龄增长,心智发展,环境变化,变得不那么非黑即白,变得不以自我为中心。而那些关于对自己内在的需要,对于重要关系的需要,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在潜伏期阶段,儿童便会开始寻找能够被社会接受的方式来发泄婴儿期的冲动。比如那些想要破坏的冲动可以通过建立规则,在玩比较有规则,结构性的游戏中去被涵容;那些潜意识中让他们有破坏感的东西,可以不通过直接砸掉,毁灭一个自己的玩具的方式表达,他们可以学着和爸爸一起修东西,或者和妈妈一起做家务,打扫卫生。这种把即刻的欲求冲动,转换成一种可以被社会接受的行动,甚至是社会成就的能力:比如通过利他的行为体验到自己的力量感。比如通过创作艺术的方式发展和表达自己无意识中的情感和想象力,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能力,因为这让一个人可以敢于理解和接触自己内心深处那些汹涌澎湃又真实质朴的原始心理体验,有方式去理解消化它们。若很多成人没有这种能力,便只能在漫长的生命里压抑自己的体验,躯体化自己的体验,把自己的心灵感受挤到了他们不该去的地方,也不曾知晓。
结语
我们在小学阶段经历了人生中的“惊蛰”,让我们可以为接下来波澜壮阔的人生整装待发。这种在看似平静的阶段累积酝酿的力量会成为我们在经历人生的巅峰和低谷的时候,成为支撑我们的核心力量。
比如新冠放开了,大家都纷纷阳过了,有的人就满怀憧憬地迎接后封控时代的新生活了,但是很多人依旧焦虑,觉得好像世界不会再好了。世界真的不会再好了吗?世界确实有很多它的不完美和不确定,但是那种“世界不会再好了”的感觉似乎更是人们心理被激活的生存危机和无力感。那种精心想控制的生活突然被從宏观层面深深扰动了的不安。这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在潜伏期累积的心理能量和信念去应对变数和不安。
如果这种在小学时候没有累积够的话,也可以想象,每个我们感觉内在体验相对平静的间歇,都可以如同一个阶段性的潜伏期,心理惊蛰,它可能是人生中相对平稳的几年,一年中的一小段时间,一天中的某些时刻。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心灵需要这种潜伏,需要我们给它这个机会被关照、被丰盈,以带着我们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在现实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