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潭市建立“四破”机制持续助推乡村振兴

2023-03-02 03:23邓智和张明龙杨坤鹰潭市农业农村粮食局
江西农业 2023年3期
关键词:发展

文/邓智和 张明龙 杨坤 (鹰潭市农业农村粮食局)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鹰潭市立足高站位,找准突破口,锚定切入点,创新建立“破除旧认识、破位产业选择、破改利益联结、破解资金管理”的机制,探索走出了一条持续助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破除旧认识,转变产业发展思想观念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只有做到产业振兴,才能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筑牢乡村全面振兴的物质基础,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面对新形势新变化,在产业振兴认识上必须做到“三个转变”。

一是在发展目标上,实现产业短平快覆盖向长期发展、全面发展转变。出台《鹰潭市高质量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行动计划(2021—2025)》,在工作谋划上突出长远性、着重全面性,做到既要注重重点村的发展,又要考虑乡村整体推进上的发展;既要考虑产业局部的发展,又要考虑全产业链的发展;既要考虑当年的发展,又要考虑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期的发展,做到长期培育、持续用力、稳扎稳打、久久为功,推动产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二是在支持环节上,实现单纯支持种养业向支持全产业链发展转变。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壮链、优链,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把农业产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确保“米袋子”“菜篮子”“油瓶子”“果盘子”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能力。统筹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在具体的产业推进过程中,“跳出产业看产业”,站在全产业链的角度去谋划产业、布局产业、发展产业,有序淘汰建设来料加工基地、种养生产基地等模式,由支持种养环节向支持加工、销售、品牌等全产业链拓展推进。鹰潭市各乡镇探索建立长效稳定的多元增收机制,通过引进企业和能人,采取“一领办三参与”的方式,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办企业、建基地,带动村民实现当地就业。罗河镇太阳村引进本村能人创办邦客窗饰有限公司,每年可以安排100余人在企业就业,其中脱贫户就业人数达到18人,实现年工资性收入2万元以上,为该村实现稳定脱贫和持续增收提供有力保证。

三是在力量依托上,实现单纯政府帮扶向依托市场力量转变。改变目前单纯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单一渠道,更多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将各级财政衔接资金归集,成立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池;转变财政资金补助方式,由单纯的政府投入向多元化投入转变,如改补为奖、改补为贷、改补为借、改补为股、改补为酬等,充分释放各类社会资本的积极作用。

破位产业选择,拓展产业集聚规模效应

鹰潭农业产业长期“弱、小、散”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因此,充分利用好当前政策优势窗口期,优选一批产业、一批企业、一批项目,实现鹰潭农业高质量发展。

突出传统产业,保障好“米袋子”“菜篮子”基地县地位。贵溪市、余江区是全省粮食生产大县,余江区是全省生猪调出大县,贵溪市是全省毛竹生产大县,三个县(市、区)立足于当地传统产业,把基地做大、把品牌做优、把社会化服务做全,打造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和基地,稳定了“米袋子”“菜篮子”基地县的地位。去年全市完成粮食种植面积187.99万亩,产量13.51亿斤,粮食生产已实现“18连丰”。新增设施蔬菜面积9000亩,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到26.2万亩,产量31万吨。

突出优势产业,打造一批“好中优”“特别特”。大力发展龙虎山石斛、塔桥早熟梨、贵南山区笋干、贵溪食用菌、鸿塘“红美人”以及串串加工、预制菜等优势产业。针对性补齐优势产业短板和不足,推动上述产业由“小特产”发展成为“大产业”,由单纯的“平面布局”发展成为“集群发展”,由原来的“同质竞争”发展成为“合作共赢”,真正培育了一批具有鹰潭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

突出产城融合,打造一批产业园、工业区。全市已经建成贵溪、余江两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11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围绕“一园一产业”,发挥园区集聚优势、虹吸效应,引导乡村产业向园区、中心集镇、中心村、物流节点和集聚区汇聚,建设一批产业强镇、加工园区,同时大力发展乡村传统工坊、乡村加工车间、乡村田间驿站,让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加劳务性收入,享受城乡公共化服务。

突出三产融合,打造一批融合村、融合园。当前,休闲农业、民宿产业和乡村旅游迎来了发展机遇,鹰潭市积极拓展农业生态园区生态涵养、休闲体验、文化传承、亲子教学等功能,将农业园区打造成为旅游景区,农业产品变为旅游产品,农村闲置房屋变为农产品初级加工车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同时,依靠南有龙虎山、北有白鹤湖的景区资源优势,鼓励农民利用自建房屋大力发展农村民宿产业,有效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破改利益联结,丰富产业项目收益路径

创新资金投入方式,变财政资金为入股资金。区(市)、乡(镇)两级财政将乡村振兴衔接资金作为村集体入股资金投入到农业生产项目,变简单出租为入股分红,提高村集体收益来源。全市112个项目按照项目衔接资金投资额度,每年上交6%~15%不等的村集体租金,全市村集体经营收入快速发展。2021年全市53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集体经营收入平均为40.45万元,较2020年的25.29万元增加了15.16万元。53个村中,年经营性收入超100万元的村庄达到7个,占比13.21%;超50万元的村庄达到19个,占比35.85%。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进一步提高了村集体兴办公益事业的能力,也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产业振兴、组织振兴夯实了基础。

盘活土地要素资源,变乡村资源为集体资产。建立区(市)、乡(镇)两级农村土地交易中心,合理评估农村土地交易价格,切实改变当前农村集体土地无价入市政策,让农村沉睡的资源变成有效的资产。加快宅改进度,释放土地红利,提供用地需求,引导各地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宅改闲置用地入市收入整合用于发展乡村产业,提高产业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一些重点帮扶村立足于本村的地理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采取“企业+”“能人+”“合作社+”等模式,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当地的种养、休闲产业。比如贵溪市周坊镇神前村利用本村村民兴办江西天之林食品有限公司的原料需求,引导企业在本村兴办蔬菜种植基地,把企业生产车间延伸到田间地头;河潭镇毛炉村利用江西康益禽业有限公司的技术优势,投资兴办种鸡育雏厂,延长了整个产业链条,提升了企业竞争能力;天禄镇流桥村利用技术优势,发展集菌种加工、菌种种植于一体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带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月湖区引进桥东田园综合体项目,将辖区桥东、安山、姜家3个村小组600余亩土地进行流转,并对桥东徐家的6.62亩土地进行了挂牌入市,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游,搭建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带动周边大量农户就业,农户在家门口就可以上班,流转土地村民每年都可以分红,受惠村民达162户共685人,大大提高土地经营效益。

创新利益分配方式,变单纯收租为多元收入。积极推广“订单收购+保底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分配模式,让更多的农户实现务工有薪金、流转有租金、超产有奖金、入股有股金的多元化收入分配方式,不断增加农民的利益来源渠道,提高农民参与产业的积极性。月湖区四青街道桥东村自2021年以来,进一步规范稻虾养殖和花卉温室大棚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分配方案,将脱贫群众按照普通劳动能力、弱劳动能力、无劳动能力进行划分,安排他们参与稻虾基地务工、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实现了差异化分红、激励性竞争,2020年至2021年每年每户分红3000元左右。

破解资金管理,精简产业项目运作程序

改变资金使用方式。要实现产业大提升、大发展,必须建立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资金使用方式。改变现有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单一补助模式,以区(市)为单位,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设立乡村产业发展基金池,然后按照不低于1∶8的比例撬动金融资本投向指定产业,解决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2021年全市共实施乡村产业项目112个,全市1359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业帮扶,投入乡村产业发展资金1.46亿元;全市用于乡村振兴产业项目资金占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的比例达到63.22%,比2020年的33.81%高出29.21个百分点。

改变资金审批程序。改变目前乡镇建立项目库、区(市)部门联审联批、区(市)政府常务会审批的项目审批程序,压缩项目审批时间。采取项目先建后补的方式,只需要第三方审核验收项目,达到一定标准即可补助。从而减少项目前期财审、后期第三方验收的项目审批程序,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比例和工作效率。

改变资金支持年限。改变过去多数项目支持方式为一年期支持的问题,对项目投资大、预期经济效益好、投资回报率强的项目实行连续多年扶持的方式支持产业发展,切实扶持了一批大企业、大产业发展,从而带动更多群众受益。

猜你喜欢
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产前超声发展及展望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脱贫发展要算“大账”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身担重任 更谋长远发展
推进医改向纵深发展
谈发展
它会带来并购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