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地区阁式建筑的类型学研究

2023-03-02 09:25杨文斌占霞婷
山西建筑 2023年5期
关键词:武安集镇建筑

杨文斌,占霞婷

(河北工程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0)

0 引言

武安西倚太行,东望平原,自古即为东西交通孔道和军事重地。明清时期,由于战事频繁、族群变迁、商贸活动等因素,其传统建筑也极具地域特色,其中阁式建筑便是其中之一。在武安境内,有句老话“无阁不成村”,但目前研究较少,也没有将其进行进一步的系统分类,因此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1 阁式建筑的研究基础

《淮南子·主术训》有云“高台层榭,接屋连阁”。不难发现阁是一种建筑类型,但阁最早在《尔雅·释宫》出现是:“所止扉谓之阁”,所指的是阻止门自行关闭的木橛。而《说文解字注》中段玉裁“阁本训直橛,所以扞格者。”引申为放东西的架子,尤指藏书。因此阁从早期门的木橛,演变为搁置东西的架子,再演变到立柱架设的平台构造,在宋代也可称为平作[1]。平作上可建屋,也可不建屋。建筑同时又受北方气候条件影响,原本开放的首层,变成了封闭,同时由于交通的原因,阁道得以保留,阁式建筑得以形成。而目前对阁式建筑的研究已有对阁式建筑装饰艺术[2],或是对阁式建筑单体建筑的分析[3],研究缺乏对阁式建筑整体性的分类,因此本文在其研究基础上,以武安地区为例,对阁式建筑构建类型学模型,并对其类型特征进行分析[4]。

2 阁式建筑的类型

参考《武安文物大辞典》,武安地区现存151座阁式建筑,其中129座现存基本完整的阁式建筑,对其的平面进行分析,分为矩形、丁字形和十字形,因此根据平面形制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一字阁,第二类丁字阁,第三类为十字阁,而不同的平面也随着结构形式的变化各有各点。因此再从阁的立面上分析,通过阁上有无建筑,建筑材料作为分类依据,对一字平面形式的阁式建筑进一步划分为三类。其中四、五类由于现存较少,因此不做细分,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阁式建筑分类依据表

武安传统集镇有着浓厚的商贸文化,也集合了武安境内较多的阁,约占武安现存较为完整阁总数的30%,且基本每个类型的阁都能在武安传统集镇中找到典型实例,因此武安传统集镇中的阁较能代表阁式建筑。因此文本选取了武安传统集镇的阁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地调研。

3 阁式建筑特征分析

本文实地调研民国《武安县志》中记载的八大集镇,将其现存的阁式建筑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建筑类型和艺术价值。根据武安县志中的地图对于阁的粗略标记,进行了实地调研比对。其中实地考察后发现徘徊、邑城两镇券阁全已不复存在。

进一步将调研测绘数据进行了汇总,对传统集镇中一部分典型实例进行了图纸绘制,并对其归纳、对比分析,发现在选址、建筑、功能、文化方面都有不同的特征。

3.1 阁式建筑的选址特征

武安四面环山,处于一个盆地地段,其聚落的形态主要受地势的影响,大多聚落依山而建。通过调研不难发现,武安传统集镇中的阁式建筑通常坐落于聚落的出入口或街巷出入口及街中心,但具体不同类型的阁式建筑在选址也存在一定的差别。

其中第一类阁式建筑通常设置在集镇边界,一般是聚落次门,如西和村阁。第二类阁式建筑则多出现于集镇的内部直行巷道的中部,如冶陶双阁。第三类阁式建筑设置在集镇商贸主街的起点或者终点或者是聚落主干道的端点处,如贺进南北阁。第四类丁字阁,一般在街巷丁字路口交接处,其中街巷交接角度约为直角,如伯延丁字阁。第五类十字阁一般在街中心十字路口处,且路口的交接角度基本为直角,如贺进十字阁。

3.2 阁式建筑的建筑形态特征

通过基础的调研,不难得知武安地区中的阁式建筑统一的建造模式是券门上加建筑形制,或是单券门形式。其中第一类如淑村治安阁、和村西阁上部都无建筑。因此在对其建筑形态进行分析时,可分券门[5]及上部建筑[6]两方面分析。

3.2.1 券门的形态特征

从券门的平面形态上看,前三类的阁式建筑平面都是矩形,第四类阁式建筑则是T字形,第五类阁式建筑的平面则是较为特殊的正方形。

从券门的建筑材料选择上看,多见砖石结构。阁式建筑通常采用方石堆砌作底,上部砖砌的形式建造。但在第三类、第四类、第五类有见全石券结构,券门全是由方石堆砌形成。

从券洞的尺寸来看,券高集中于2.2 m~2.9 m,起拱高度基本集中在1 m~1.5 m内。冶陶南阁受地形高差影响较大,该券门起拱高度为1.43 m,相较其他去平均1 m的起拱高度偏大。和村玉皇阁券底由于现代水泥浇筑,地面抬升,因此起拱高度不是真实的历史建设数据。排除这两者外,不难发现,阁式建筑起拱高度多集中在1 m~1.5 m间,而第二类阁券洞尺寸与其他类型相比较小(见表2)。

表2 部分阁式建筑券洞尺寸实测表

在券顶的找平方式上,券门的平作与顶部间存在两种找平方式。一种是拱券的形式只表现在建筑的外立面上,在券内部结构中,顶部架设了木梁和椽子,在此基础上再铺设方砖、黄土、草泥用以找平,最上层再铺设一层或多层方砖用以封顶防水。这种找平方式对木材的要求较高,因此多见于第二类进深较小的阁式建筑中,不适应于较大的阁式建筑中。而对于进深较大的阁式建筑处理则是内外拱券结构一体式的顶部构造,底部以砖券划分,内部以夯土填充,顶部以砖找平。其中一、三、四、五类都应用该找平方式。

另外在券门的装饰上看,券门上方的标识上会雕刻出文字,如冶陶双阁的“南临洺水”、伯延丁字阁上的“兹雲廣蔭”,文字以阴刻为主,用于标识也蕴含着美好的寓意。除此之外,第二类、第三类与第五类中石券券脸上多有浮雕,有云龙、祥云、蕃草样式,冶陶琉璃阁、冶陶镇阁。而第一类与第四类则采用女儿墙的花墙作法或是建筑顶部多有砖檐作为建筑的收尾。不同类型的去阁式建筑,在券门的装饰上也存在一些差别。

3.2.2 上部建筑的形态特征

通过之前的类型学划分,可以得知除第一类的阁式建筑外,剩下四类的阁式建筑上方都有建造建筑,因此本节对剩下的四类阁式建筑的上部建筑形态特征展开分析,见表3。

表3 阁式建筑各类型典型建筑实例表

其中第二类阁式建筑上部为砖石结构或砖结构的平顶建筑,通常与岗楼相像,会出现砖堆成镂空图式作为窗户洞口,如万字纹、几何纹,或是小圆窗。在建筑的顶部通常以菱角檐作为建筑立面的结束。如和村街巷阁、冶陶后窑关帝阁都是此类形式。建筑的顶部构造与本地民居的屋顶构造一致。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砖雕艺术的发展也会出现不同样式的变化。

第三类阁式建筑上部采用的是三开间抬梁式砖木结构建筑,部分会设有庙宇的拜殿,如冶陶镇阁。虽然还可通过硬山顶、歇山顶,重檐歇山顶等屋顶样式的不同加以细分,但除了屋顶结构形式的不同外,在屋顶覆筒瓦,屋顶檐口、雀替、额枋、斗拱、椽子这些方面无一不饱含着较高的美学价值与历史意义。装饰艺术价值较高,使得第三轮阁式建筑整体显得精巧而富有特色,如和村玉皇阁内部栩栩如生的盘龙柱,如冶陶南阁内精致的窗棂及壁画,都是较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

第四类阁式建筑上部为三开间抬梁式砖木结构建筑,有拜殿。该类阁式建筑与其他类型相比,上部建筑形态独特之处在于采用了院墙与建筑围合方式,形成了一些小院空间,私密性相对较强,规模也相对较大,但其在建筑的细部装饰不如第三类阁式建筑精致。

第五类阁式建筑上方建筑也多为三开间抬梁式砖木结构建筑,会采用重檐屋顶的结构形式,十分精巧。《园冶》中记载:阁者,四阿开四牖。汉有麒麟阁,唐有凌烟阁,而武安有贺进十字阁。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各悬挂一副牌匾,迎四方客,分别为紫气东来、晚霞生辉、正阳盛世、玄武厚德。同时雀替、额枋、斗拱、椽子都有彩画,于暗处熠熠生辉。另外屋顶正脊上有龙形鸱尾,正脊中间有摘星楼,屋顶上还有垂兽与小兽,都令十字阁显得更为与众不同[7-10]。

3.3 阁式建筑的功能性特征

阁式建筑的券洞是人群往来通行的重要通道,因此这一建筑形态决定了阁式建筑共同拥有同一交通功能属性特征,除此之外,伴随着选址及建筑形态的不同,不同类型的建筑功能偏向也存在差异,大多阁式建筑功能都具有复合性。

如第一类阁式建筑采用了阁上女儿墙的花墙做法及建筑文字标识,因此存有交通、防御、聚落标识功能;第二类阁式建筑,阁上多有文字及券洞可有门扇,因此集交通、防御、街区标识功能为一体;第三类阁式建筑,综合其选址的考量,通常是武安聚落的一个重要防御关口,但它大都留存有宗教祭祀活动,同时还是集市的标识,因此综合了交通、防御、标识、祭祀等多种功能;第四类阁式建筑中,通过其建筑形态可知上方有庙宇建筑出现,而下方的券洞却没有门扇设置处,因此该类阁更为强调交通与祭祀功能;第五类阁式建筑,处于聚落的核心,也是聚落的精神文化内核,多起着聚落连接沟通的功能,不做门扇,防御性较弱,因此更多的是偏向阁象征、沟通交通功能。

3.4 阁式建筑的文化性特征

此外除了选址、建筑特征及建筑功能性的偏向外,不同阁式建筑的文化特征也不同,而阁式建筑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一方面是古人聚村而居、外圆内敛的传统理念,另一方面还受战乱、匪患影响,建筑防御文化特征显著。如第一类与第二类仍是过去建筑防御文化的遗存。

2)由于阁式建筑也是自身聚落文化的表征,在聚落里已经成为了一个地标。同时后期受商帮文化的影响,将阁式建筑作为了集市的门面及聚落财力的象征。其中第三类与第五类是其典型代表。而由于各个聚落不同的财力,对阁式建筑的建设投入也不一样,从而产生了更多细部特征。

3)宗教信仰文化的传播,部分阁式建筑成为了祭祀空间。第三类、第四类、第五类都受影响,如河底南阁七贤是为表彰、纪念恩师,和村玉皇阁是玉皇大帝等的民间祭祀,如贺进关帝阁是表彰忠孝节义。另外还有文昌阁、魁星阁主要崇尚文化学业,追求仕途。

4 结语

阁式建筑在武安地区整合与秩序构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相比于民居大院而言,是边缘区的传统建筑。文章从平面形式、上部有无建筑及其建筑材料为划分依据,构建出了五种阁式建筑的类型学模型,通过及对五种类型阁式建筑的特征梳理,进一步建立出阁式建筑的知识图景,为阁式建筑的历史信息数据建档提供分类依据参考。但本研究仍是初步的探索,以待更多的实例去完善和修正。

此外聚落文化遗产有着辉煌的过去,也需要有灿烂的未来。阁式建筑是地域经济、历史、文化的缩影,也是未来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因此建议对现存古阁加大保护力度,首先尽快建立阁式建筑历史建筑信息数据库,利于之后的研究与复原。其次,依据不同类型阁的功能,将古阁打造为传统集镇街区不同的复兴活力点,注入不同的现代功能。最后结合阁式建筑的传承文化,定期举办开展各类民俗活动,同集镇商贸联合开发互动,打造集镇的文创产品,整体提升阁式建筑的知名度。这对阁式建筑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武安集镇建筑
雍武安等书画作品
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构建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的长效机制——以德州市雷集镇为例
建筑的“芯”
董集镇:守住文化的根脉
《辽史·地理志》“武安州”条释疑
第一次做饭
CSAMT在武安地热井开发量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