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婕(上海市青浦区水产技术推广站,上海 201700)
张全根(上海全根水产品专业合作社,上海 201722)
黄俊涛(上海睿婕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上海 201715)
尖头鲌(Culter oxycephalus)隶属于鲤科鲌属,常见于静水湖泊、江河之中,喜栖息于水体中下层,活动能力较强。尖头鲌为肉食性鱼类,其幼鱼以浮游动物和昆虫的幼虫为食,成鱼则以小型鱼类和甲壳类等为主要食物。尖头鲌在我国的主要产地是长江流域[1-4],其中,在上海市淀山湖水域,尖头鲌和翘嘴鲌、蒙古鲌、达氏鲌、红鳍原鲌等共同组成了淀山湖土著鲌类。为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淀山湖土著鲌类资源[5],自2019年起,上海市青浦区水产技术推广站联合上海全根水产品专业合作社,在成功实现翘嘴鲌、蒙古鲌、达氏鲌、红鳍原鲌等鱼种人工繁育的基础上,开展了尖头鲌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并于2022年进行了尖头鲌夏花鱼种人工繁育技术的示范试验。现将相关示范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尖头鲌夏花鱼种人工繁育技术的示范试验采用专池培育方式,设在位于上海全根水产品专业合作社的4#池塘进行,池塘面积为1 666.67 m2,呈长方形、东西走向,池底平坦且淤泥厚度不超过10 cm,池埂不渗不漏,最大有效水深可达2.0 m,进排水方便,进排水口分开,水源充足(为来自太浦河的优质水源),配备水车式增氧机2台,便于池塘增氧和池内形成微循环水流。
1.2.1 放养前准备
在放养前30 d,清理池底过多的淤泥,然后将池水排干,晒塘至池底呈龟裂状。
在放养前15 d,池塘加水至5~10 cm水深,并每667 m2用生石灰150 kg带水清塘消毒。值得注意的是,为防止敌害生物随进水入侵池塘,池塘进水时应用60目筛绢网过滤。
在消毒1周后,池塘加水至0.5~0.6 m水深,随即开展肥水操作,为水花鱼苗下塘做好准备。目前,多采用活性氨基酸肥水法,该方法具有操作方便、简单易行、肥水速度快、见效时间长等优点,具体使用方法可参照产品使用说明书;也可采用生物粪肥法肥水,即在加水后1~2 d每667 m2施经腐熟发酵的粪肥200~300 kg,此后视水质情况适时进行追肥。本次示范试验采用活性氨基酸肥水法。
1.2.2 鱼苗放养
尖头鲌水花鱼苗应采用有资质的水产苗种场的鱼苗。本次示范试验所用的水花鱼苗均为上海全根水产品专业合作社自繁,该合作社所属苗种场为上海市市级水产原种场,亲本来源于淀山湖原种,且亲本储备充足,繁育技术日趋成熟。
在5月中下旬,待尖头鲌鱼苗出膜后5~7 d,即可带水出苗,转入夏花鱼种培育阶段。同时,结合生产实际,应在池塘轮虫高峰时进行放养。具体放养技术:在尖头鲌水花鱼苗入池前,将其先放置于夏花培育池上风处的暂养网箱中,投喂经搓碎、双层纱布过滤的熟鸡蛋蛋黄(用量为每10万尾水花鱼苗投喂1个鸡蛋黄),1 h后将水花鱼苗从网箱转入池塘中(下塘前需测试暂养网箱和池塘的水温,两者温差不超过2 ℃;若水花鱼苗来源于外购,则应先将装运水花鱼苗的尼龙袋放入池塘水面漂浮半小时左右,自然调节尼龙袋内水温和池塘水温基本一致后,再下塘[6]),确保鱼苗饱食下塘。尽量选择在晴天上午进行放养,放养后开启水车式增氧机,以形成池塘微循环水流。本次示范试验的尖头鲌水花鱼苗放养情况见表1。
1.2.3 投 饲
根据尖头鲌的生物学特性,其夏花鱼种培育宜采用前期“豆浆法”、后期配合饲料相结合的投饲方法[7]。具体投饲方法:在鱼苗下塘第2天即可开始投饲,采用经充分浸泡后的黄豆磨浆后全池均匀泼洒[8],每日投饲2次,分别于上午8:00和下午15:00投饲1次,每天每667 m2干黄豆用量为3~4 kg,1周后增至5~6 kg。在鱼苗下塘第15天左右,鱼苗的摄食能力明显增强,食性已发生明显转化,应通过定点投饲及时驯食,改投豆浆与翘嘴鲌专用配合饲料“0”号料混合物,并逐步过渡至完全摄食翘嘴鲌专用配合饲料,待驯食成功后,每日投饲3次,早中晚各投饲1次,直至培育结束[9]。值得注意的是,在尖头鲌夏花鱼种培育过程中,宜坚持“四定”(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原则进行投饲,且每日的具体投饲量应依据天气、水质情况适当进行调整。
1.2.4 日常管理
具体管理措施:(1)分期注水。该项工作是尖头鲌夏花鱼种培育中的重要工作,即在水花鱼苗下塘后前15 d,每隔2~3 d添补1次新水,将原池塘水位提高至20~30 cm水深;在随后的20 d,随着鱼体的生长及其摄食逐渐旺盛,每周应及时加注1次新水,每次加水5~10 cm水深[10]。(2)水质调节。为保持较好的池塘水质状况,应定期交替使用生石灰和光合细菌进行水质调节,并定期抽样检查池塘水质情况,发现水质异常应及时调整。(3)每日巡塘。该项工作是尖头鲌夏花鱼种培育中的必要工作,需坚持每天在早晨、中午和傍晚各巡塘1次,观察鱼体活动和摄食情况、水色和水质变化情况等,并坚持每天做好生产日志记录[11-12]。(4)发现池塘中有敌害生物,应及时加以清除[13]。(5)定期抽样检查鱼体生长情况,发现鱼体发生病害应及时进行治疗。
1.2.5 夏花鱼种出塘
尖头鲌鱼苗经过35 d左右的培育,待体长达3.5~4.0 cm时,即可拉网(在出池前,必须及时进行拉网锻炼,以确保运输质量和后期养殖成活率)出池销售或分稀继续饲养成大规格鱼种[14]。值得注意的是,尖头鲌夏花鱼种的运输需在低温下进行,且要求带水操作、动作轻快;短距离转运时,可采用适当容器加气头进行运输[15],长距离运输时,应采用尼龙袋充氧打包进行运输,且运输密度不宜过高,以防鱼体挤压擦伤死亡[16]。
由表2可知,经过35 d的精心培育,在6月下旬出塘时,本次示范试验共收获体长为4.0 cm的尖头鲌夏花鱼种33.7万尾,折平均每667 m2收获13.5万尾,平均成活率为67.4%。
表2 尖头鲌夏花鱼种收获情况
据测算,2022年尖头鲌夏花鱼种市场销售价为500元/万尾,本次示范试验共收获33.7万尾,产值为16 850元,扣除生产成本(水花苗种费2 500元、饲料费1 900元、微生物制剂及肥料费1 000元、塘租费600元、人工及杂支费2 000元,合计为8 000元),共计获得利润为8 850元,折每667 m2利润为3 540元。
在分类学上,尖头鲌和翘嘴鲌、蒙古鲌等同属于鲤科鲌属,共同组成了淀山湖土著鲌类,且生物学特性和食性相似。目前,我国对翘嘴鲌的开发利用程度较高,配合饲料来源广且翘嘴鲌养殖技术已相当成熟。因此,建议在尖头鲌鱼苗鱼种培育和成鱼养殖方面,可适度借鉴翘嘴鲌相关养殖技术。
本试验结果表明,在尖头鲌夏花鱼种培育过程中,采用前期“豆浆法”、后期配合饲料相结合的投饲方法是可行的,放养50万尾,经35 d培育管理,可收获体长为4.0 cm的尖头鲌夏花鱼种33.7万尾,成活率达到67.4%。其中,在投饲豆浆时,豆浆既是饵料也是“肥水料”,除尖头鲌水花鱼苗可摄食一部分外,其余的可被用来肥水培养轮虫等,从而为后期尖头鲌鱼苗的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饵料食物,进而提高了夏花鱼种的培育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尖头鲌水花鱼苗下塘第2天泼洒豆浆时,要求泼洒“细如雾,匀如雨”,以延长豆浆颗粒在水中的悬浮时间,且要求沿池四周均匀投喂,确保池面每个角落都要泼到,以保证鱼苗摄食均匀[17]。同时,如果需要培育更大规格的尖头鲌夏花,需加强养殖管理、提供充足饵料、适当降低水花放养密度等。
笔者通过本次示范试验发现,为提高尖头鲌夏花鱼种的成活率[18],需在从水花鱼苗育成夏花鱼种期间,减少中间操作环节;同时,在夏花鱼种培育后期,随着鱼种的快速生长,因鱼种放养密度较高,池塘水质易出现老化、溶解氧降低等现象,从而影响鱼种的生长和摄食,此时应及时进行分塘操作[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