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2 强化煤层气产出与其同步封存实验研究

2023-03-01 03:19苏现波于世耀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23年1期
关键词:混合气体煤样煤层气

苏现波,黄 津,王 乾,5,于世耀

(1.河南理工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3;2.河南理工大学 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河南 焦作 454003;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资源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4.中原经济区煤层(页岩)气协同创新中心,河南 焦作 454003;5.河南省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河南 焦作 454003)

煤层气是在煤化过程中生成并储存在煤储层中的以CH4为主要成分的一种非常规天然气,与煤相比是一种相对清洁、高效的能源[1-2]。通过向煤层注入CO2强化CH4采收率(CO2-ECBM)被认为是提高煤层气生产效率以及减少CO2排放的有效技术手段之一[3]。国内外在这一方面的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上,大多以CH4/CO2在煤中的吸附/解吸实验为主体,从不同的影响因素进行拓展研究[4-6]。不同矿区、不同煤阶煤对CH4/CO2吸附能力存在一定差异,但均可证明,受煤亲CH4能力低于亲CO2能力的影响,注入CO2驱替CH4这一行为是可行的,可以将CH4的采收率从以往的20%~60% 提升到90% 以上[7-11]。然而,大部分实验没有考虑分压对混合气体各组分吸附的影响,同时没有充分考虑煤吸附CO2和CH4能力的差异,以及注入CO2的费用问题和CO2封存的碳交易效益,使得注入的CO2量难以满足最佳驱替CH4效果,致使这一技术裹足不前[12]。国内外先后在这一领域进行了一些工程试验,但效果不尽人意,没有得到大规模推广。

美国于1995 年在圣胡安盆地的Allison 区块进行了世界上第一个CO2-ECBM 先导试验,经过5 年注入3.36×105t 的CO2,产出气体中CO2占比仅由注入前的4%增大至6%,表明注入的大量CO2被封存在煤储层中;而CO2-ECBM 将CH4采收率由注入前的77%提高至95%[13]。2004 年8 月−2005 年6 月,波兰上西里西亚盆地RECOPOL 项目共注入CO2约760 t,其中692 t CO2在工程结束后被储存在煤层中,然而CH4产气量比CO2注入前仅略有提高。以该项目的MS-3 井为例,该井产出气体组分中CO2、CH4平均体积分数分别为40% 和60%[14]。2004 年,中国在沁水盆地南部TL-003 井3 号煤层开展了CO2-ECBM 试验。沁水盆地平均煤层气资源丰度1×108m3/km2,3 号煤层平均含气量为11.94 m3/t。试验共注入192.8 t 的CO2,使CH4采收率提高10.2%[15-16]。2011−2012 年,在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的柳林煤层气区块进行CO2-ECBM 项目,目标煤层平均含气量为10.72 m3/t,共注入超过460 t CO2[17]。国内外进行的CO2-ECBM 试验都反映出,少量CO2注入量虽然提高了CH4采收率,然而并没有实现CO2封存量最大化以及CH4采收率最佳化的需求[18]。综上可知,以往试验存在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CO2注入量远远不足以克服因CH4与CO2的吸附能力差异所需的最低驱替分压;二是CO2注入困难导致其扩散范围有限。

尽管Gunter 于1991 年就提出了煤储层封存CO2这个概念,但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更没有把CO2-ECBM 与其同步封存结合起来[13]。碳中和的实现除了节能降耗增加低碳能源比例,降低化石燃料消耗外,最关键的抓手是CCUS(CO2封存捕捉与利用),就目前的技术而言,CO2的商业化利用可能还需要重大的技术突破,封存是近期有望作为一种切实可行的减排途径[19],煤储层中封存CO2逐渐被重视,而如何高效封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20]。CO2在煤层中封存是一个复杂的地质过程,其可行性受煤储层物性、气体圈闭性等多种因素影响,而煤对CO2的吸附能力是影响煤储层CO2吸附封存潜力的重要因素[24]。另外,考虑商业化运行成本问题,能否在驱替煤层气产出的同时实现CO2的同步封存,既不降低煤层气的质,又能够实现驱替和封存最大化,是这一技术产业化的关键。据此,笔者通过对比煤对CO2和CH4吸附能力差异、吸附混合气体后降压解吸过程中解吸气体浓度、解吸率以及CO2残余率的变化,并结合分压分体积理论,探讨混合气体比例对CO2-ECBM 和CO2吸附封存潜力的影响,通过研究,以期为强化煤层气产出和CO2最佳注入量预测提供一种新方法,并为这一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实验支撑。

1 实验与方法

1.1 实验样品与装置

选用新疆准南区块42 号煤层煤样作为实验样品,煤层埋深750 m 左右,煤层压力梯度平均为0.82 MPa/100 m,储层压力约6 MPa,煤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结果见表1。将煤破碎、筛分出粒径为60~80 目(0.18~0.25 mm)的样品备用,采用如图1 所示实验装置对煤样进行CH4和CO2的混合气体吸附/解吸实验。实验阶段通过恒温水浴箱保持实验温度恒定为25℃,分别研究CH4和CO2的纯气体吸附特征,以及体积分数配比分别为30%CH4+70%CO2、40%CH4+60%CO2、50%CH4+50%CO2、60%CH4+40%CO2和70%CH4+30%CO2的混合气体吸附/解吸特征。实验过程中,采用气相色谱检测仪(GC-4000A)对不同阶段降压解吸气体进行组分测试。检测器为热导(TCD),10 阶程序升温,升温速率0.1~40.0℃/min;TDX-01 色谱柱,载气为氦气。使用排水集气法进行煤层气含量测试,解吸仪中的液体为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表1 新疆煤样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结果Table 1 Industrial analysis and elemental analysis results of coal samples in Xinjiang

图1 实验装置Fig.1 Experimental devices

1.2 实验步骤

(1) 将60~80 目(0.18~0.25 mm)的煤样放入105℃的烘箱中干燥24 h,去除煤体原始含气。将烘干后的煤样放入煤样罐中,并加入蒸馏水使煤样处于饱水状态,拧紧煤样罐封盖,记录加入的煤粉和蒸馏水的质量。向煤样罐中通入不具有吸附性的氦气至1 MPa,压力在6 h 内保持不变则视为气密性良好。

(2) 向参考罐通入氦气至2~3 MPa,连通参考罐与煤样罐,待压力平衡后采集一组数据,重复2~3 次计算煤样罐自由空间体积。之后多次注水并测试,由此尽量减小煤样罐中的自由体积并降低游离气对气体吸附、解吸特性分析的影响,使实验数据能够更准确地反映解吸气体。随后使用真空泵对煤样罐进行抽真空处理。

(3) 向煤样罐内注入单一气体或混合气体,根据原位煤储层压力,注入压力设定为6 MPa 左右。通过质量流量计分别测试注入煤样罐的CH4和CO2体积,吸附平衡过程持续48 h。

(4) 每隔0.5 MPa 打开一次四通阀并进行煤中气体解吸,计量并收集解吸气体,随后使用气相色谱仪测试解吸气体组分(CH4和CO2)。为确保解吸过程稳定进行,煤样罐出口端流量通过瓦斯解吸仪限制在300 mL/min 以内,且每次解吸完成后平衡压力24 h。重复该步骤直至压力降低至0 MPa。根据注入量与解吸气中CH4和CO2的解吸量计算出CH4与CO2的残余量。考虑到以目前的开采技术不可能抽采出全部煤层气,故CO2也不能全部封存,因此设定CO2残余率达到80%、CH4采收率达到80%为实验研究的一个理想数值。

2 结果和讨论

2.1 煤吸附CO2 和CH4 特征

通过煤对CH4和CO2单一气体的等温吸附实验可知(图2a),CO2和CH4的Langmuir 体积(VL)分别为25.56 cm3/g 和20.36 cm3/g,Langmuir 压力(pL) 分别为0.28 MPa 和1.48 MPa。CO2的VL是CH4的1.26 倍,而CH4的pL是CO2的5.29 倍。同时,运用Polanyi 吸附势理论对CH4和CO2的吸附特性进行表征(图2b),结果显示CO2的吸附势(ε)和吸附空间(ω)均大于CH4,且随压力增加逐渐增大[11]。由此可见,该煤样对CO2的吸附能力大于CH4,使得整个解吸过程中CH4的解吸优先于CO2,且高压阶段更明显。

图2 新疆准南煤样CH4 和CO2 等温吸附曲线与吸附势曲线Fig.2 Isothermal adsorption curves and ad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curves of CH4 and CO2 from Zhunnan coal samples in Xinjiang

2.2 降压解吸混合气体CH4 与CO2 浓度变化特征

CH4与CO2混合气体降压解吸阶段,30%CH4+70%CO2、40%CH4+60%CO2和50%CH4+50%CO2实验组,在压力高于2.5 MPa 的解吸过程中,CH4解吸气体浓度随压力降低而逐渐增大,CO2气体浓度则趋于降低;在压力低于2.5 MPa 的解吸阶段,前两个实验组的解吸气体中CH4浓度都呈现先缓后急的降低趋势;而50%CH4+50%CO2实验组的CH4组分浓度逐渐上升,在1 MPa 时才开始下降。60%CH4+40%CO2和70%CH4+30%CO2实验组在整个解吸过程中,CH4浓度都处于缓慢下降状态。对比5 组实验可以发现,解吸气浓度的变化过程虽然各自表现出差异,但当压力低于0.7 MPa时,CH4组分浓度都开始大幅度下降,CO2组分浓度上升(表2,图3)。这与新疆煤样的纯CH4和CO2等温吸附曲线(图2a)所表现出的,当解吸压力低于1 MPa 时,CO2才开始大量解吸现象是一致的。引起50%CH4+50%CO2%实验组现象异常的原因可能是50%CH4+50%CO2%混合气体的AHI(面积滞后指数)是所有实验组中最高的,解吸滞后引起该实验组解吸过程中CH4组分浓度降低存在滞后现象[21]。由等温吸附曲线和吸附势特性曲线可以看出,在高压阶段CO2与CH4的竞争吸附更强烈,解吸气体中CH4浓度缓慢增加;而到达低压解吸阶段后,竞争吸附效应逐渐减弱,同时煤中大部分CH4气体已解吸产出使得其分压逐渐降低,进而CO2解吸浓度随解吸压力的降低趋于增大[22]。上述分析表明,任何浓度比例,产出气体中CH4的浓度均高于CO2,表明煤中CO2驱替CH4作用普遍存在,这也符合研究区煤的吸附特性曲线(图2b)。

图3 不同比例混合气体解吸气体中CH4 与CO2 体积分数变化趋势Fig.3 Changing trends in the concentration of CH4 and CO2 in the desorbed gas at different gas mixture ratios

表2 不同比例混合气体吸附解吸实验数据Table 2 Data for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experiments on mixed gases

续表 2

2.3 CH4 与CO2 混合气体解吸率

降压解吸结束后,各实验组CH4最终解吸率分别为98.86%、98.24%、96.60%、97.61%、92.27%,随注入的混合气体中CH4浓度增大趋于降低,但均取得了良好的驱替效果。然而,不同实验组CO2的解吸率存在较大差异,随注入气体中CO2浓度降低,CO2解吸率分别为39.44%、24.04%、51.91%、54.37%、26.73%,呈先降后增再降趋势(表2,图4)。如果以CH4解吸率80%和CO2残余率80% 为期望值,注入气体的CH4浓度为40%和70%的实验组在压力降低至1 MPa 左右后CH4解吸率均达到80%以上,此时从表2 中可知,且CO2残余率分别约为84.52% 和82.88%,此时压力分别为0.83 MPa 和0.71 MPa,能够满足高效的CH4驱替和CO2同步吸附封存的要求。然而,其他3 个实验组在甲烷解吸率达到80%时,CO2残余率均低于80%,分别为78.02%、66.06%、69.87%,此时压力分别为0.79、1.48、0.71 MPa,表明CO2吸附封存潜力较差。另外,随注入气体中CO2浓度降低,其最终残余量分别为1 115、1 637、588、432、220 mL,可见CH4体积分数为40% 的实验组CO2残余量最多(表2)。因此40%CH4+60%CO2实验组的驱替CH4效果最好以及CO2吸附封存潜力最佳,如果以此时结束排采,废弃压力也是比较高的。

图4 不同比例混合气体煤中CH4 与CO2 解吸率变化趋势Fig.4 Changing trends in the desorption rates of CH4 and CO2 from coal at different gas mixture ratios

2.4 竞争吸附和分压对CH4 与CO2 混合气体吸附/解吸的理论计算方法

为了探讨竞争吸附和分压对CH4和CO2混合气体吸附/解吸的影响,并为CO2-ECBM 和CO2吸附封存的混合气体最佳比例预测提供方法,根据道尔顿分压分体积理论和Langmuir 方程对降压解吸阶段各混合气体解吸量与解吸率进行计算。首先,计算不同混合气体比例下各气体分压,其中混合气体比例与上述实验保持一致(表2);之后,将气体分压代入Langmuir方程计算不同压力下煤中CH4和CO2各自的吸附量;最后,根据不同压力点气体吸附量,计算得到不同解吸阶段气体的解吸量,并根据累计解吸量与解吸总量计算解吸率(图5)。

图5 CH4 和CO2 解吸率理论计算结果Fig.5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results of CH4 and CO2 desorption rates

道尔顿分压分体积理论式如下:

式中:pi为混合气体中组分i的分压;p为混合气体的总压力;yi为气体混合物中i组分物质的量比例分数,即摩尔分数;T为温度;ni和n分别为第i组分浓度和总浓度;R为气体常数,取值8.314 J/(mol·k);v为气体体积。

Langmuir 方程为:

式中:Vi为i组分吸附量;pL,i为i组分Langmuir 压力;VL,i为i组分Langmuir 体积。

计算结果显示,随注入气体CH4浓度增大,各计算组CH4最终解吸率趋于降低,依次为96.38%、95.75%、95.12%、94.50%、93.89%;而CO2最终解吸率则趋于增大,依次为78.67%、80.98%、83.43%、86.04%、88.82%(图5)。另外,各计算组在CH4解吸率达到80%以上时,CO2的残余率随注入气体中CO2占比增加而降低,依次为59.26%、55.75%、51.57%、46.53%、25.87%;且此时对应的压力值分别为0.66、0.54、0.45、0.42、0.38 MPa,而压力值越高越有利CH4驱替和CO2吸附封存,以吸附气体总量1 000 mL 为基准,各计算组CO2残余量分别为415、335、258、186、78 mL。由此可知,注入气体CO2比例越大,CH4解吸率和CO2残余量就越高,CO2驱替CH4能力就越强、CO2吸附封存潜力就越大。然而在CH4解吸率达到80%时,各计算组中CO2残余率均明显低于80%的预期值。上述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存在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1) 理论计算没有考虑气体溶解,而由于CH4溶解度远低于CO2,导致实验解吸完成后仍有部分CO2溶解在水中,造成CO2残余率偏高,计算的CO2残余率则较低;(2)理论计算中认为各压力点气体浓度保持不变,而实验过程中气体浓度随时变化,这就使得在相同压力点下理论计算与实验中气体分压存在一定差异,进而导致各气体吸附量的不同,但驱替和封存的总体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在储层压力允许的条件下(注入后气体的临界解吸压力要低于储层压力),注入的CO2越多越有利于CH4产出,CO2同步吸附封存的潜力就越大,越易在较高的废弃压力下完成煤层气开发和CO2同步吸附封存。

3 结论

a.煤样对CO2的吸附能力远高于CH4,使得在任何混合气体浓度比下,解吸气体中CH4浓度均明显高于CO2,煤中CO2驱替CH4作用普遍存在。

b.在实验条件下,当气体压力降低至0.7 MPa,混合气体比例为40%CH4+60%CO2和70%CH4+30%CO2时,煤中CO2残余率与CH4解吸率均达到80%,而两者CO2残余量分别是不同混合气体比例中的最高值与最低值,表明实验条件下40%CH4+60%CO2的混合气体比例具有最佳的CH4驱替效果和CO2同步吸附封存潜力。

c.依据道尔顿分压分体积定律和Langmuir 方程的理论计算结果,随混合气体中CO2占比增大,煤中CH4解吸率和CO2残余量增加,CO2吸附封存潜力随之提升。因此,在储层压力允许的条件下,混合气体中CO2比例越高越有利于提高CH4的采收率和CO2吸附封存潜力。

猜你喜欢
混合气体煤样煤层气
预氧化对煤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影响的实验研究
水分对某矿突出煤层坚固性系数影响研究
2019年《中国煤层气》征订单
煤层气吸附-解吸机理再认识
突出煤样孔径分布研究
NO、O2及NO2混合气体考点归纳
混合气体在聚合物注射成型保压阶段中扩散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圆柱罐体内氢气-空气混合气体燃烧特性的CFD分析
DFS-C02V煤层气井高产因素简析
解堵性二次压裂在樊庄煤层气井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