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集
〔上海蔬菜(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200010〕
蔬菜作为市民“菜篮子”的核心产品,不仅事关“三农”,事关脱贫,事关乡村振兴,而且事关民生福祉,事关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长期以来,蔬菜生产和市场供应都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上海作为一个蔬菜自给率不高的超大型消费性城市,70%以上的蔬菜都依赖外省市供应。因此,解决上海蔬菜市场供应和保障问题,不仅要大力发展本地蔬菜生产,更重要的是要按照“大市场、大流通”的发展方向,建立和完善蔬菜流通体系。自20 世纪80 年代中期蔬菜流通体制改革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上海已经建成了“以批发市场、菜市场为主体,生鲜超市、卖场、菜店、配送、生鲜电商等多业态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广覆盖”的比较完善的蔬菜流通体系。上海蔬菜市场供应不仅数量充足,种类丰富,而且价格比较稳定、亲民。但2022 年上半年上海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蔬菜供应出现严重问题,不但出现了居民“买菜难”,还出现了“买菜贵”的现象。为全面了解新冠肺炎疫情下蔬菜市场供应情况,有效解决超大城市蔬菜市场供应问题,笔者通过调研走访各环节参与者,全面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上海蔬菜供应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对未来“韧性城市”建设中的蔬菜供应工作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自2022 年3 月1 日上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公布1 例本土病例开始,到6 月1 日全面解封为止,前后历时3 个月。自2022 年3 月底开始,因疫情防控需要,全市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和其他各类商业主体全部关闭,上海的生活物资保障经历了一段艰难时刻,且以上海“菜篮子”供应尤为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2022 年3 月底因防疫实施大范围封控管理开始,上海蔬菜市场供应总量显著降低,尤其是从批发市场向下的实体零售渠道全部中断后,零售环节基本无菜可卖,批发市场的货源很难到居民手中,线上渠道有限的货源基本“秒空”,整体货源量严重不足。上海蔬菜(集团)有限公司各批发市场总体交易数据显示(图1),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蔬菜交易量急剧萎缩,不及正常交易量的20%,如果剔除“点对点”直接交易配送的数据,进场交易量则更加惨淡,尤其是4 月的前3 周,场内实际成交量非常少。
图1 2021、2022 年1—6 月上海蔬菜批发市场成交量
正常年份,进入3 月,随着气温的逐渐回升,上海及周边同纬度地区开始进入适合蔬菜生长的季节,蔬菜市场供应走出淡季进入繁荣期。正常情况下,3—6 月市场供应会呈现出“数量充足、种类丰富、价格回落”的特征,市场供应的蔬菜种类在200 个左右,较为丰富,即便遇到台风暴雨等异常天气,供应的种类也不会低于150 个。但自2022 年4 月1 日开始,上海进入新冠肺炎疫情全面封控期后,市场可供应的蔬菜种类锐减,不到常年供应的一半。在4 月上旬到中旬期间,供应的主要种类只有一些耐贮存的马铃薯、大白菜、甘蓝(卷心菜)、青花菜、洋葱、白萝卜、胡萝卜、莴笋、黄瓜等,政府发放的蔬菜“礼包”和“盲盒”几乎清一色是由这些耐贮品类组成,结构非常单一。
正常情况下,每年进入3 月之后,上海蔬菜价格就将进入周期性下降通道,2022 年3 月上海蔬菜价格不仅没有如期进入下降通道,而且延续了2021 年底价格“翘尾”的势头,继续上涨,批发价格甚至超过2021 年1、2 月极端冷冻气候时期的高峰价格。据上海蔬菜(集团)有限公司各批发市场统计(图2),2022 年4 月蔬菜批发混合平均成交价格超过了2021 年冬淡期1 月的价格(2021 年1 月全国遭遇大范围低温严寒气候,蔬菜生产遭遇严重损失,导致价格大幅上涨),尽管只超过了0.01元·kg-1,但比2021 年同期涨幅超过23%。如果考虑到2022 年供应蔬菜主要是耐贮的“大路、低价”品类的结构因素,实际上同品类蔬菜价格涨幅更大。
图2 2021、2022 年1—6 月上海蔬菜批发混合平均成交价格
正常情况下,上海蔬菜批发零售差价在1 倍左右,但2022 年4 月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蔬菜批发零售差价明显扩大。很多蔬菜批发零售差价都在2~3 倍,甚至出现了1 份4~5 kg、含6~8 个品类(主要是马铃薯、洋葱、大白菜、萝卜、甘蓝、青花菜等)的普通蔬菜“礼包”和“盲盒”,售价高达150~200 元。即便如此,仍是“一菜难求”。
蔬菜作为鲜品,物流运输速度和保鲜是其根本。因为疫情管控的原因,外部供应上海的蔬菜在运输途中要经历层层关卡和防疫检查,通行速度大幅降低。同时,由于核酸和通行证的原因,大量的车辆滞留在高速公路上,造成上海及周边500 km范围内高速公路大面积拥堵。从山东临沂出发的蔬菜运输车正常只要11~12 个小时就能到达上海江桥批发市场;而在2022 年4 月初,经常需要2~3天才能到达,远超过正常的物流时间。随着气温升高,原本运输时间只要半天不到的常温蔬菜运输车,因路途耽搁,不少蔬菜到达上海和周边省市转运站时都已经腐坏,损耗非常严重。即便到达上海,因市内交通和人员管控的原因,批发市场走货缓慢,阶段性形成了较大积压,总体损耗也相当大。一些突然被封闭的批发和零售市场内的蔬菜因为人员和货物“不进不出”的管控要求,存货基本成了损耗。
原本上海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多业态、网络化的蔬菜流通体系,消费者买菜非常方便。但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主体渠道全部封闭停顿,有限的线上渠道只能靠拼手速来“抢菜”,市场化的渠道出现了“一菜难求”的艰难局面。后期虽然有政府发放的蔬菜“礼包”和市场化的团购,但是因各区镇街道的财力和货源组织能力的差异,只有个别区和街镇组织有序,大多数区和街镇的供应处于比较艰难的境地。2022 年4 月下旬之后,出现很多民间“互助、自救”型的团购,大型国有商业主体也变身为支撑“团长”的“后援团”,供应局面明显改善。但对一些规模比较小的小区、人才公寓和工地,蔬菜供应依旧是很大的问题。并且,对于平常高度依赖传统渠道供应的独居老年群体,其蔬菜供应不方便和得不到有效满足的问题自始至终都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长期以来,上海蔬菜市场供应都以“量足、价稳、品类丰富、安全有保障”著称,得到了政府、媒体和市民的高度认可。然而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上海蔬菜供应出现诸多问题,主要原因如下。
因疫情管控,上海几乎所有的商业渠道都被封闭,尽管生产基地并不缺菜,但由于缺少正常商业主体组织采购,外地蔬菜无法进入上海;此外,经过千辛万苦运到上海的蔬菜,在进入批发市场后,因零售“毛细血管”堵塞不畅,也到不了广大消费者手中。据不完全统计,在2022 年4 月初,上海21 家批发市场几乎被完全关闭,仅剩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和上海市江桥批发市场在营业,但也是严格限制蔬菜种类和人流量,实际进场交易量不到正常交易量的10%;全市800 多家标准化菜场全部关闭,几万家超市、卖场和果蔬生鲜店等下游渠道也都处于封控停业状态;只有有限的生鲜电商在营业,而且也遭遇了大仓染疫封闭和快递员被封控在小区的艰难时刻。“最后一公里”出现严重的梗阻,蔬菜无法到达居民手中。
蔬菜生产流通行业本质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生产流通的各环节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受全市大范围封控影响,本地大量劳动力被封控无法释放,同时外地劳动力也不愿进入上海,无法正常流动补充,导致采收、装卸、运输、加工、挑选整理、配送、快递等各环节都严重缺少人手,短期内用工成本急剧提高。
受疫情管控影响,一方面,上海对物流车辆实行通行证管理制度,没有通行证的车辆不允许上路,同时,为减少人员流动,对通行证的核发和管理比较严格,市内、市外车辆通行证核发数量总体比较少;另一方面,不少蔬菜产地对高速公路的匝道进行了封闭,禁止车辆下高速,或对从上海回去的驾驶员进行严格的14 天隔离管控,很多外地车辆不敢来上海。运输干线被阻断,外地司机进出上海处于“两难”境地。双重因素影响下,导致“一车难求”,运费涨至正常状态下的8~10 倍。这对蔬菜高度依赖外部供应的上海而言是非常致命的,一是外地菜和郊区菜进不了城,二是即便艰难运进城的蔬菜也很难到消费者手中。
疫情前期,由于供应链基本停顿,蔬菜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导致上海菜价飞涨。同时,物流和用工成本大幅度提高、流通损耗增加等诸多成本因素叠加,最终也推动蔬菜价格大幅上涨。甚至一段时间内,蔬菜零售价达到20 元·kg-1以上。
上海的防疫政策要求疫情期间进入商业场所需要持48 小时核酸阴性证明,外地司乘人员也需要凭48 小时核酸检查阴性报告才能进入上海,进入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人员则需要持有24 小时核酸阴性报告。对于物流司机而言,出发地核酸采样后一般几个小时出检测结果,而长途干线运输正常需要十几甚至二十多个小时路程,疫情期间因各地车辆需经通行检查,高速通行速度缓慢甚至拥堵,在途运输时间大幅度拉长,很多司机的核酸结果还没到上海就已经过了时效。同时,高速途中缺少核酸检测服务,到上海后因核酸检测能力跟不上,检测结果出来很慢,有时超过24 小时还出不了检测报告。核酸检测的时效严重影响了蔬菜运输速度和通行效率。
2022 年3 月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上海政府有关部门对封控的时间预计不足,在蔬菜供应组织等民生保障上明显准备不充分,缺少整体性、系统性的安排,导致部分区镇街道居民蔬菜供应非常艰难。甚至在封控期间,防疫政策与蔬菜供应等民生保障政策方面产生严重冲突:政府层面防疫的主要责任在区镇,城市供应保障的责任在市商务委等市级政府部门,导致防疫要求层层加码,蔬菜供应等民生保障政策无法落地。
在2022 年3 月开始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上海蔬菜供应问题虽然在政府、大型国有商业企业和民间互助自救型社区“团长”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有效解决,上海最终也取得了“大上海保卫战”的全面胜利,但是疫情中上海蔬菜市场供应问题仍引发了很多思考,对未来建设“韧性城市”和其他城市应对类似危机提出以下建议。
“民以食为天”,长期以来,虽然“菜篮子”工程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从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上海蔬菜市场供应来看,“菜篮子”保障仍然具有明显的脆弱性,经不起严峻的考验和冲击。一些地方因为长期稳定的发展环境和大市场大流通的支撑,蔬菜等“菜篮子”产品“量足价稳”,实质上对“菜篮子”工程的重要性认识有所淡漠,部分地方对农产品批发市场有“邻避化”“污名化”的倾向。新冠肺炎疫情后一些地方政府甚至想千方百计关停农产品批发和零售市场。这些倾向和苗头无疑会对“菜篮子”工程建设和城市蔬菜供应保障造成很大的危害。各级政府要切实从“执政为民”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菜篮子”工程建设和城市蔬菜供应保障工作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切实落实好“菜篮子”市、县(市、区)长负责制,把民生保障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真正放在心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去40 年,我国一直处于和平与稳定的发展环境中,城市蔬菜供应平稳有序,尤其是短缺问题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如今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识形态对抗加剧,大国竞争日趋激烈,局部战争不断,贸易战无处不在,世界各国画风向右转,全球经济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严重,中国经济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在这种大背景下,尤其是上海这次疫情中所暴露出来的城市蔬菜供应和民生短板问题,都提醒我们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提升危机保障和应对能力,确保在重大突发事件、自然灾害、流行疫情乃至战争等极端情况下城市有韧性,民生有保障:一是要从城市总体和全局的角度出发,系统规划建设和完善蔬菜供应保障流通体系;二是要强化国资在基本民生领域的布局,确保关键时候“控得住,叫得应”;三是要培育核心企业,确保非常时期能够“供得上,供得稳”。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和疫情防控实质上就是一场“战争”。2022 年3 月上海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也被称为“大上海保卫战”。既然当作“打仗”一样来应对疫情,在采取封城、封区等重大决策时,应充分评估“菜篮子”“米袋子”等重要民生保障产品的底线供应能力和居民的可承受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妥善地做出规划和安排,尤其需要对“菜篮子”中的蔬菜生鲜类不耐贮产品进行周密部署。在现有蔬菜流通体系下,对做出关闭农产品批发市场等重大防疫决定时更要慎之又慎,要切实防止还未“打仗”就自断粮草,导致自乱阵脚的情况发生。
现代社会运行和管理的最大成本是达成共识的成本。统一思想始终是关键,没有统一的思想和目标就不会有统一的行动和步调,更不会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合力。对于上海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暴露出来的物资保障部门与防疫部门、条线与区块之间“一个踩油门,一个踩刹车”的不协调问题,确实要引起高度警觉。这类问题不仅上海存在,在2022 年全国的防疫保供中都或多或少存在。所以在“韧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对“菜篮子”供应体系建设上要重点强化“条线联动、条块协同”的要求,努力减少“位置决定想法”的现象发生,防止不同政策之间相互掣肘,切实在“菜篮子”工程市长负责制的统一目标和要求下,努力提升蔬菜等产品的供应保障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蔬菜流通领域进行市场化改革已有几十年,市场机制在蔬菜流通和城市供应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未来的城市蔬菜供应保障要退回计划供应,既不现实也不可能,还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切实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即便是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需要加大行政干预力度,也需要紧紧依靠市场主体的供应组织能力,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防止“政府与市场双向失灵”的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