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美到字里行间去

2023-02-28 07:41吴培光
读写月报(初中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字里行间邓稼先句号

吴培光

写作文,是要写到字里行间去的。在写作前去发掘美的人、事、景、物,然后运用恰当独特的遣词造句方法,让你的作文在字里行间蕴含着美、流淌出情感。

作文的语言,同学们几乎每天都在积累、使用,写出特色、清新脱俗、一语中的,这才是努力的方向。先看下面这个片段:

可现在,吓得我提心吊胆,小心脏“怦怦”直跳,好不容易蹦蹦跳跳地回到了心窝,我深呼吸了好久,才恢复平静。

作者说“(小心脏)好不容易蹦蹦跳跳地回到了心窝”,这一独特的语句表达让人眼前一亮。所以说,语言表达需要注入新鲜的力量,体现自己的个性和素养,使作文焕发光彩。

怎样让自己的作文美到字里行间去呢?

一、先说“字里”。就是词语运用要准确独特,在写作时用心锤炼,用最恰当的词语去表达。要尽可能地选用那些恰当精妙、新鲜传神、具有形象性、极具表现力的词语,使所描述的对象给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如感其情的感觉,以增强感染力;把所阐发的事理表达得清楚明白、深刻透彻,以增强说服力。选用动词,追求动态美;选用形容词,追求画面美;选用叠音词,追求声韵美;选用色彩词,追求色彩美……

作家张佐香的散文《稻子》一文有这样一个片段:

季节一抬脚,踏实地迈进初夏的门槛,田埂上站满了插秧的人们,男女老少挽起裤腿捋起衣袖。天空跌进了水田里,打湿了几朵淘气的白云。父亲挑着宝塔似的秧把走到田边,弓腰放下扁担,用衣袖抹了抹额头上的汗滴,提起秧把,在空中画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秧把们“啪啪”地站到了水田里。母亲顺手抓起秧把,把腰上的稻草扎儿拆开,一分为二,左手握住半把秧苗,然后用拇指、食指、中指敏捷地捻动,秧苗儿就一株株地分开,右手快速地夹住,再往水田里插去。母亲的左右手配合得极为默契,她插秧时手指撩起的水花从不间断。在母亲移动过的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竖了起来,整齐匀称,像一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一位高明的织工,织着绿锦。母亲用她的血汗染绿白晃晃的水田。

这个片段中的动词运用十分精彩,生动传神,很值得借鉴。比如写母亲插秧的动作“拆”“握”“捻”“夹”“插”等等,表现了母亲动作娴熟,插秧麻利,织出了一块块“绿锦”。

请看学生佳作《转身回望爱》片段:

时钟自顾自地、滴答滴答地走着,轻微的脚步声打破了这最后的沉寂。我无须抬头,便知道是您来了。您与往常一样,先轻声慢步地绕着课桌之间的过道走了一遍,看看每个同学都在低头写些什么,然后站在陪伴了我们三年的讲台上,说:“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

“轻微”和“轻声慢步”,既写出了教室的安静,也形象地刻画出了老师不忍打扰“我们”的情状。

学生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中的一段话:

“清晨的一抹阳光仓促地投向墙壁上鲜红的日历——6月13日,而我睁着蒙眬的睡眼往笔袋里塞着考试用具。心脏好像卡在嗓子眼里。窗外焦躁的蝉鸣声和着杂乱的心跳声,成为了这幅‘兵荒马乱之画面的配乐。人生中遇到的第一个关隘,我渴望能够顺利通过。”

作者用丰富形象的词汇将景物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水乳交融在一起,营造了紧张的气氛,是文章夺目的亮点。

除了动词、形容词这些典型的词汇,还有哪些值得学习之处?那就来重温一下经典散文《白杨礼赞》,文中有这样几句话:“那就是白杨树……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这就是白杨树……”特意用了两个指示代词,一个是远指代词“那”,一个是近指代词“这”。从“那”到“这”的转变,是作者观察角度的转变,从在车上远观到近距离仔细看。指示代词的转化,足以看出作者情感的推进历程,白杨已经逐渐深刻地走进作者内心,赞美之情也在不断增强。

你看,两个不起眼的指代词,暗示着作者由远及近的视角,我们仿佛看到了作者坐在行进的车上,目光看向窗外,心情逐渐变得激动。平面、静止的语言,竟让人看到动态的画面、波动的心情。作者把两个“指代词”写得如此明了,这就是把文章写到字里行间去了。

二、再说“行间”。写到字里行间去,还要写好句子,注意前后文语句的紧密联系,充分运用好丰富的修辞手法。要善于根据表达内容的不同需要,自然地、有变化地使用不同的句式,以求文章随物赋形,如行云流水,自由自在、浑然天成。

我们先来欣赏《壶口瀑布》一文中的精彩句子:“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这“丁”字上的一横在哪里?在这里:“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这“丁”字的一竖又在哪里?作者又写了一句:“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至此,我们才明白,原来文章中写到的这个“丁”字,在后文都有所对应。这个片段的语句除了前后紧密联系、结构紧凑,又巧妙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河水奔腾之势比作千军万马,把被石头击起的浪花比作堆堆白雪,赋予黄河之水人格化,说其挤着、撞着,写出了河水汹涌而来的情态,写出了其气势之恢宏。

再来欣赏一下《安塞腰鼓》里精彩的排比句:(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排比中有比喻)(2)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排比中有反复)(3)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排比中有引用)(4)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排比中有对比)

排比句真是太灵动了!可以让词与词去排比,让句与句去排比,让段与段去排比;可以层层递进,可以多角辐射、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可以排比中有比喻,排比中有反复,排比中有对比,排比中有引用。神奇的中文,智慧的组合!好一场精彩的安塞腰鼓啊!好一次深情的语言的创新!

三、最后说符号。作文,要美到字里行间去,不仅包括了“字里”“行间”,还包括“符号”。文章就是由字词、句、符号组成的。经典的作品,符号的运用也是可以经得起推敲的。

比如《邓稼先》一文,最能凸显邓稼先纯正品质的是第五部分“我不能走”后的句号。邓稼先研究的是核武器,其环境有着辐射和放射性污染,有着难以预料的凶险,在那样的紧急关头,人们劝他回去的时候,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这句话是整篇文章中唯一直接引用邓稼先原话的语言描写。我们在朗读这句话的时候通常会读成感叹号“我不能走!”以表现其激动之情,但事实上这句话结尾的标点是句号。生死关头,邓稼先说“我不能走”,这原本是一种壮举,可是作者偏偏用一个句号,体现邓稼先平淡、沉稳的个性背后,是他早已做好了牺牲的准备,面对危险,竟习以为常。杨振宁先生在写作时用的这一个句号,写出了邓稼先的朴素和奉献精神,这个句号的运用着实打动了我。

有同学也许会说,这样写作也太累了。写作应该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应当让其自然而然地发生。这种想法没问题。只是,如果你想写得更加深入,你便不得不培养自己斟酌、分析、运用语言的能力。事实上,语言表达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你坚持观察、阅读、思考,且做好笔记和积累,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名家文章就停下,细细赏玩,有意识地学习模仿。慢慢地,写作能力一定会在不知不觉中增长。当你对语言表达有了一定的敏感度之后,深入写作,便不再觉得艰难。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把生活中的美在自己的字里行间表达出来。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西市实验中學)

猜你喜欢
字里行间邓稼先句号
艰苦奋斗的邓稼先
句号
邓稼先 献身国防 铸就辉煌
句号失踪记
句号
邓稼先 此身许国 再难许卿
“两弹元勋”邓稼先 深藏功与名,汗洒戈壁滩
让句号成为“活结”(三)
字里行间感情怀——方法运用课“凡人情·伟人情”
让“鲜活感”跃然字里行间:浅谈如何写好现场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