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宇豪 马强
“题诗”在南朝萌芽,在唐代得以繁荣发展。到了宋代,苏门四学士继承了这一传统,创作了数量可观的“题诗”。当今学术界缺乏对“题诗”的研究,可以将苏门四学士的“题诗”创作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以更好地开拓这类诗歌的研究。
一、“题诗”的界定及源流
本文主要是研究狭义的“题诗”。下面就对“题诗”的概念、源流进行论述。
(一)“题诗”的界定
“题诗”是指诗人为一事、一物、一景所触动,抒发感受而题写的诗句,多写于墙壁、书画之上。从狭义上看,“题诗”不仅在内容上有所限制,在题目上也要符合以下要求:一是诗题中含有“题”字,且动作发出者为诗人自身;二是内容上集中描写外物来抒发情感,或以外物为切入点进行议论。
(二)“题诗”的源流
“题诗”在南朝萌芽,在唐代繁荣发展,在宋代得以延续。南朝时期的文人创作的“题诗”数量不多,仅鲍令晖创作的《题书后寄行人》与刘令娴创作的《题甘蕉叶示人》符合“题诗”的要求。到了唐代,对“题诗”发展贡献最大的是一大批文学家,他们的“题诗”共有2200多首。其中,白居易创作的“题诗”数量最为可观,有219首。他的“题诗”较生活化,大多浅显易懂,如《题元八溪居》写了友人居处的环境十分优美。
二、苏门四学士“题诗”创作概观
笔者从宏观上对苏门四学士的“题诗”创作进行把握后,将“题诗”的探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数量和地位,创作缘由,题材广泛。
(一)数量和地位
笔者以《全宋诗》和作家作品集为基础,以“题诗”内涵为准则进行统计,得出黄庭坚创作了170首,秦观创作了36首,张耒创作了79首,晁补之创作了34首。通过对照《全宋诗》和作家作品集,笔者发现部分诗歌仍有待考证。第一,作者不确定。例如,《寄题钦之草堂》这首诗,一作黄庭坚诗,一作秦观诗。第二,《全宋诗》和作家作品集收录的诗歌不对等。例如,黄庭坚有《题永首座庵颂》等10首“题诗”,在《山谷诗集注》中有收录,在《全宋诗》中并没有收录。
(二)创作缘由
1.宋代文化背景
宋代诗人的审美情趣在时代环境下有世俗化的转变,反映到文学作品中就产生了“以俗为雅”的风格。宋诗风格发生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范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手段,也使诗歌更加贴近日常生活。
2.个人原因
“题诗”的创作在诗人的个人原因中,可分为仕途生活和私人生活。仕途生活中,最大的因素就是诗人的官职被贬,如黄庭坚创作的《题山谷石牛洞》。私人生活可分为诗人的人际交往和生活情趣两方面,如黄庭坚与友人交往时创作了许多题画诗。秦观的“题诗”较大部分是人际交往和生活情趣的结合。张耒创作的借景抒情类“题诗”,以及晁补之的一些题画诗也能表明其个人的生活情趣。
(三)题材广泛
苏门四学士创作的“题诗”,从内容上可分为六大类:历史人物(或典故)类、人物事件类、书画艺术类、写景抒情类、写物抒情类、议论类。四位诗人的“题诗”创作有不同的侧重点:黄庭坚较侧重书画艺术类、写景抒情类的创作,秦观和张耒较侧重写景抒情类的创作,晁补之较侧重书画艺术類的创作。
三、“自成一家始逼真”—黄庭坚的创作
黄庭坚的诗歌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被称为“黄庭坚体”,这在“题诗”创作中有所体现。下面主要从意象、内容、思想、风格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文人色彩浓厚
文人色彩的浓厚,不仅和意象的自然属性有关,也和现实环境、诗人的人格追求有关。首先,现实环境促使意象和人文联系。黄庭坚处于统治阶级内部党争激烈的时代,现实政治中变法派和保守派的不断竞争使诗人不得不采取隐晦的方式来表达内心诉求。例如,《题竹石牧牛》这首诗是黄庭坚给苏轼、李公麟合作的《竹石牧牛图》所作的题画诗,通过艺术的方式对现实政治进行讽喻。其次,诗人的人格追求赋予了一些意象带有浓厚的文人色彩和文化内蕴。《题也足轩》中,诗人选取了“竹”这一意象,诗人由竹子想到了人格层面,“世人爱处但同流”,而自己的爱好是“道人优昙远山绿”,诗人自身人格的高雅便在对比中凸显了出来,同时“竹”这一意象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蕴。
(二)赏画、论画独到
“黄庭坚是宋代题画诗发展的集大成者,他创作的题画诗数量繁多,且题画画科丰富,其中一部分包含着对绘画艺术创作理论和品评鉴赏的独特审美倾向。”(顾冉冉《黄庭坚题画诗画论观初探》)
第一,诗人通过正面或侧面描写的方式对画家的画技进行赞美。例如,在《次韵子瞻题郭熙画秋山》中,诗人言道:“熙今头白有眼力,尚能弄笔映窗光。”这里通过正面描写表现出了郭熙高超的画技。
第二,诗人注重营造画面感来表现绘画艺术。例如,在《题晁以道雪雁图》中,诗人云:“飞雪洒芦如银箭,前雁惊飞后回眄。”这里描绘了一个白雪皑皑的景色下雪雁飞动的场面,营造出了寒冷肃杀的氛围,但雪雁的灵动又给画面增添了一抹生机。
第三,诗人在品评绘画的时候注重“天机”“奥妙”。这可理解为绘画的传神,或画家本人的技艺高超。例如,在《戏题小雀捕飞虫画扇》中,诗人云:“丹青妙处不可传,轮扁斫轮如此用。”此处用了郢人“斫鼻”的典故,以凸显画中的飞虫轻盈的姿态,非常传神。
(三)生新瘦硬的艺术风格
黄庭坚的诗歌具有生新瘦硬的特点,如其“题诗”讲究炼字,尤其是在形容词和动词的选用上,极具特色。例如,在《同元明过洪福寺戏题》中,诗人由所见之景联系到了政治生活,发出了感慨:“春残已是风和雨,更著游人撼落花。”“残”字和“撼”字,写出了诗人内心对当今政局的忧虑,同时也侧面写出政治环境的不安定。
四、“忽似春风开百花”—秦、张、晁的创作
三位诗人的创作各有特色:秦观刚柔相济,细腻的笔调中含有广阔的视角;张耒平易自然,语言没有雕饰,具有生活化的特征;晁补之擅长绘画,其题画诗的创作体现了“诗画融合”的美感。总体上来说,三人的创作都显示出了淡雅清新的特征。
(一)秦观—刚柔相济
秦观创作了36首“题诗”,主要是写景抒情类,且作诗细腻。例如,在《春日偶题呈上尚书丈丈》中,诗人写道:“三年京国鬓如丝,又见新花发故枝。”“鬓如丝”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居住时间的长久,“新花”和“故枝”则形成对比,写出了自己这些年穷困潦倒时内心的愁苦。秦观的“题诗”也具有视野广阔的一面,体现出刚柔相济的特点。例如,在《广陵五题·次韵子由题平山堂》结尾,诗人写道:“须作淮东第一观。”诗人对平山堂发出高度的赞美,认为此处是登高望远的好去处,以高昂的气势收尾。
(二)张耒—平易自然
张耒创作了79首“题诗”,其明显的特征是平易自然。诗人善于运用普通的意象来谋篇布局,同时抒发情感,平淡但不失意蕴。例如,在《题吴熙老风云图》这首题画诗中,诗人在诗歌结尾处发出了人生感慨:“我生飘蓬惯羁旅,顾尔艰难逢亦屡。衲被蒙头不下堂,且与身谋安稳处。”诗人对意象的安排恰到好处,将静态的景物和人物转化为动态的事件,并联系了自己的人生际遇,贴近自然且感情真挚。张耒的“题诗”写景抒情类居多。诗人通常触景生情,直接在诗歌中表达情感。例如,在《题洪泽亭》中,诗人将景物和人生联系了起来,写道:“人似垂杨随日老,事如流水几时休”,比喻得当,平淡之中充满了对时光易逝和人生无常的无限感慨。
(三)晁补之—诗画融合
晁补之作为诗人,在绘画上颇有造诣,其34首“题诗”中有19首题画诗。笔者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对创作主体的要求,二是对画面内容的描写。
首先,对创作主体的要求,即如何建构诗画之间的桥梁。诗人在《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二首》其一中写道:“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诗歌能写出‘画中态,只是诗画两种艺术媒体语言的互相转换,而传‘画外意,则是以诗的语言对绘画语言局限的突破。”(王卫波《晁补之题画诗中的画论观初探》)这反映出其画论主张:诗画互相依存,互相补充;诗画融合是对绘画中“形神兼备”的表现。
其次,对画面内容的描写,主要是构建画面感,以营造氛围。例如,在《题惠崇画四首》中,诗人通过对青林、柳树、鸭、雀等事物的描写,使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可观可感。
五、苏门四学士“题诗”创作共性
苏门四学士的“题诗”,有两类诗歌值得关注,一类是题画诗,另一类是题景诗。
(一)题画诗的创作—重韵尚意
题画诗最基本的特点是构建画面。同时,诗人们还通过审美感受的抒发、借题立意的表达、运用动词进行细节描写等方法使得题画诗达到“重韵尚意”的结果。
第一,立足审美感受。黄庭坚善于从自身审美感受出发,传达绘画最基本的神韵。例如,“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黄庭坚误以为身在画中,以此来表现惠崇之画的生动传神。
第二,借题发挥以立“意”。黄庭坚的题画诗,不单单是描写绘画,更注重传达内心的情感。例如,在《题李亮功戴嵩牛图》一诗中,黄庭坚借题发挥,以瘦牛“平生千顷荒”的辛劳来凸显自身被贬宜州时的身心俱疲,表达了自己想要退出政局的愿望。
第三,细节描写,动词传“韵”。例如,晁补之《题四弟以道横轴画》中的“担获暮来归,儿迎妇窥篱”两句恰到好处地使用了“迎”字和“窥”字两个动词,把握了人物的心理,写出了孩童的活泼、灵气,也写出了妇女的矜持、约束。
(二)题景诗的创作—绘画感
写景抒情類的“题诗”,可称之为“题景诗”。题景诗在意象的选择、修辞的运用、色彩的运用等方面具有独到之处。
意象的选择和修辞的运用是使题景诗具有绘画感的重要因素。例如,张耒的《题寿阳楼二首》:“渺渺长淮去不休,行人独上寿阳楼。一阕长歌不须唱,山川都是旧时愁。”滚滚不休的“长淮”是画面的主体,眼前的“山川”则是画面的背景,“独上寿阳楼”的“行人”是画面的点睛之笔。
形容词的运用使“题诗”中的意象变得具体可感。例如,张耒在《寓楚题杨补之官舍》中写道:“客路悠悠老岁华。”“悠悠”“老”即诗人对人生无常、仕途坎坷、时光易逝的感慨。在这样的心境下,诗人走出房门,“自来堂下采黄花”,用外物来表现内心的忧郁。
六、苏门四学士“题诗”的意义与影响
从时代环境看,内忧外患的政治背景给宋代文学增添了一股更趋平和的理性。宋代文人在抱有政治理想、社会责任的同时,并不排斥完善自我人格修养。他们会在外在事物的众多条件中寻找较美好的方面进行情感的抒发。这就是“以俗为雅”,即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更关注精神层面的丰盈。
(一)“题诗”的意义
苏门四学士的“题诗”是宋代社会的产物。它既是对外在事物的描摹,又是对内心精神世界的阐发,又或是对政治时局的隐晦理解。除了文学层面上的价值,苏门四学士的“题诗”还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反映人生际遇,二是反映社会风貌。首先,“题诗”可以反映诗人的人生际遇。它除了反映诗人在官场的得失之外,还可以表现诗人的品行,将道德修养和外物的特质联系起来。例如,黄庭坚《次韵子瞻题无咎所得与可竹二首粥字韵戏嘲无咎人字韵咏竹》中的第二首,虽然是咏竹,却是在写人,以竹子的高风亮节来比喻文人。其次,“题诗”可以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题诗”的产生离不开社会环境。苏门四学士的“题诗”中出现了众多和佛家相关的题材,这和宋代三教合一,以及禅宗的发展不无关系。同时,题画诗的大量产生,也能反映出宋代绘画艺术的高度发展。
(二)“题诗”的影响
从宏观的角度看,苏门四学士的“题诗”具有生活化的特征,对后世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微观的角度看,苏门四学士中以黄庭坚、秦观的作品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较大。黄庭坚的“题诗”在题材上多写生活中的事物,在风格上章法有度、严谨有理,这是其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黄庭坚的“题诗”能反映其论诗主张,在许多层面上促进了“江西诗派”的形成,丰富了“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秦观虽以词见长,但其“题诗”同晁补之、张耒的“题诗”一样,具有清新的特点,又不失理性与平和。
总而言之,苏门四学士的“题诗”反映了宋诗的一大特征,即诗人关注外物的同时也注重内心的深思,理性思考的同时又有感性抒发。因此,苏门四学士的“题诗”在精神价值层面上具有非凡意义。此外,在历史层面上,“题诗”可以反映诗人的人生际遇、宋代的社会风貌等内容,但这一方面的内涵仍有待深入挖掘。
本文系湖州学院2023年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苏门四学士‘题诗研究”(项目编号:2023CXCY3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