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培华
最近,有些特殊的事情让我没顾得上提笔码文,至于写点儿什么更无从谈起了。前几日整理手机“记事本”,发现了先前的“草稿纸”,上面记录了一些文字。看了一下,不忍舍弃,遂草就成文。不是掩盖近期未写作的懒惰,只是觉得还有点儿意义,又适逢教师节,谓之“师生情思感言”。
我在利津县北岭公社薄庄中学读初中四级和五级用了三年半的时间。初四级在校时间为1970年底至1972年底,考高中因推荐受阻而未遂愿,复读进初五级。初五级因国家调整学制由冬季延長到夏季毕业,1974年6月我再次初中毕业,自谓“本科初中”。然而,两次初中毕业皆因家世问题,一生无缘高中,学业止步初中。“点背”失学,终生遗憾。如从初四级算起,时间已超过半世纪;如从初五级毕业算起,也已历经了四十七个春秋。
时隔半世纪,为生存、求发展的同学们各自奋力奔波。但是,不乏机会和命运使然,五十多年后,当年同学们的生活境遇有了不同甚至很大的差别。然而,不论世事如何变化,少年时代、同窗之时建立起来的纯真无瑕的友情是不会褪色的,它弥足珍贵、历久弥新。忆昔当年薄庄求学时十三四岁,不想转眼间花甲已逝,古稀将临,真可谓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再想,当年对我们耳提面命的老师,都是才华横溢的教坛精英。老师们那时年富力强,又都居乡教书,教的是乡邻子弟,其责任心是很强的。20世纪70年代,北岭乡考取那么多大中专生,在县域内名声大振,就连惠民地区也为之刮目。“文化乡”再领文化风骚,我们的母校薄庄中学是功不可没的,老师们的心血是灌注其中的。薄庄中学早因教育布局调整虽不复存在了,但它培桃育李、教养才俊的声名长存。当年的老师们大都年老退休,甚至有的早已作古,但他们的高尚情操和厚博才学永远为人所称颂。
人至年长,常常思旧。近年来,初五级在老班长薄官和“秘书长”(因积极主动组织同学聚会而被公推)杨俊玉同学的组织倡导下,时常“借故”团聚,规定AA制,轮流做东。但结账时,无名人士经常支付,令东道主陷入茫然。有时则需要“侦破”,可是“破案”后再还账仍成难题,再后来慢慢也习以为常,无论谁买单,同学情亦然。
同学聚会时,因为一些可以被理解的原因,所以同学们不可能全部到齐,但亦可接触部分久未谋面的同学。每每忆起薄庄中学那段美好时期,大家总想和老师们聚一聚,再一次听听久违的教诲;然均因冗务缠身,有心无行。辛丑夏天,同学聚会,情不自禁谈及此事。班长提议找个适当的机会偿补夙愿。得知我们的老师大部分退休在家乡的学校或在故里颐养晚年,家乡的人民政府和教委给予了他们在精神上和生活上的诸多优待,作为学生的我们十分感激。虽不能面见老师,好在同学一心,一切都有了。待择日一起回乡探望老师,弥补遗憾……
纸短情长,不复赘言。近日,粗凭记忆和知情同学的帮助,整理了一份薄庄中学初中师生名录,俯祈常相忆、常相知也。
最后,值此第三十七个教师节之际,谨借此文,祝所有老师精神愉快、健康长寿;祝同学们家庭美满、事事顺安;祝家乡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永远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