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优势、问题及对策

2023-02-28 14:33冯燕芳姜薇薇
许昌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冯燕芳, 姜薇薇

(河北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16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重要部分,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过程本身是一个理论传播过程,因此,要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不仅需要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知识,还需要不断革新传播方式。新媒体是运用互联网、软件技术、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最新传播媒介,如门户网站、客户端、搜索引擎、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的出现推动了信息传播形态的转变。借助新媒体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进程的新形式。本文致力于解决以下问题:借助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有何优势?会带来什么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一、借助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优势

借助新媒体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能拓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渠道,满足人们多样化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需求,还能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传播形式,以视频、漫画等方式实现理论学习与传播艺术的统一。同时,新媒体的交互式传播模式能够实现“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从而扩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范围。

(一)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渠道

与纯粹通过理论教育、出版纸质化大众读物等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相比,通过新媒体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其大众化开辟出一片崭新的天地。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者们结合受众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关注倾向等,利用平台之间的共享机制,将资讯推送、多源搜索、社交媒体传播等传播渠道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深度融合,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渠道更为多样。

近年来,由国内著名高校创办的“人学理论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哲思驿站”“当代马哲”“新大众哲学”“马研会”“反思与奠基”等微信公众号在定期推送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章、筛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的学术活动时常以“重要理论‘轻表达’”的方式,让马克思主义哲学“飞进寻常百姓家”。短视频平台认证账号“资本论”、“复旦哲学”除了制作多期哲学讲解的视频外,还开展了“哲学入门课”“哲学:思想之事”系列讲座等多期直播栏目。《求是》杂志社在账号“三眼井胡同”里创造了马克思动画形象,和年轻人谈择业、理想、节日等等。在线远程教育课堂采用在线学习、在线阅读、在线讨论等教学模式为一切愿意了解马克思、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学习机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账号、在线远程教育课堂的发展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渠道拓宽的典型个例,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进程将越拓越远。

(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形式

新媒体技术以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作为其信息传递的载体,它的普遍应用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利用新媒体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能打破马克思主义哲学往日的“严肃”形象,还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增添新的“生活化”“趣味化”气息,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形式。

近年来,新媒体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的融合已初具雏形。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央视网推出《马克思是对的》五集系列谈话节目,以专家现场讲解、青年师生代表问答相结合的方式,运用新媒体技术在节目中营造出特定的沉浸式场景,将马克思带入人们视野。除此之外,央视网还推出了《寻访马克思》《景仰马克思》《创新——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等专题纪录片。这些节目一经播出就在社会上引发强烈的反响,因此央视网也成为一个主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阵地。再如哔哩哔哩平台上的二次元动漫《领风者》《马克思漫漫说》《马克思说经济危机》;喜马拉雅音频平台上推出的系列音频理论节目《问道马克思——马克思主义通俗化解答》《给90后讲讲马克思》《解锁智慧——轻松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青年们,读马克思吧》《马克思——伟大也要有人懂》;新华网在微信公众号上推出的马克思表情包合集《名言表情包来袭——带你重温经典!》等等。这些实例都是人们利用新媒体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的积极探索,这种以故事思维传递理论内容、以影音形式传播思想内涵的方式,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方式的丰富,同时也不乏启迪教育意义。

(三)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范围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传播权的转移。传统媒体的传播权掌握在专业编辑和记者的手里,是“少数人向所有人传播”;而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权没有了门槛和专业的限制,人人皆可成为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来说,最主要的传播主体是官方媒体。随着新媒体的受众面越来越广泛,很多官方媒体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也开设了多个新媒体平台账号。除此之外,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的一些知名教授,出于知识分享的目的通过喜马拉雅、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或分享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还有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感兴趣的人等其他群体为了引发关注或商业利益,通过新媒体发布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和学习体会。这种传播模式无形中扩大了信息的传播范围,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得以在这种互动模式的影响下拓宽了传播边界。

以国内最具代表性的弹幕视频平台哔哩哔哩为例,在2023年官方公布的最新用户数据中,此平台月均活跃用户近3.24亿人,日均活跃用户近9650万人,单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达94分钟[2]。在该平台中搜索马克思主义哲学,位列榜首的视频合集为《复旦大学哲学课堂:阳明、笛卡尔、坛经、马哲合讲》播放次数已达400万次,弹幕评论高达7.3万条;位于其二的是《对资本家的压迫》《重读资本论》《大问题:剥削就是不正义吗?》等视频。在这些视频中,部分是对课堂的实录,部分则为个人创作,二者的共性在于弹幕区和评论区里有着大量的留言与互动。网友们的这种互动呈现出两重特点:一是侧重于分享自己的知识体会,如“一直读阿尔都塞结构主义这一派,认为‘剥削’属于政治经济范畴,而不属于道德伦理范畴,因此并不能直接下‘剥削是不道德的’这一结论”;二是基于已有评论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换,如,在“同志们,我才开始学,有没有关于马克思基础一点的书推荐?”评论下,有人回复道:“《大众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础》,记得买旧版。”这种夹杂着知识分享的弹幕评论,是各色新媒体平台中万千条留言评论的缩影。除评论外,用户的转发、@功能等互动行为也于无形中有助于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他人共享。新媒体平台庞大的受众基数实现了传统媒体所不能达到的传播效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范围实现了由点到线、以线结网的网状式扩展。

二、新媒体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事业迎来了新的契机。更多的人可以通过图文类平台、视频类平台、音频类平台等新媒体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交流学习心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再局限于理论范畴,其传播方式也以一种更为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人们的现实生活。新媒体传播既存在优势,也存在一些弊端,后者会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如数据算法圈层化、理论形式断裂化、信息内容虚假化等。

(一)数据算法圈层化背离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初衷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初衷是拓宽其理论传播范围,让更多的人民群众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武装自己的头脑。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呈现出被数据算法束缚的倾向。数据算法通过分析大数据中记载的用户行为信息,根据用户的喜好与需求,为用户进行精准化推送。这种推送机制使得用户不自觉地被归类进某些标签的圈层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大众化传播中也难免陷入圈层化之中。

例如,青年亚文化是在主流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一种以青年群体的文化实践为主要内容的特有的文化现象,如电竞文化、饭圈文化、嘻哈文化等。处于这些文化形态中的青年群体往往长期沉浸于同质信息中,使用仅限于内部成员所能理解的网络口语或符号进行文化表达。新媒体平台个性化定制的背后潜藏的是选择控制和文化分层固化的风险。人们在海量信息面前往往将自己定位为信息选择的主体,却又在无形中将自己思想和行为的数据交给了算法。处于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青年群体很容易在算法的影响下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类主流话语体系排除在外。如何充分借助新媒体技术的优势,破除新媒体技术所造成的传播障碍,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亟待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理论形式断裂化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

为了能够更好地与时代相结合,更快地引发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兴趣,在向人们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传播者们往往会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内容解释得通俗易懂,更具生活气息。列宁在领导十月革命时曾提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3]46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所倡导的“通俗化、简明化”正逐渐衍生出“理论与现实断裂化”问题。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传播者,这种“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模式很难保证每一个人传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本真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官方媒体以及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者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是科学的。但部分传播者出于商业目的、应试目的或其他目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其科学性和严谨性很难得到保证,并且很容易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的断裂。

第一,借助新媒体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教条化、应试化传播。当我们打开抖音、哔哩哔哩等平台检索马克思主义哲学时就会发现,平台大多数的作品都以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为主,将标题命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带背”“学习必看!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笔记+知识点”“15分钟带你把握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等等。这些自媒体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并非只有应试者能看到,而是一切运用新媒体平台进行相关检索的人都可以看到。这种大众化传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很容易让人认为这就是本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很容易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条化,导致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误解,不能让人们真正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魅力、现实感、时代性和科学性。

第二,过度创新传播形式,忽视理论的严谨性。为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大众化,除了官方媒体不断发力之外,一些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感兴趣的学习者也“绞尽脑计”“频出奇招”,力图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传播形式。然而一旦将创新形式作为主要目的,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内容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就很容易被忽视。比如,有创作者将《甄嬛传》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在一起,制作短视频“如何用马克思主义打开《甄嬛传》”、“用《甄嬛传》打开唯物辩证法”等等。这种视频形式乍看之下新颖有趣,吸引眼球,但细看之后就会发现,创作者生搬硬套,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电视剧内容强行结合。这样的传播形式看似在创新,看似轻松开心,但过于注重形式,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内容被娱乐肢解和歪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目的和初心背道而驰。

(三)信息虚假化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丧失

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传播者和受众的身份界限,每一个互联网用户都可以检索、发布、评论、回复各种信息,兼具传播者和受众的双重身份。这种群众参与、低门槛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得大量真实信息和虚假信息在网络社会里交织存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媒体平台会出现一些或由于人们认识粗浅、或有人故意为之而产生的虚假信息。

2019年末,一场疫情强行闯入了人们的生活,在全国人民努力与其抗争的时候,一张带有马克思头像的图片在网络上广泛流传。图片的文字内容为:“当人类世界出现瘟疫大流行的时候,资本就会暴露出种种弊端,从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趋势来看,瘟疫也是资本主义的丧钟。”图片的底部不仅标注出这是马克思在1876年提出的,还准确注明其来源是“《马克思全集》第三卷第232页”。这段文字在当时引起了网友们的大量转发和评论,但不久之后就被马克思主义学者发现了问题:世界上并不存在以“马克思”单独为名的“全集”著作。同时,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专家聂锦芳教授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进行重新检索后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确在其著作中多次使用过“瘟疫”“丧钟”两个词来批判资本主义,其中包含“瘟疫”的有14处,包含“丧钟”的有12处,但从未有“瘟疫也是资本主义的丧钟”这样的原文,也从未将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同瘟疫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当人们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看到各类信息时,缺乏质疑和求证,就予以接纳和认可,此时虚假信息就会在未经筛选的情况下混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进程之中,有损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

三、新媒体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对策

在新形势、新挑战下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一方面要继续借助于新媒体的优势,另一方面要针对新媒体传播中的问题,分析问题,找到合适的对策,解决问题,最终找到适合新媒体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发展路径。

(一)科学优化传播过程,打破“信息茧房”

针对新媒体带来的数据算法圈层化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哈佛大学教授凯斯·桑斯坦(Cass Sunstein,1954—)于2001年提出的“信息茧房”假说来解决。通过对互联网的长期考察,桑斯坦教授发现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算法的推荐程度越高,人们自主选择的信息范围就越狭窄,对社会环境的感知偏向性就越低,越容易陷入思维上的“信息茧房”。相反,如果信息平台设置的算法推荐模式给予用户更多的自主选择权,那么茧房就越不易形成。这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进程中的数据圈层化问题找到了一个突破口。数据算法的本质始终只是一种依赖于计算机而存在的“物”,而计算机的背后却是具有独立思考的人。因而,我们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科学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过程,让现实的人去支配“物”。

第一,打破数据牢笼,整合现有传播媒介。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者应针对各种媒体的特点,综合考虑受众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因素,建设信息公共区间,打破人们在个人信息空间中的封闭状态。尽管当下“个人日报”的模式日渐盛行,但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频道等权威媒体推送的各类信息和知识最具有真实性、权威性和科学性,能够让人们在满足自己信息需求的同时,扩大自身的知识视野。为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者要想打破新媒体技术带来的数据牢笼,就要向权威媒体借力,通过权威媒体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宣传,让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人们日常被算法推送以外的公共区间信息。

第二,不断优化算法,杜绝标签化倾向。算法机制是“信息茧房”效应的助推器,破除“信息茧房”效应也应从算法机制入手,不断优化算法。我们可以通过持续迭代升级算法,提升信息推荐种类,从数据推算的“片面抓取”朝着“全面预测”的方向发展,从关键词标签化用户倾向向全面的数据分析方向发展,实现依据个体兴趣和自我需求的动态信息匹配,以期实现多元化、全面化的信息推送。

(二)把握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重构传播体系

为了避免误入教条化宣传、忽视理论严谨性而过度创新的误区,我们在新媒体背景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必须协调好理论与实践的复杂关系,牢牢把握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的整体性,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体系。

首先,在理论层面上重构传播体系,要将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者不仅要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传授者,还应成为理论的践行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解决时代问题。如《人民日报》在评论某些社会热点问题时,往往在文章中直接引用马克思主义矛盾观分析事件背后的利益冲突群体,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评估事件的未来走向,这让人们在无形中就接受并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将理论嵌入现实,才能真正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传播,才能在人们的心中真正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清晰认知。

其次,在实践层次上重构传播体系,将“形式创新”与“理论严谨”结合起来。这不仅需要我们努力寻找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不同受众需求的结合点与突破口,还需要我们顺应差异化的传播趋势。在新媒体时代,人们用各种创新的传播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始终秉持严谨的态度,既要“讲好知识”,又要“讲好故事”。动漫互动思政课“马克思漫画说”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正是因为它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的前提下,以诙谐有趣的漫画内容吸引观众沉浸在马克思的世界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知识,引导人们爱党爱国。它真正做到了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流行文化与现实密切结合起来,实现了新媒体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多元发展。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真正实现从抽象到具体,从思想到现实。

(三)加强信息监管,打造高素质传播人才

针对新媒体背景下海量信息的冲击导致的哲学失真、科学性降低的现象,我们要重新审视信息传递的每一环节,深入反思碎片化信息获取对哲学大众化产生的方方面面的影响,拨开数字技术下的迷雾,坚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其一,加强网络平台信息监管,为大众化提供外在保障。为了避免信息环境的恶化,必须从新媒体平台着手调整,不断加强信息传播的秩序建设,提高信息产品的产出质量。如推动新媒体平台信息传播方面的立法,完善信息发布真实性的法律法规,发挥法律法规的调节作用,明确在网络环境下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净化网络传播空间;构建专门的信息核实机制,相关负责部门要做好新媒体平台信息筛查“把关人”,对网络媒体的发展进行审核,确保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加大对门户网站、资讯客户端等新媒体传播渠道的研发力度,加强对表述有误、虚假信息等问题反馈机制的整改等。

其二,打造高素质传播人才队伍。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要建立科学完整的知识结构,不仅要精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还应具备新媒体运营、媒体融合等管理技能。因此,必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人才传播队伍进行培训,提升其整体素养。当下,青年群体在新时代逐渐崭露锋芒,专业人才队伍的打造便可以从各大高校中进行选拔,培养一批专业化人才入驻多元新媒体平台,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专栏定期进行宣讲互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系统而全面地传播给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把握真正的、完整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借助于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不仅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渠道,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形式,还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传播范围。然而,在借助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进程中,必须解决数据算法圈层化、理论形式断裂化、信息内容虚假化等问题。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引领下,我们要科学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传播过程,在遵循理论本质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深入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