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传播视角下钧瓷展品的多模态英译比较
——以《中国陶瓷》两个英译版本为例

2023-02-28 14:33:23
许昌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刘 立 胜

(许昌学院 外国语学院, 河南 许昌 461000)

中国陶瓷工艺历史悠久,制作工艺复杂,样式多样,继唐代“南青北白”之后,到宋代达到高峰。钧瓷作为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其造型独特与釉的质地和色泽而闻名中外。明代皇室收藏目录《宣德鼎彝谱》有“内库所藏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之言;清代《饮流斋说瓷》有“吾华制瓷可分三大时期:曰宋,曰明、曰清。宋最有名之窑有五,所谓柴、汝、官、哥、定是也”,更有“钧窑,亦甚可贵”之谓。“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釉具五色,艳丽绝伦”,更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说。但钧瓷的对外宣传力度不够,海外传播途径较为单一,与其在国内享有的地位相比有着较大差距。

人类的交际涉及语言、动作、表情及声音等多种模态符号。不同模态符号以自己的方式直接传达意义,或与其它符号互动生成意义。钧瓷文本的英译应该采取何种多模态翻译策略,才利于译本被海外读者接受?在较有影响的钧瓷英译本中,中外译者在多模态翻译设计方面是否体现出明显的差异?为此,本文将以康蕊君和霍吉淑的译本(以下简称康译本)和邵达译本(以下简称邵译本)为例,比较中外译者在钧瓷英译中多模态策略的运用差异。

一、《中国陶瓷》两个英译版本海外总体影响力比较

《中国陶瓷:玻西瓦尔·大维德爵士收藏集锦》(ChineseCeramics:HighlightsoftheSirPercivalDavidCollection)一书于2009年首次由大英博物馆出版社出版,作者系国际知名学者康蕊君(Regina Krahl)和大英博物馆大维德馆馆长霍吉淑(Jessica Harrison-Hall)。该书一经出版,便引起极大反响,几乎每年都再版,畅销不衰。经笔者统计(2023年6月5日),该书在亚马逊网站所有图书销售排行榜上排第1,015,541位,在陶瓷漆器艺术图书中排第237名,买家评分为4.5,26个读者评论均为正面评价,如读者Randolph认为此“书中插图精美” “选材强调了这一收藏的历史厚度与深度”,并希望将来出版大维德爵士中国陶瓷收藏集锦的完整目录;Sharon认为“书中插图优美,描述的历史知识性强,希望这些插图从不同视角得以呈现,尤其是一些微妙的雕刻图案”。邵达英译的《中国陶瓷》(Chinese Ceramics)于2007年由国内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但该书没有在亚马逊网站销售,国内当当网上也未发现有读者评论;在Worldcat这一世界范围图书馆和其他资料的联合编目库上的数据也为0,与康译本在世界各高校馆藏量146种相比,社会影响力相对薄弱。

康译本在海外的影响力无疑与大英博物馆的影响力、大维德爵士的声誉,以及编译者的多模态翻译策略有关。大英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成立于1753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每年接待游客超过六百万人次,其收藏的世界各地许多文物、珍品,以及很多伟大科学家的手稿等达800多万件,藏品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影响力之大,为世界博物馆之最。2009年,大英博物馆第95号展厅专题展出大维德爵士的中国陶瓷收藏品,总数达1700 余件,时间跨度长达9个世纪,且以宋代到清代的皇家瓷器为主。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精品古陶瓷很多是热爱中国瓷器的大维德爵士捐赠的,现今世界范围内已经公开并得到认可的传世北宋汝窑瓷器有89件,大英博物馆中就有17件,但其中12件为大维德基金会旧藏,主要目的是促进中国艺术与文化的学习和教学。

编译者康蕊君为国际知名学者、“汝窑专家”、大英博物馆亚洲部主任,著有《玫茵堂藏中国陶瓷》《现存传世汝官窑器名录》等著作,系中国陶瓷研究专家。而汉学家霍吉淑则为大英博物馆中国馆馆长、策展人,从事中国历史研究多年,并著有《大英博物馆中国简史》《大英博物馆藏中国明代陶瓷》等著作,而大英博物馆中国简史更是被英国广播公司(BBC)称为“美丽而全面的中国历史导论”。这两位中国艺术史领域的杰出女性对大维德收藏的倾心研究和专业注释,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陶瓷工艺文化。国内译者邵达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美国密西根大学人类学系,曾先后在武汉大学历史系和中国外文局任职, 2007年辞去公职后专事译著。邵并非钧瓷研究专家,他翻译的作品有《中国道教》《中国泥塑》《中国吉祥艺术》《中国当代国画》《“点”读中国》等,涉及多个领域。五洲传播出版社作为一家专业的对外出版传播机构,一直积极对外宣介中国文化,并致力于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但就钧瓷翻译的影响力而言,康译本无疑要优于邵译本。除了这些文本外因素以外,钧瓷译本中的图像、印刷排版,以及翻译过程中的动作、声音和音乐等非语言符号,对于多模态文本意义的生成具有重要作用。以下分析并比较两译本采取的多模态翻译策略。

二、《中国陶瓷》两个译本中语言翻译策略与副文本设计对海外传播的影响比较

作为科技英语翻译,钧瓷英译应该遵循瓷器工艺语言的特点与科技英语的文体风格,力求准确、精炼与专业。同时,钧瓷工艺记录典籍也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翻译时应该遵循典籍英译的特点与方法。这就要求译者既要遵守专业性原则,也要遵守对象性和目的性原则。本部分从多模态视角,对《中国陶瓷》两个译本中语言翻译策略与副文本设计进行比较,解析两个译本海外影响力差距的原因。

(一)钧瓷术语英译的专业化程度比较

译名的专业化需要译者具有浓厚的术语意识,要对钧瓷工艺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以“北宋时期钧窑蓝釉紫斑胆瓶”这一术语的英译为例。

康译文:Bottle with purple-splashed blue glaze

Jun ware 钧窑

Yuxian, Henan province 河南省,禹县

Northern Song dynasty, about AD 1000-1127

Height 29 cm

Northern Song dynasty potters were extremely skilled, as demonstrated by technical difficulties of throwing horizontal clay sections on a wheel and luting these together to create this bottle’s pear-shaped body and tall, slender neck that flares at the mouth. Potters decorated the dry, unfired glaze with copper-rich pigment to create a purple in-glaze splashed effect. Jun wares are not as well finished as Ru or guan wares. In this instance, craftsmen glazed the bottle’s base inside the neck of the bottle, leaving the rest of the inside unglazed. Northern Song tomb murals show bottles of this shape being used to display a single flower stem but they may also have been used for decanting wine. Modern studio potters living almost a thousand years later, such as the British artist Bernard Leach (1887-1979), were inspired by the opalescent Jun stoneware glazes to create their own beautiful versions.

邵译文: Blue glazed porcelain vase decorated with red spots, Junzhou kiln, Kin Dynasty (1115-1234).

康译本在翻译此术语时,从专名、种类、产地、年代及大小等五个层面进行详细介绍,另外还附有该瓷器的详细解说,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北宋时期能工巧匠分段拉坯而后拼接成型制作此梨形瓷瓶的过程,以及含铜的釉料产生自然晕散的紫斑效果,并谈到该瓶可用作陈设花器,也可用作酒器。最后,说明其对现代西方陶瓷制作者的影响,从而最大程度上让读者详细了解了该钧窑蓝釉紫斑胆瓶的工艺制作过程与历史文化渊源。但邵译本中的术语表述错误,把该瓶名称译为Blue glazed porcelain vase decorated with red spots (装饰有红斑的蓝色釉瓷瓶),在色彩及釉变等方面没有准确地译出其特点,也错误地把其归于金代时期,译文不符合瓷器译名的专业性原则。

(二)钧瓷翻译给读者提供的阅读方便度的比较

名贵的钧瓷历来多为皇室贡品,题刻在传世宋钧上的诗词歌赋为钧瓷增色许多,窑变宋钧历来被视为珍宝。作为具有涉及大量历史人物、典故及诗歌的工艺文化典籍,需要译者既要尽量再现源语的文化信息,又要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等问题,在翻译过程中要遵守目的性原则,以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有效交流。下面以北宋钧(汝)窑刻御题诗翻译为例。

原文:均窑都出修内司,至今盘多椀艰致。内府藏盘数近百,椀则晨星见一二。何物不可穷其理,椀大难藏盘小易。于斯亦当知惧哉,愈大愈难守其器。乾隆丙午御题。乾隆丙午。

康译文:Chün wares were all produced at the Hsiu-nei-ssǔ.1

In the Palace alone are stored well-nigh a hundred dishes.

Yet bowls are as rare as stars in the morning.

What is there, forsooth, for which a cause cannot be found?

Large bowls are difficult to preserve, small dishes easy.

In this I find a moral and a warning.

The greater the object, the heavier the task of its care.

Composed by Ch’ien Lung in the cyclical yearpingwu(A.D.1786), and inscribed by Imperial order.

伤口感染的常见现象主要有潮红(充血)、水肿、发热、疼痛(跳痛、压痛)、渗液、青紫、脓肿、裂开、坏死(脂肪液化)。给伤口消毒一般采用的方式有擦、洗、冲(冲洗疗法)、泡(浸浴疗法),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伤口越大、越深、感染越重,需要的消毒方法级别越高。异常伤口愈合主要分为四个时期:感染进展期、坏死稳定期、肉芽生长期、上皮爬行期,最终形成新的屏障。

Two seals:pite, “The Measure of Virtue”, andlangjun, “Clear and Unctuous”.

1.Palace Maintenance Office

以上御题诗为清乾隆皇帝所作,他命人将自己的御笔铭文题刻在碗底,盛赞这件钧窑器皿之精美。乾隆一生创作陶瓷主题诗文共199首,其中钧瓷诗9首。从此诗可看出乾隆对北宋钧(汝)窑碗的喜爱。诗句末署“乾隆丙午御题”,钤“比德”朗润”二印,“乾隆丙午”即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在翻译此诗时,译者采用了文外加注(Hsiu-nei-ssǔ)、增译([old] dishes)、音译+注释(Two seals:pite, “The Measure of Virtue” andlangjun, “Clear and Unctuous”),以及诗歌押韵(/d/ /z/ /η/)等方法,以便在准确传达原文所包含文化内涵的同时,让目的语读者以熟悉的语言与句法结构来领略异域文化特色,获得与源语读者相似的感受。

(三)钧瓷译本副文本设计对读者的吸引力比较

作为译本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副文本是将作者、译者、出版商和读者紧密联系起来的重要纽带。副文本概念由法国叙事学家、文学理论家热奈特首先提出,用来指在正文本和读者之间起着协调作用、并用于展示作品的一切言语和非言语的材料。副文本可细分为内副文本(peritext)和外副文本(epitext)两类。内副文本包括译本的封面、标题、前言、题记/引语、序跋、跋、注释及由作者和出版商为读者提供的关于某个文本的相关信息等。外副文本则是翻译活动参与者的访谈、日记、追述等。因前述已对非言语因素进行了分析,本部分将主要比较两译本的言语副文本要素。

康译本除言语正文本材料及插图外,内容还包括馆长前言、亚洲部主任前言、编译者对大维德爵士中国瓷器收藏的介绍、注释、年代表、瓷器标志介绍及中国人物与术语索引等。馆长麦克格瑞格(Neil MacGregor)指出开设中国瓷器展厅的意义,以及与本书与大英博物馆网站三位一体介绍大维德爵士中国瓷器的作用。博物馆亚洲部主任司美茵(Jan Stuart)介绍了中国精美的瓷器与大维德爵士中国瓷器收藏的历史。编译者的介绍则阐释了大维德爵士瓷器收藏的教育意义,并回顾了中国瓷器制作的历史,显示出其对中国瓷器工艺文化的深入研究与独到见解,对于读者的整体理解起到了导引作用,加上后面的年代表与索引,极大地方便了普通读者对中国瓷器的理解。另外,该书由大英博物馆下属的出版社出版,其主要致力于提示全球共同关注的新发现,并就一些藏品与历史时期提供一些新见解,出版内容涵盖了美术和装饰艺术、历史、考古和世界文化。因该出版社了解国外读者的喜好,熟悉译作的出版与发行渠道,加上其在海外读者中的声誉,作为翻译及海外传播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中介,极大地促进了该译本在海外的广泛传播。

邵译本除了瓷器插图较多外,在言语副文本的设计上较为简单,全书仅有译者前言一则,以两页的篇幅简单介绍了从新石器半坡文化到清代之间中国陶瓷发展的历史,没有涉及中国陶瓷工艺文化与制作的内容。该书前言中有注释13处,加上正文中的17处注释,可以看出该译本针对专业读者,但正如上文所述,这与本书的翻译策略冲突,因译者对中国瓷器术语及文化的翻译过于简单,与康译本在翻译时所遵循的专业性与目的性原则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另外,该书由国内的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与国内许多文学英译一样,其无论在图书版式、开本、编排及装帧方面的目标群体还是国内读者,与钧瓷英译目标对象为国外读者的对象性原则不符,这也是其在海外销售不佳,传播不畅的原因。

三、《中国陶瓷》两个译本中图像设计与翻译策略对海外传播的影响比较

多模态翻译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有些学者蒂特福德(Titford,1982)、马约拉尔(Mayoral,1988)开始关注视听翻译中非语言因素对于译者造成的困难,并从限制性翻译的视角展开研究,但没有把非语言符号视为独立的整体,也未深入分析其它模态符号对于意义建构之重要作用,主要关注的还是语言模态符号。真正意义上的多模态翻译研究源自上世纪90年代,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探讨多模态翻译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进一步彰显了多模态翻译在翻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及地位,使多模态翻译成为一个整体概念和术语,尤其是克雷斯(Kress)与范莱文(van Leeuwen)提出的视觉语法分析框架正在被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多模态话语分析,有力地推动了本领域的发展。

克雷斯(Kress)和范莱文(van Leeuwen)的理论基于韩礼德(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用来分析视觉图像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再现意义(representational meaning)可按图像元素之间是否有由斜线构成的矢量(vector)再分为叙述再现(narrative representation)和概念再现(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叙述再现可进一步优化为动作过程、心理过程和言语过程,概念再现则主要是解读现象,并反映其本质,可分为指代上下级或同级关系的分类过程、整体与局部关系的分析过程和表示参与者及其意义的象征过程三类。图像的互动意义主要依赖于接触、社会距离、态度和情态四种要素,来体现观看者与图像参与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图像构图意义的实现则依赖于信息值、显著性和框架三种资源,它主要用突出某种信息,并依据其在图像中的位置来判断其地位、角色及重要性等。

(一)译本插图的多模态设计对读者吸引力比较

钧瓷展品以吸引游客或买家为目的,所以译本中插图是必不可少的多模态符号元素。康译本《中国陶瓷》共有彩色插图125幅,每个钧瓷展品都至少有一幅精美彩色插图来体现其总体特点,有的则用三幅插图从侧面和上下等不同视角来呈现钧瓷的特点。所有插图均为瓷器实物照片,没有涉及图中的人物眼光与表情交流等,因此可归于图像意义再现过程中的象征过程,即研究的问题是“参与者是什么或意味着什么”。在插图互动意义的态度、社会距离与情态(modality),以及插图构图意义的信息值(information value)、显著性(salience)和取景(framing)方面都体现出设计者让观看者身临其境,亲自体验的意图。下面以康译本封面插图的英译设计为例。

译本封面是一个由文字与图像构成的多模态整体,与正文本的语言与插图等内容共同建构了译本的叙事话语,而钧瓷译本的封面更需呈现多元化特征,以调动读者观看的兴趣。康译本以元代龙泉窑粉青釉执壶作为封面。龙泉青釉瓷美在釉色和造型:其釉色青绿淡雅、釉面光泽柔和;其造型匠心独运,制作精巧,高矮长短比例协调,实现了功能与审美的有机统一。该执壶通体一色,是乳浊且有玉质感的美丽粉青釉色。胎质细密,胎体细薄匀实,盖子上有圆拱形钮,壶体由上而下渐丰且垂腹,一侧置长流,另外一侧置曲柄,器型线条流畅,收放有度,造型优美端庄。

在再现意义方面,编译者利用插图的象征意义来强调其是中国瓷器的代表,因为全世界收藏的该类执壶仅有三把,分别在大英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和浙江丽水处州青瓷博物馆,突显了该译本所收藏的中国瓷器品类之丰、品质之精。在互动意义方面,在插图互动意义的社会距离和态度方面,插图多属于近距离取景,体现出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在态度方面,除了一幅插图为呈现瓷器腹内特点而采取俯视视角外,其余插图设计多为正面直观,以给观看者身临其境的感觉,体现出两者平等的关系。插图的情态则强调了图像世界反映现实的真实度,而实物照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客观还原被展现对象的特征,因此具有高模态,对观看者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在构图意义方面,信息值是通过图像中元素的位置安排来实现的,居左的是已知信息,居右的是新信息。居上者所展示的是理想的或者是概括性的符号,而居下者所体现的是真实的或者具体的符号。通过元素的位置我们可以判断图像中元素的地位、角色和重要性。该插图封面中,译本的名称处于上方位置,执壶处于中心或下方位置且在插图中占比大,因而突显了该执壶的信息值与显著性。而在取景方面,设计者并未用分隔线或实际框架来隔断图像中的元素,意在让读者参与其中,更多地关注插图及译本内容。

相较而言,邵译本也注重运用插图,共有125幅,但插图的选取缺乏精品意识,译者只是从魏晋开始,按照历史顺序对其中的瓷器进行介绍,直到当代的一些瓷器。在设计上,虽然插图在社会距离和态度方面与康译本相同,但有些插图尺寸过小,如封面插图是一幅清代混合釉瓷瓶缩略图和一幅不知名瓷器图片的部分特写,处于插图中心位置的是译本的名称,难以吸引读者,在多模态翻译设计上有一定的不足。

(二)钧瓷展品的多模态符际意义建构效应比较

图像在通过视觉语法建构意义的同时,因为所处地位以及图文间的语义关系不同而形成延伸(relay)、锚定(anchorage)、系泊(moorage)和重述(redundancy)四种不同的互动关系,即当图像与文字的意义相互补充并产生新的意义时,图文构成延伸关系;当文字符号通过解释图像来引导读者对整个文本意义的理解时,图文产生锚定关系;当图像通过解释和定义文字来实现文本意义的准确传达时,图文构成系泊关系;而当图像和文字同时表达相同意义时则产生重述关系。

总体而言,康译本与邵译本中的钧瓷插图皆为瓷器本身的彩色高清晰照片,而非图像参与者的图画,缺少图像参与者的动作、心理及言语等叙述意义再现过程以及与观看者之间因目光交流而进行的互动。因而,插图与语言文本之间为锚定关系,即语言文字的目的是为了解释瓷器图像的特点、产地、历史、制作过程以及文化等,以引导读者来全面理解整个多模态文本。另外,国外网站上有关大维德爵士瓷器收藏介绍及编译者霍吉淑对大英博物馆95号中国瓷器馆的视频介绍也参与到译本多模态符际意义的建构中,可以让读者在欣赏精美的中国瓷器、了解其制作过程与历史的同时,以视频媒介的形式动态地了解中国瓷器的各个细节以及一些鉴赏者和爱好者对中国瓷器的评价,这无疑更加增强了中国瓷器对国外读者的吸引力。但需要指出,译本中没有以超文本或二微码的形式把语言和图像模态链接到视频材料中,在多模态符际翻译的设计方面仍有不足。

结论

研究发现,多模态译本图像设计与翻译策略的运用对于康译本海外影响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译者在钧瓷术语与文化的翻译方面体现出专业性与对象性原则,精心地设计了译本的副文本。康译本作为钧瓷研究文献,全面呈现了钧瓷发展的历史。在多模态设计与翻译方面,康译本充分发挥了插图在再现意义、互动意义与构图意义方面的作用,并使插图与语言文字有机互动,全面再现了钧瓷文本的多模态意义,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积极性。相较而言,邵译本在翻译的专业化与对象性方面不足,译本中也存在一些错误,其副文本设计过于简单,对于不了解中国钧瓷文化的西方读者来说,难以全面再现钧瓷的意义。虽然邵译本也采取了多模态的翻译策略,但其插图的设计方面不符合多模态插图意义呈现原则,也未与语言文字形成有效的互动,更没有同康译本一样辅以视听材料以全面呈现钧瓷文本的语言文化内涵。另外,钧瓷译本在海外的传播也受制于出版社的知名度与译者身份,大英博物馆出版社的影响力无疑会推动译本的海外传播,康译本的译者作为钧瓷研究专家,具有较多的社会资本,其译本的多模态设计与翻译策略都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最大程度地调动了读者的积极性,因此在海外影响、销售量及读者评价方面都优于邵译本。

两个在海外传播效果差异巨大的典型案例为钧瓷文化走进西方世界提供了借鉴与参考。钧瓷文化的海外传播需要进一步创新翻译与传播模式,以多模态的形态全方位地展现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瑰宝的独特魅力,使国外观众比较容易地理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艺术价值,为讲好中国“钧瓷故事”,助力提高钧瓷在海外的普及度和认可度、增加钧瓷国际传播受众、真正提升钧瓷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