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旭鑫
菌草,是由中国科学家培育的、可做栽培食药用菌培养基的草本植物,被稱为“扶贫草”“幸福草”,曾帮助宁夏西海固17500多个农户摆脱贫困。截至目前,菌草技术已传播到100多个国家,在十几个国家建立了菌草技术示范基地。
本文的主人公就是党的二十大代表、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被人们称为“菌草之父”“菌草爷爷”的林占熺(xī)。他带领团队在田间地头从事菌草技术的研究、推广和教学,数十年如一日,将论文写在了祖国的田野大地上!
让我们一起领略科学家中的共产党员风采,学史爱党,知史爱国!
变草为宝 以草扶贫
1943年,林占熺出生于福建龙岩连城县。那时的连城山路远、地贫瘠,看着家人忙碌在田间地头却收获寥寥的林占熺,萌生出了学农的念头。长大后,他考入了福建农学院(现福建农林大学)。
1968年,林占熺从福建农学院毕业,3年后来到福建三明的真菌研究所工作,专门研究食用菌的培育和生产。
上世纪80年代初,林占熺到龙岩长汀县考察时发现,当地为了栽培食用菌,大量砍伐树木作为培养基,原本秀美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山秃了、水浑了,耕地沙化,一片凄凉。
从长汀回来后,林占熺决心专门研究“以草代木”培育食用菌的技术。在此后的3年时间,他自筹资金建立实验室,通过学校借来仪器、设备,终于在1986年,第一朵用芒萁(多年生常绿蕨类植物)培育出的香菇在试验瓶中诞生了。
经过不懈努力,林占熺最终培养出45种菌草植物,能满足55种食用菌的栽培需求,菌草技术终于诞生了!
1997年4月,福建宁夏对口扶贫协作会将菌草技术列为帮扶宁夏的项目,菌草技术从福建走向宁夏。随后,林占熺带着自己的技术团队奔波在大西北。他们不畏严寒风沙,因地制宜地提出“窑洞种菇”等新方法,生产反季节菌菇,大幅提高了扶贫地区农民的收入。
在国内获得良好反响后,1995年,中国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将菌草技术作为援助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培训项目;2017年,菌草技术被列为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重点推荐项目向全球推广。
截至2019年9月,菌草技术外援项目已为107个国家培训学员7951名,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卢旺达、斐济、莱索托、南非、厄立特里亚等13个国家建起了菌草技术培训示范中心和基地。
以草代电 清洁能源
在致力于用菌草技术让农民摆脱贫困的同时,林占熺也不忘通过自己的技术改变生态环境。随着世界能源危机和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提出,林占熺开始将“以草代电”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
林占熺已发现40多种高产优质菌草,其中多种菌草的产量是一般作物的5~10倍,对太阳能的转换率是阔叶树的4~6倍。特别是巨菌草,它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太阳能转换率最高、产量最大的草。把巨菌草粉碎成粉末,然后压缩成小颗粒,用这种小颗粒作为燃料,可以做生物质燃烧,通过锅炉发电;也可以直接用这种小颗粒作为燃料,生炉子取暖、做饭。
以巨菌草等作为生物能源的原料,具有形成时间短、可再生、生长时吸收二氧化碳等特点。菌草技术进入了新能源时代。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福建省人民政府一等功、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最美教师”……这些荣誉是对林占熺潜心研究菌草技术40年的肯定。
2000年7月5日,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出席了省政府举办的、专门为林占熺授奖的颁奖会。他指出,菌草技术的优势在全国相当突出,要继续让它在扶贫致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如今,年近八旬的林占熺仍活跃在田间地头,一方面竭力通过菌草技术促进各地的产业振兴和乡村振兴,切实提高各地的农业产值;另一方面又通过菌草技术来改变当地土壤沙化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困境,身体力行地促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协调统一。
数十年如一日的岁月,正如林占熺自己所说:“我所做的还远远不够,我们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农民饭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