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慧 张 炎 中国海洋大学
就宏观经济看,养老保险金作为一项储备资金,在调节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和货币增长量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带动着社会储蓄,动态调节着国家经济;就社会学角度而言,养老保险关系着民生,关乎着社会安定。高校改革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保证公平与效率,对稳定高校人才队伍,确保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高校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之际也面临着困难与挑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执行效果、教职工的稳定性和高校快速发展的资金运转。
激励是管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从人力资源方面看,激励是指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方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完成组织任务,最终实现 组织战略发展目标。激励可以增加员工的工作热情,激发其对组织的使命感,进而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激励的方式包括增加工资收入、福利保障待遇以及开阔的发展空间等,因此,激励因素能够使员工充分发挥潜能,提升工作效率以及幸福感。
保健激励理论是美国行为科学家赫兹伯格(Frederick Herzberg)首次提出的。他做了一项测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机构人员,把能够直接或间接激励员工积极乐观工作的正面因素归为激励因素,也称为满意因素,即有了它便会得到满意和鼓励;反之,将可能产生员工负面情绪的因素归之为保健因素,也称为不满意因素,即没有它会产生意见和消极行为。保健因素被看作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保健方面的因素可以有效的消除工作中的消极情绪,提升幸福感。反之,如果员工保健因素缺失或得不到保障就会消极怠工,甚至出现过激行动。通过赫兹伯格的测试结果还发现:在严重缺失保健因素时,即便有充足的激励方面因素也会使员工对组织失去信心,考虑其它的环境。
基于上述分析,激励方面主要来自组织内部的工作因素,比如,员工个人成长因素、发展空间以及工作自由度等;保健方面主要来源于工作的外部因素,包括员工的工资及福利、组织管理的政策等,本文涉及的养老保险制度、失业保障制度以及工伤保险等都属于保健因素范畴。高校应积极促进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化发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障平台。
在这个理论中,公平意味着社会财富的合理再分配过程。公平的制度体系可以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保持一种和谐共处的平等社会关系,美国心理 学家亚当斯首先提出公平理论,也有人称之为社会比较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员工对自己所得的薪酬是否感到满足,除了衡量自己所得的绝对量外,更为看重的是自己所得的相对值,会将自己和参照对象的 报酬和贡献的比例进行比较,如果这个相对数合理则觉得公平,否则就会感觉不公平。因此,公平理论认为,员工是否受到激励,不仅仅看得到的数量,更是自己与别 人所得相对值是否公平。
可见,公平是实现效率的前提条件,我们知道养老保险是对每一位公民的基本保障,虽然人们所从事的职业以及个人工作年限不同,但是仍然可以在并轨制改革中实现公平,制定养老保险最为核心的理念和价值标准仍然是公平。
“特质”指一个人在个人能力或人格、性格方面的特征,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价值观和人格等方面的特征,美国教授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提出的特质因素理论也被人们称为人职匹配理论,这个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有的性格模式,每种性格模式都有其相匹配的职业类型,因此,最优的职业选择就是最符合个体性格、能力的岗位。人职匹配选择理 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基于上述特质因素理论的分析,如果某工作特征不能满足个人的某种需求,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就会受到影响和制约,甚至产生离职意向。高校教师除了教书育人还 是社会人,也会将学校教学科研所需要的特质和自身所具备的特质进行权衡,如果绩效考核过程的付出与薪酬不成比或者自己所关注的因素比如科研发展空间等没有得 到很好的匹配,那么就会产生离职意向。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落实,打破了高校和企业之间人员流动的屏障,为全社会的人才流动和高校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 保障。
高校养老保险并轨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平,但与此同时,对高校的一些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如短期内高校的财政负担加重、用人成本提高以及经费支出结构变化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又将成为影响高校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高校收支方面变化进行分析。在目前财政“紧平衡”态势下,高校作为非营利性质的事业单位,面临着财政拨款压缩和自身组织收入下降的双重困境;同时,高校肩负着双一流建设的事业发展目标,有着不减反增的资金需求。因此,在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过程中,其所承担的高比例养老费用,无疑会给高校的事业发展带来一定的资金压力,让原本紧张的高校 财政更为窘迫。这一改革和发展之间的矛盾是高校落实改革政策所面临的重要挑战。
下面我们将基于收支视角对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过程中的相关财务数据进行测算分析,研究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高校带来的影响,进而从多层面提出正确应对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影响因素的管理措施,以在保证改革目标实现的同时,将改革产生的一些矛盾降低到最小。高校养老保险改革之后在不降低待遇情况下,就会形成养老保险费用的隐形负债,这个负债需要通过现行缴纳的养老保险来弥补,通过改革高校需要承担在编职工 20% 的养老保险费用及 8% 的职业年金费用。这一系列费用给高校资金运转带来一定的压力,高校作为非营利性质的事业单位,政府财政拨款有限,使高校在改革过程中面临着重要挑战。
通过下表1,将参保前后高校收支状况进行测算对比。
表1 参保前后高校收支状况测算对比表 (万元)
通过表1的结构分析可以看出,参保后学校实际承担养老保险增加了事业编人员数,我们知道,事业编是高校人员编制的主体力量,因此高校养老保险支出数增加了事业编养老保险金额。高校决策者应关注收支差额,及时筹集资金,弥补收支赤字,实现改革前后的平稳过渡。
通过表2,我们将改革后学校上交社保的费用支出和社保发放的统筹内退休金进行了分析:
表2 参保完成后上交社保与社保发放情况对比 金额:万元
通过对表2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上交社保费用大于社保发放金额,完成参保后,高校上交社保的养老保险大于社保发放的统筹内退休金。
第二,随着高校退休人员增加,方能逐步实现收支平衡,完成参保后,如果在职人数和结构保持不变,随着退休人员总数增加至社保中心发放的退休金与学校上交社保中心的费用支出,方能实现基本平衡。
高校养老保险制度运行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化系统工程,高校要发展必须吸引人才,建立养老保险体系是吸引人才方式之一,高校有其特殊性,教师资格的聘用、认定以 及人员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和承担国家科研任务的双重责任,因此,高校养老保险在制度模式的选择上,必须充分体现我国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体现人文关怀意识,保障高校教师的合法权益,包括在缴费类别、支出监督等体系和资金保值增值方面都要法制化、制度化。
一方面,在保障给付基本养老金的基础上,依据自身财力情况设置职业年金,职业年金享有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另一方面,鼓励教师个人参加养老储蓄或商业保险,逐步形成基本 养老金、职业年金、个人储蓄和商业保险等多个分层的高校教师养老保险体系。
长期以来,高校教师的离退休费用是国家财政拨款,由高校对退休教师进行人事管理,并轨制下的高校退休教师应采取社会化管理方式,人事档案转至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管理,使教师的养老体系融入到全社会养老体系中。
随着社会进入老龄化模式,给付的养老保险金需求不断提高,各级财政拨付的离退休人员的费用开支飞速增长。
1.大力促进高校后勤集团的社会化模式,减轻高校预算支出,促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市场规律运作,组建自主经营、产权明晰的后勤服务实体,实现真正社会化运作,为学校提供有偿服务,减轻学校负担。
2.精简机构,定岗定员,实行财务刚性预算。一方面,做好各院系的人员岗位规划。由于目前机关和直属单位人员规模庞大,所以应进一步精简部门实行定岗定员,严格执行岗位设置的定编定岗方案,合理控制人员增长;另一方面,对于高校的行政部门以及业务辅助部门要严格实行财务刚性预算,提高这些部门管理人员的理财意识,缩减各类宴请活动、控制各类会议规模以及杜绝公款旅游等。
通过研究高校教师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有助于保障已退休教师的养老权益,提高高校教师的工作的积极性,推动我国教育事业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