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菊凤
数学审题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不仅影响着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效,也影响着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审题能力包括审题意识、审题阅读能力、审题技巧等方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以帮助学生在做题时快速确定题目的关键信息,梳理题目的内容,为找到解题思路与方向提供依据。在培养小学生审题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认识到数学基础知识对学生审题能力发展的重要性,要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掌握深入挖掘题目隐藏信息的技巧,并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審题能力的培养方向
(一)数学审题意识
审题意识是学生审题能力发展的基础。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帮助学生养成主动审题的习惯。审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做题前能主动分析题目,找到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判断已知条件,梳理题目信息的内在逻辑,并深入挖掘题目内的深层次信息,找到隐含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分析一道题目,先让学生用几分钟时间看题目,找到题目中存在的信息,再根据找到的信息分析解题思路。教师采用引导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审题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学生的审题意识。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为例,笔者向学生展示了一道应用题“图书馆持证读者中,16岁以下人数占总人数的,60岁以上持证者人数占总人数的,其余年龄段持证者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并对学生提出了要求,即让学生将自己能找到的信息罗列出来。在学生罗列信息后,笔者引导学生解题,并让学生思考“这种方法与直接做题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题。在解题过程中,很多学生发现了先审题再解题的优点,他们认为:“相较于直接做题,先审题可以将有用的信息提取出来,在解题时可以直接利用这些信息,这让我们的思路更加清晰。”由此可见,笔者运用这种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审题意识,帮助学生认识到审题的重要性。
(二)数学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审题并不是单纯读题,而是在阅读题目时深入了解题目的信息,找出题目中的有用信息,并转化为解题依据。在学生读题的过程中,有的题目给出的条件非常明显,学生读一遍就可以找到关键信息与解题条件,只需要运用公式或者运算法则就可以解题。而有的题目对问题的描述较为复杂,这需要学生发挥阅读能力,找到语句中的隐藏信息。可以说,学生审题的过程就是阅读与理解的过程。学生只有真正理解题目,才能找到关键信息,实现有效分析,从而提高自身的审题能力。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用189除以3的商乘20与13的差,结果是多少?”这样一道题目。这一题涉及三位数的除法和乘法、减法的运算法则,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与计算思维。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题目,并向学生提出“这道题是单纯的除法题吗?”“其中还涉及哪些计算呢?”“当这三种不同的运算方法结合在一起时,如何排列它们的运算顺序呢?”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混合计算时的计算顺序、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解题,帮助学生掌握正确解题的方法。由此可见,学生只有真正理解题意,才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解题效率。
(三)数学审题技巧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审题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分析、解读题目信息。
以“一名网络作家在用电脑写作时,一分钟能打118个字,从上午十点过八分到十一点一刻,他能打完两章稿件吗?每章稿件2500字”这一题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以下三个阶段审题,让学生在各阶段运用不同的审题技巧,分析题目信息,解读题意。
第一阶段,认真、仔细阅读题目,采用标记方法将题目中自己认为有用的信息标记、圈画出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标记出“一分钟能打118个字”“每章稿件2500字”等信息。
第二阶段,根据已知条件分析其中的内在关联。若已知条件之间存在直接关联,学生则可以利用这种内在的关联解题。比如,“一分钟能打118个字”与“每章稿件2500字”之间存在关系,学生可以通过计算,得出“打完2500字大约需要21.19分钟”的结论。若已知条件之间缺乏直接联系或存在间接联系,学生就需要其他数量或者关系才能得出所求对象。比如,“一分钟能打118个字”“上午十点过八分到十一点一刻”与“打完两章稿件”之间不存在直接联系,学生就需要分析这三个信息之间的内在关系。
第三阶段,找到隐含条件。在学生发现缺少某个条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次审题,在题目信息中找到隐含条件。比如,题目中只说了“打完两章稿件”,并没有提及稿件的具体字数是5000字,这需要学生自己推理出来。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分别从审题意识、阅读能力与审题技巧着手,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整体审题水平。教师要立足课堂本身,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灵活运用情境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审题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与审题,逐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一)重点讲解基础知识,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
从现阶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情况来看,部分学生之所以存在审题障碍,是因为数学基础知识储备不足、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不透彻。基于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重点讲解基础知识,并围绕基础知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学生只有掌握数学概念、运算法则等基础知识,才能在审题时自然地发现题目的考查方向、解题的核心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出发,让学生结合旧知识发散思维,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另外,教师可以运用联想对比、思维导图等教学辅助方法,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重点讲解基础知识,给予学生更多的引导。考虑到学生并未完全理解“分数”这一概念,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分蛋糕”为案例,加深学生对“分数”这一概念的理解,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拿出蛋糕模型,为学生展示分蛋糕的过程。教师可以将蛋糕分别分成3份、5份、7份、9份、12份,并引导学生思考“每次分蛋糕时,分出来的蛋糕与整个蛋糕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要想班级21名学生都被分到蛋糕,至少需要将蛋糕分为多少份呢?”等问题。通过这样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从“整数的加减法”角度出发,让学生经历3份、5份、7份、9份、12份的分蛋糕过程,引导学生的思维从整数向分数转变,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开拓学生的思维,还能够帮助学生夯实基础,为学生今后审题、分析题目、解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结合情境阅读题目,提高学生的解读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会读题,通过读题了解题目的已知条件与未知信息,从而确定题目的解题方向。为了让学生更主动地读题,教师可以根据题目内容创设相应的阅读情境,让学生积极分析题目,从而更好地理解题意,发展审题能力。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设计数学问题,如“在4×100米接力赛中,四(1)班的成绩是57.28秒。其中第一棒用了14.05秒,第二棒用了14.56秒,第三棒用了14.34秒。你能算出第四棒用了多少秒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寻找解题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读题,先提取题目的基本信息,再将题目中基本信息的关系梳理出来,最后确定自己的解题方向,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审题技巧,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三)挖掘题目的隐藏信息,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教师要根据具体题目,提出具有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关注题目的关键条件,主动发现其中的隐含信息,并借助隐含信息解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题目内不同条件。比如:当题目内同时存在图形信息与数字信息时,教师要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图形与数字之间的关系;当题目中同时存在加减法与乘除法的信息时,教师要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分析题目内乘除法计算部分与加减法计算部分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厘清运算顺序。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解决“小明发现自己家2020年2月的水费是435元,那么,小明家平均每天的水费是多少?”这一题目。接着,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2020年是闰年吗?”“2020年的2月有多少天?”等问题,引导学生解读题目、挖掘题目的深层信息。由此可见,教师采用这种方法,能够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题目的关键条件,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幫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审题技能,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兴丰镇燕湾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