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航
幼儿教育学者虞永平先生认为,游戏化是幼儿课程的基本特征。要想实现课程游戏化,其原点和归宿都是对课程进行完善。在幼儿教育中,课程游戏化的落实不是让幼儿课程被游戏填满,而是要让幼儿课程以“游戏形态”实施。课程游戏化不仅是课程的一种实践样态,更应成为幼儿课程开发、构建与创造的一种理念。课程游戏化,能让幼儿与课程“深度遇见”。
一、课程内容游戏化
要想构建游戏化幼儿课程,首先要设计幼儿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游戏化要求教师用游戏的精神来加工课程、改造课程,让课程更适合、更匹配幼儿的活动。教师要对幼儿课程进行顶层设计,秉持“以幼为本”“以学为先”的原则进行课程开发。
(一)改造已有课程
课程的游戏化加工、改造,彰显着教师的教育智慧,体现着教师对幼儿的伦理关怀。实践证明,对课程进行游戏化加工、改造,能让课程更贴合幼儿的需求,更适宜幼儿的发展。教师可以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出发,开展相应的游戏。如在幼儿的语言类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开展对话游戏、扮演游戏、模仿游戏等。这样,幼儿在学习时会有一种亲近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活动。
(二)开发生活性课程
开发生活性课程,是指教师在日常教育过程中自主研发、设计园本课程。教师必须用“游戏文化”“游戏精神”来武装头脑,形成自觉进行课程游戏化开发的意识。以语言类的园本生活化课程开发为例,笔者基于幼儿的日常活动开发了与口语表达相关的游戏化课程,如“讲故事游戏”“演童话游戏”“说寓言游戏”等。这些游戏化课程的实施方式灵活、内容丰富,不仅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言语思维、催生幼儿的言语想象。
(三)开发专题性课程
专题性课程往往是围绕着一个主题而展开的,主题是专题性课程的“灵魂”。专题性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具有一双“慧眼”,善于捕捉、发现专题,善于应用、实践专题。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开发“阅读类课程”“安全性课程”“节日类课程”。以“节日类”专题课程为例,为了提高课程的趣味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度挖掘节日中的游戏因子,引导幼儿进行实践探究。例如,在元宵节,笔者开发了“做花灯”游戏化课程;在端午节,笔者引导幼儿开展了“包粽子”游戏化课程;在五一劳动节,笔者开发了“包书皮”游戏化课程;在中秋节,笔者开发了“做月饼”游戏化课程;围绕春节,笔者开发了“剪纸”游戏化课程。开发这样的专题性课程,能够丰富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深化幼儿对各种节日的认识。
课程内容游戏化是课程游戏化的基础。没有课程内容的游戏化,课程游戏化的实践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幼儿的学习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游戏化课程改造、开发,真正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启发幼儿的奇思妙想,培育幼儿的游戏精神。
二、课程实践游戏化
为了增强游戏化教学的效果,教师要注重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立足于幼儿的生活实际,寻找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为幼儿提供必要的支持,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在课程实践中,教师要融入游戏文化、游戏精神,让幼儿成为一个主动的游戏者。
(一)在规则中实践课程
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的、自在的精神,也是一种超功利的精神。游戏精神的核心是规则性,游戏的本质是有规则的自由。正如历史学家赫伊津哈所说,游戏创造秩序,游戏就是秩序。为此,在开展游戏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从课程的内在规定——规则出发,引导幼儿实践。例如,笔者所在幼儿园针对大班幼儿所开展的“盲人摸胡子”与“红绿灯”相结合的游戏就设定了规则,即由“盲人”来控制红绿灯的转换。在引导幼儿开展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求蒙着眼睛的幼儿(盲人)去按灯的按钮,而其他人不可以按,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明确的游戏规则是课程游戏化实践的前提条件。有了规则,幼儿的课程实践就具有了一种内在规定的自由性。幼儿课程游戏化的自由,应当是一种有规则的自由,规则与自由的张力是课程游戏化的内在灵魂。
(二)在体验中实践课程
在课程实践中,教师不仅要深化幼儿的认知、启发幼儿的思维,更要丰富幼儿的感受和体验。游戏化课程中的体验应当是自由的、快乐的。教师要注重优化幼儿的体验感,让游戏化课程实践从被动转向主动、从肤浅走向深刻、从单一走向丰富。例如,在“滚铁环”游戏中,笔者设计了“直线滚”“曲线滚”“障碍滚”“平衡车组合滚”等多种游戏开展方式,激发了幼儿的游戏兴趣,丰富了幼儿的实践感受和体验。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提高游戏化课程的挑战性和趣味性,让幼儿从传统的“要我活动”转向“我要活动”。
(三)在创造中实践课程
教师鼓励幼儿自主创造,能够充分彰显游戏精神,使课程游戏化的整个过程作为幼儿成长的“乐园”。在游戏化课程中,教师要引导幼儿进行对话、互动、合作,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以提高幼儿的探究能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城市的一角”游戏中,笔者鼓励幼儿就地取材、变废为宝,让他们打造出不同的城市景观。如有的幼儿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借助轮胎、毛竹、石头、瓦砾、瓦缸等材料,精心加工,搭建了自己的“城市世界”,打造了“微型马路、医院、超市、银行”等。
创造性的课程实践是一种自主的、愉悦的体验,也是一种智慧的实践。在课程实践中,幼儿能够充分与材料、环境互动,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参与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三、课程展示游戏化
展示环节是幼儿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课程实践过程的展示、课程实践结果的展示、课程的反馈和课程的评价等方面。课程展示游戏化要求教師设置展示活动区域,积极投放能表征幼儿课程实践智慧的优秀成果。教师要将课程反馈、课程诊断、课程评价等纳入课程展示环节,不仅要引导幼儿自评,还要引导幼儿互评,并让幼儿的家长参与评价。教师要认识到,对幼儿来说,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评价不是为了证明、甄别、选拔,而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抽签式展示
传统的展示方式往往是“整体性展示”或“轮流展示”,这些常态化展示方式由于形式固化,容易让幼儿丧失参与兴趣。教师可以采用抽签的方式,让每一名幼儿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这样随机的方式可以使得幼儿在课程实践中积极准备、积极应对。例如,在以“莲藕”为中心的专题性课程中,笔者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让被抽到的小组成员展示自己的课程实践成果,他们相继展示了“莲藕造型”泥塑、“莲藕变变变”拓印画、“莲藕菜”制作等。
抽签式展示让幼儿的课程实践变得更有挑战性,在展示的过程中,莲藕的食用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生活价值等得到了充分的发掘与彰显,而没有参与展示的幼儿则与笔者一起对展示成果进行评价。实践证明,抽签式的课程实践成果展示为幼儿的课程评价赋予了游戏精神,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
(二)互动式展示
互动式展示是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对话展示、交往展示。互动式展示能解决课程实践过程和效果不平衡的问题。在互动式展示过程中,幼儿可以取长补短、修正认知误区。在互动式展示中,教师要鼓励幼儿积极质疑(当其他幼儿的课程实践存在漏洞、错误时)、辩论(当其他幼儿的课程实践模糊时)、补充(当其他幼儿的课程实践不全面时)等。通过互动展示,幼儿的课程实践能更加丰富、完善。例如,在“玩转丝巾”游戏化课程中,笔者发现,幼儿采用了丰富多样的展示方式,他们互相提出意见,在互动中启发了彼此的思路。如有的幼儿“秀一秀”,用丝巾装饰各种物件,使书包、文具盒、笔套等焕然一新;有的幼儿“玩一玩”,将丝巾做成各种花的造型;有的幼儿“变一变”,将丝巾做成了各种小动物,包括丝巾米老鼠、丝巾小鸟等;有的幼儿“挥一挥”,让丝巾成为舞蹈的重要道具;有的幼儿“画一画”,画出了丝巾飞舞时的飘逸状态;等等。在互动式展示中,游戏化精神得到充分展现。
(三)重点展示
重点展示是指基于幼儿的视角,展示课程实践的重难点。教师可以让每一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展示,还可以进行小组之间的“PK”,让其中的一名幼儿作为“擂主”,其他的幼儿发起挑战。例如,在“镜子”游戏化课程中,笔者先引导幼儿展示一些较为简单的课程实践方式,如“用镜子照房间”“用放大镜观察小物件”等;接着,让幼儿展示一些稍复杂的实践内容,如“观察哈哈镜中的影像变化”“制作水滴放大镜”等;最后,笔者引导幼儿尝试稍复杂的课程实践展示,如“凸透镜取火”“凹面镜烧水”“三棱镜与彩虹”“凸透镜墙面成像”等。通过这样的课程展示,笔者带领幼儿由浅入深地了解了相关知识。
在引导幼儿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营造一种“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氛围,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在课程实践中敢于展示、善于展示、乐于展示,让幼儿的课程展示成为幼儿学习品质的感性显现。
结语
课程游戏化不是让幼儿的课程完全变成游戏,而是要将游戏精神融入课程构建、实践和评价过程,这需要教师的谋划、引领和支持。教师要追随幼儿的生命成长,摆脱功利思维的局限,促進教学内容与游戏的高度融合,达到幼儿教育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教学形式与游戏精神的融合。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永兴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