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承弘扬朱子文化中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23-02-27 22:08文,马
武夷学院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朱子中华价值观

陈 文,马 瑞

(1.福建省社科研究基地 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福建 武夷山 354300;2.武夷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宝贵结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21 世纪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丰厚独特的软实力和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遵循中华民族发展史规律,新时代大学生研习、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提升道德素质,增长本领才干,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内在需要。朱子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德育理念,对当前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传统文化资源和经验借鉴。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和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抛弃其文化传统而重新开始。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需要

价值观是社会成员对社会的认知和信仰,不同的价值观将产生不同的思想和行为,而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核心价值观是特定时代里国家、社会及个人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取向,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和建设的重点,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最深层次的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它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价值取向,对社会意识和社会思潮具有强大的引领和整合作用,对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价值。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的价值目标,“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的价值取向,“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的价值准则”,这三个倡导凝聚了全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广泛地吸取了现代文明核心内容,又继承和创新了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传统,对中国重建价值和走向现代文明秩序发挥着重大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中指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它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需要。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唯物史观认为,价值观根植于特定时期社会物质生活和文化传统,受社会主体自身的影响。各国的核心价值观植根于各自民族人民生活的传统文化中。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道德价值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有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和基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辩证统一、双向生成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 字,微言大义,无不渗透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的吸收和运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秉持仁、义、礼、智、信,推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真善美的价值导向。一脉相承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文明传承中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及相关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提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传统文化中“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周易·乾·象薛》)的奋斗精神,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国家富强和文明;“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民本思想,承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国家民主;“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的传统思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国家和谐的思想渊源;“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中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的传统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社会自由和平等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社会公正和法治则承袭了传统文化中 “允执厥中”(《尚书·大禹谟》)、“治国无其法则乱”(《慎子·逸文》)的传统追求;而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公民爱国和敬业源于“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左传·昭公四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正始》)的传统观念;孔孟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的传统道德观淬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公民诚信和友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这些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共同创造和形成的,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古圣先贤思想、仁人志士夙愿和革命先烈理想的具体体现,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块肥沃的土壤,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焕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生机和活力。

(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归依,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因此,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应坚持古为今用,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推陈出新的原则,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随着社会变迁和历史发展,今日中国的客观实际相比于昨日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传统文化与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等多个方面都存在着需要协调适应的地方。对待传统文化必然需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挖掘其活着的思想资源。传承中华文化,既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应该以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二、朱子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时代价值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朱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继承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价值。

朱子文化,即是以朱子学为核心的前近代中国文化,亦可称为“正学”。它统治了南宋以后元明清在内近800 年的中国,是这一时期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的集中体现,并且影响到整个东亚世界,形成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文化传统。朱子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朱子学就是朱子的学说,广义的朱子学包括朱子及其后学的学说。朱子总结了以往理学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起庞大的理学体系,理学思想是朱子文化的内核。朱子,即朱熹(1130-1200),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儒学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13世纪之后的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代表。朱熹博览群书,融会诸家,体察社情民意,著述讲学,建立了完整的理学体系,被称为孔孟以来儒学的集大成者”,使新儒学得到了最大范围的传播,极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钱穆指出: “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瞻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可与伦比。”[2]朱熹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哲学、政治、经济、伦理、教育、科举、文学、史学、宗教、科学技术、文献学、文字学等各个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陈来先生评价“他在古代文化的整理上的贡献,继往开来”“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哪一个其他哲学家能在研究著述的广泛性上望其项背,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贡献是十分巨大的”[3],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元以后官方意识形态,并成为朝鲜和日本江户时期的官学,是中华文明、东亚文化圈的主要思想形态。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朱子思想业已积淀为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对民族思维方式、理想人格、价值取向、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地位。

朱子文化历经800 多年的时代变迁和历史发展,已融入中华民族精神的血脉之中,成为全民共同的社会心理、价值体系、思维定势和共同的文化精神,加强保护、传承和弘扬朱子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朱子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和道德体系的“历史根系”之一

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朱子文化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汉唐以降,儒学不振,一直到宋代儒家文化才开始走上复兴的道路,朱子思想是这一时期儒家文化发展的最主要代表。朱熹一生著述丰富,为后世留下了70 余部460 多卷著作,把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他重视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用毕生精力对《四书》进行了集结与诠释,对古代文化作了全面整理,担当起了自尧、舜、禹、文、武、周公、孔、孟一脉相承的道统,尤其是对儒家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承,对中华民族价值观的形成和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朱子文化是东亚文化共同体的文化源泉,是世界文化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蔡方鹿先生认为,朱熹的“民族文化主体精神,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精神,勤政爱民精神,从道不从君、反对君主独断、反对尊君卑臣、限制君权、崇尚真理的精神,哲学创新精神,中道和谐精神,综罗百代的兼容心态和开放精神,科学求实精神、求知探索精神,从事书院教育的自由讲学和独立议政精神,……集中体现了朱子学的精华”[4]。张立文先生从七个方面概括了朱子文化的基本精神,即求理精神、主体精神、忧患精神、力行精神、求实精神、道德精神、开放精神[5]。朱子的政治实践、社仓建设、书院教化、家礼的推广与普及都是其基本精神的具体落实,朱子主张的理一分殊、主敬穷理、正心诚意、文化承传、以家为本、关爱民生、教化天下等思想,都是朱子思想基本精神的具体展开。虽然在历史发展和时代背景的变化中,朱子思想的一些观点和价值理念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价值,但是蕴涵在其思想深处的求理、求实、主体、忧患、力行、道德、开放等基本精神,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之中,生长在民族心理的结构之上,体现了历史的脉搏、时代的精神,是当代中国文化和道德体系的“历史根系”之一。因此,加强朱子文化的研究,具有传承中华历史文脉的重要价值。

我们要着力研究朱子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研究朱子文化精神的现代转化,深入挖掘朱子思想所蕴含的、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相一致的精神资源,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改造中华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和培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使传统文化精神转化为现代文化精神,与现代社会接轨,为现代社会生活所需要,以当代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发挥朱子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二)朱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通契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朱子文化,其思想内涵包含了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总体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通,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朱熹对之尊崇倍至,一生都在为此书注释。《大学》中广为流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首当其冲,强调了个人品德的重要性,朱熹认为治国在于齐家、齐家在于修身、修身依靠正心诚意,这也是朱熹认为读“四书五经”首要先读《大学》的根本原因。2014 年5 月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6]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宋明理学和朱熹,认为宋明理学是中华文明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期之一,朱熹是中华民族漫漫历史长河中涌现的思想大家之一,留下的文化遗产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和治国理政智慧。习近平总书记还引用并高度赞扬了朱子的“民本思想”,他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7]“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出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针对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主张,朱熹解释道:“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尽心章句下》)其意是指“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也是为人民而设立”。可见,新时代大力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朱子思想有关,在其中都能找到出处和源头,反映了朱子思想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内在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价值。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它们规定着人与家国、人与时代、人与政治、人与社会的关系。朱子国家治理中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

朱熹在注《论语》的时候指出,良好的国家政治需要“庶”(民众)、“富”(民生)、“教”(教育)三者的综合作用。他说:“庶而不富,则民生不遂,故制田里,薄赋敛以富之。”“富而不教则近于禽兽,故必立学校明礼义以教之。”(《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子路》)认为不富民将导致民生不遂。借鉴朱熹的富民思想,并赋予富强新的含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国家富强的传统文化来源。“民主”一词在朱子的语汇里偶有出现。例如,朱子说:“周公不欲斥言王防不能,故言王若不敢及天之初命,则我不得不嗣摄政事,保佑王躬,而相此洛邑,以为王当于此初作民主也。”[8]这里的“民主”是人民的君主,还不具备当今社会主义民主的内涵。不过作为一种选贤任能的方式,朱子语汇里的“公议举人”已初见今天民主政治的端倪。“文明”一词古意更多指人的教养和开化,代表着经天纬地、照临四方的人类精神成果。朱子说:“礼本是文明之理,其发便知有辞逊。”[8]意思是说礼节本来是文明的道理,它表现出来便是懂得言辞谦逊。朱子赞同前人对《周易》“同人” 的解释,认为文明就是能够英明地治理,所以能够明白大同社会的要义;刚健有为就能克制自己的欲望,所以能够竭力领悟大同之道。正是在这种文明的教化之下,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仅物质文明昌盛,而且博得礼仪之邦的美誉,其文化照临天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上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主义的自由,它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自由狭隘、抽象的成分做出的摒弃,不仅使社会成员在经济上共有生产资料,而且使他们在政治上共享平等权利,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享有最广泛的自由权利。朱子所理解的自由,主要是指身心精神不受约束的自由,是指生命体验达到天人合一,心与理一境界之后的一种自由和快乐,也就是孔颜乐处、曾点气象。朱子说:“释氏欲驱除物累,至不分善恶皆欲扫尽,云凡圣情尽即如知佛,然后来往自由,吾道却只要扫去邪见,邪见既去,无非是处,故生不为物累,而死亦然。”[8]“与万物为一,无所窒碍,胸中泰然,岂有不乐?”[8]“只怕志不立,若能立志,气自由我使。古人终日只在礼中,欲少自由,亦不可得。”[8]“平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与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平等观念密切相关。理学家程颐指出:“夫以海宇之广,亿兆之众,一人不可以独治,必赖辅弼之贤,然后能成天下之务。自古圣王,未有不以求任辅相为先者也。”[9]朱熹也上疏批评宋宁宗“独断”。他们均提倡建立一个“天下为公”,人人各得其所的公平社会。孔子提倡均等、平均,认为其重要性在寡、贫之上。“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朱熹对此注曰:“寡谓民少,贫谓财乏,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季氏之欲取颛臾患寡与贫耳,然是时季氏据国而鲁公元民则不均矣,君弱臣强,互生嫌隙则不安矣,均则不患于贫而和,和则不患于寡而安,安则不相疑忌而无倾覆之患。”(《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季氏》)认为即使在贫而寡的情况下,也应平均分配财货,以避免因不平等而造成的嫌隙而带来倾覆之患,表现出对均平的重视和追求。

又如朱熹强调公正。他说:“天下之事,必得刚明公正之人,而后可任也。”(《朱熹集·卷十一·戊申封事》)要求“明主进贤退奸,大开公正之路,使宗社尊安,生灵有庇,则熹之受赐厚矣。”(《朱熹集·卷二十七·答尤延之书》)认为只有开公正之路,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民众受到保护。君主选任公正之人,才能担当天下大事。联系朱熹关于德、礼、法的思想,我们会深刻认识到,对于行为已经失范之后的惩戒需要用法。用法的目的是使人们“远罪”。朱熹说过:“号令既明,刑罚亦不可驰。荀不用刑罚,则号令徒挂墙壁尔。与其不遵以梗吾治,曷若惩其一以戒百?与其核实检察于其终,曷若严其始而使之无犯?做大事,岂可以小不忍为心”(《朱子语类》卷第一百零八),从中可以看出,这是朱熹理学“法治”思想治理社会层面的朴素辩证思维。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它们规定着民众个人与国家、与事业、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诚信”“友善”“敬业”“爱国”本来就是传统文化的内容。朱子个人修为思想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观点在许多方面可以进一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朱熹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忧患意识,他一生反对异族入侵,追求国家统一,尊王攘夷,严华夷之辩,常常“朝夕忧虑,以天下国家为念”[8]。对“诚”的解释则是“真实无妄”。诚是天道,信是人道。天人合一,诚信二字。推行礼乐之教,达到友善敬业,则必须以诚信为本。“信”是“友善”和“敬业”的基础。“人不忠信,为恶则易,为善则难,故学者必以是为主焉。”(《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敬业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朱熹亦要求“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8],即用专心致志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这就是“敬业”的表现。关于“友善”,朱熹不仅看到了友善的重要性,而且还要求在日常生活中贯彻善的原则。他说:“君子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积小善必成大功。”(《论语精义·子罕》)强调积小善为大善,必然成功,不因善小而不为。

由上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都与朱子思想密切相关,在各个方面体现了朱子思想对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反映朱子思想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价值,对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的持续发展继续发挥着影响和作用。

(三)对朱子文化的研究,应把历史的观点与现实的观点结合起来,以探讨朱子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

朱子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其中的部分理论、观点和思想,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当时人们认识水平、时代条件和社会制度的制约、影响和限制,不可避免地会存在陈旧过时的东西。因此,要把朱子文化中“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成分”,包括有益于新时代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发展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传统美德以及治国理政的经验等内容提炼出来。在新时代,挖掘研究朱子文化,必须时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采取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利用,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在这个过程中,弘扬朱子文化中包含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清理其流弊,这对于中国文化走向未来,走向新时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朱子文化的现代审视、反思和改造、发展,深入挖掘和阐发朱子文化的合理内核与当代价值,使其与现代化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实践相结合,与当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相适应、相协调,从而使朱子文化在现代化进程和当代中国新文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三、在传承创新转化朱子文化中,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大学是文化陶养和价值教化的重要场所,肩负着推进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大学教育以青年学生为对象,必须始终贯彻立德树人、文化育人的方针,文化传承要体现在大学文化育人的实践中,要在传承创新转化传统文化中,汲取朱子文化的营养,推动朱子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构建“大思政课”育人体系,不断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第一,普及推广朱子文化,推动朱子文化生活化大众化

朱子思想体系宏大深奥,朱子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如何使朱子文化从艰深晦涩的学术话语体系变得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并发挥潜移默化的价值观教育效果,是高校和朱子文化研究者共同的使命和任务。高校是朱子文化的传承高地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要结合当前大学德育的实际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传承和弘扬朱子文化为切入点,做好朱子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融合文章,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朱子文化普及教育活动,如创建朱子校园文化、开设朱子讲堂、成立朱子文化研究社团、学习探究朱子的理学思想、开展朱子理学课题研究、建设朱子文化品位的美丽校园环境等;必须结合时代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要求,立足社会实践的新变化和新需要,用现代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赋予朱子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组织学者专家编写通俗化、大众化的适用教材和宣传读本,如朱子文化的读本、注本、绘本、译本和演本、唱本等“六本”读物和校本教材。要抓住青年大学生的接受习惯和审美心理,通过创新传播形式,拉近古与今的距离,充分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与精华,并借助高科技的技术和手段,予以现代转换。以富有创意的形式将古今融通,使历史与现实、传统与未来完美融合,使高大艰深的理学思想体系走向生活、走向学生日常,并将之当代化,构建行之有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体系,帮助学生确立对朱子文化的体验与认同,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延续。

第二,把学习朱子文化与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使中华文化、朱子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价值和大学生个人美德的源泉与基础

深入挖掘朱子文化特色内涵,依托德育体系开展朱子文化特色创建,积极组织学生开展“重走朱子之路活动”,走朱子之路,行朱子之道,让莘莘学子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结合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弘扬朱子文化精髓。一方面,朱子文化中的许多人伦观、道德观、修养观、价值观与新时代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仍需要在学生中积极培育和践行。朱子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讲伦理、明道理,立志发奋、注重气节,以理说情、自我节制,重义守信、孝顺谦和、敬业乐群等美德;朱子思想中格物穷理的探求品格、自我否定的辨证意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及兼收并蓄的开放精神等等,都是涵养社会价值和大学生个人美德的源泉与基础。另一方面,在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应该大力宣传朱子文化中的修身求仁、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思想,要宣扬朱子文化中士子的社会责任和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要宣传朱子文化中的关乎人文、以化天下的教育思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等等,这些朱子文化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一致的“合理内核”应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和践行中得到大力发扬。因此,要加大朱子文化研究力度,进一步挖掘朱子文化中“孝、义、信、敬、和”等精髓,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提倡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思想内核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文化支撑。

第三,引导大学生深入研习朱子文化,主动做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勤奋学习者、坚定传承者、热情传播者

不忘本来才能开创未来,坚持继承才能不断创新。将古代文化进行全面整合的朱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历史根基,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理念、教育观念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思想和文化不仅在当时发挥了促进社会秩序稳定和民族关系和谐的作用,对于当今时代也具有积极的启迪意义。中国文化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唯一古今连续不断发展的文化,就在于儒家具有文化传承的历史自觉。朱子广泛继承了儒家的学术文化,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耗尽毕生精力对《四书》进行了重新的集结与阐释,是文化继往开来、传承创新的典范。今天,我们要积极引导青年学生认真学习、深入研习朱子文化经典作品,细致理解朱子文化的精神和内涵,树立正确价值观,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传统文化的学习者、践行者、传承者、发扬者。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和“第二个结合”的精辟论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阐释了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为继承和弘扬朱子文化提供了理论支撑,是高校教育引导大学生研习、传承朱子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指导思想。对待传统文化要“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把朱子文化以更灵动、更年轻的形态,全方位、多层次、深度触达年轻群体,以时代精神不断激发朱子文化新活力,实现朱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猜你喜欢
朱子中华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理一分殊”是朱子學的“一貫之道”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多肉
My Diary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