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内涵发展协同育人推进一流专业建设

2023-02-27 21:02赵宪明祖国胤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49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素养

丁 桦,赵宪明,祖国胤

(东北大学 a.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b.辽宁省轻量化用关键金属结构材料重点实验室;c.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 沈阳 110819)

东北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以下简称专业)的前身之一是东北工学院金属压力加工专业,是国内第一个金属压力加工专业。专业培养了一大批科技精英和企业高级管理人才。2009年,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专业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2年,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被评为“辽宁省工科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基地”;2015年,专业被评为“辽宁省优势特色专业”;2018年,专业被评为“辽宁省创新创业示范性专业”;2019年,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围绕东北大学成为“在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起引领作用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定位,专业积极探索实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对学生知识、能力、素养及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根据培养目标制定了毕业要求,并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更新,对课程资源进行了整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强调立德树人,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养融合和价值观同步塑造;推进知识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强调人才培养立足社会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依托学科优势,聚焦创新型人才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在当前的形势下,为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需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使各类课程形成协同效应,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为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班导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作用,在思想引领和专业学习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实现协同育人。

一、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是在专业课中进行价值观培养的重要载体[1-3]。专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深入挖掘并运用各门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有效引导教师发挥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学实践全过程,形成各门课程协同育人的模式,将知识传递、能力培养和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层次人才。专业组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研讨会,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度开发,进行教材的深层次分析,对教案进行再次设计,探讨适合的教学方法,将价值观的塑造融入教学过程。以核心课程建设带动全专业教学环节,深入挖掘专业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元素。

专业课程秉承“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注重提高课程的高阶性,突出课程的创新性,增加课程的挑战度。专业组织教师研究教学方法,努力以学生为本,将研究性教学方式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将专业知识与人文情怀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精神,做到“润物无声”。

专业鼓励教师充分利用承担大量重要科研项目的优越条件,将课程思政有效地与教学内容相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实践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和自学能力。专业的多门课程入选学校和学院设立的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形成了良好的氛围。

二、加强课程思政资源建设

专业分别组织核心课程团队讨论课程思政方案,挖掘课程思政资源,撰写课程思政案例,着力进行课程思政资源建设,采用多种形式介绍专业发展趋势,讲好专业故事,使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传授融为一体。

专业组织教师挖掘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思政元素,通过设计使其发挥承载课程思政的有效载体作用,使学生能够在综合训练过程中获得严谨的科学训练,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与质疑、探索和创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科学精神和工程素养。

专业教师充分发挥承担面向工程实际项目的优势,突出高水平科研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以科研反哺教学,“寓教于研”,通过实际工程应用案例和国家大工程建设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敬业精神。将大国工匠精神、爱国主义情感、个人发展与“中国梦”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如在讲授高性能钢的形变热处理时,介绍鞍钢集团开发航空母舰甲板的历程,讲解港珠澳大桥的开发也有专业的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贡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奋发向上的动力。专业教师密切跟踪专业、行业热点新闻,为学生提供新近研究进展和前沿知识,结合专业方向融入家国情怀,使学生了解与国际先进科学技术的差距,明确自己的重任,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将科学、技术、经济的变革、创新与机遇在课堂上呈现,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

三、建设长效机制,保证全过程育人

专业建立了教学责任团队,深入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专业强调人才培养立足社会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对专业课程的课程目标定期进行达成情况评价,对在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中实施专业认证理念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跟踪评价与反馈。建立了以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为基本方法的评估体系,将教学评价、学习效果从单一专业维度,向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等多维度延伸。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课程教学效果等各个方面进行成效考查,注重形成性评价,形成人才培养工作的长效机制。

专业制订了工作方案,将育人工作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按照计划安排分别组织名师导航、培养方案介绍、校友论坛、专家讲座、学长交流、师生座谈会和校企座谈会等活动,为学生在大学四年各阶段的发展导航。如专业邀请校友介绍智能制造、数字孪生等学科前沿,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邀请近期毕业读研的学长介绍学习经验,为学生考研提供帮助;在毕业季组织就业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求职的经历,并为他们送上祝福;邀请企业代表参加座谈会,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等。

专业构建了班导师联系机制,组织班导师对学生工作进行研讨,并积极与辅导员沟通,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在思想引领和学业等各个方面给予了全方位的指导和帮助。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专业注重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促进教师发展;专业的多名知名教授积极参加课程思政工作。专业核心课程有20多位教授授课,他们将丰富的科研经历引入教学。大师、知名教授为学生授课,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内涵和工程应用方向,树立远大的理想。

为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和综合素质,专业积极开展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建设了企业专家库,企业专家积极参加专业的人才培养,助力专业建设和学生工程素养的提升,形成了全过程育人的合力。专业聘请了首钢集团、沙钢集团、中铝沈阳有色金属加工有限公司、中航沈飞民机股份有限公司、天津重型装备工程研究有限公司等单位的高级专家为本科生授课,介绍行业的现状与发展,并介绍学科前沿,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五、着力建设实践教学环节

专业合理配置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条件,为本科生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同时,专业积极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向全产业链延伸。校外实习基地包括钢铁和有色金属加工企业,既有大中型国有企业,也有民营企业;既有传统的制造业,也有高新技术产业。学生通过实习既能熟悉材料成型的工艺流程、设备及管理,又能了解流程型的智能制造过程。通过不同类型企业的实践教学,专业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工程素养。专业还不断开发新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软件,为学生提供丰富和优质的实践教学资源。

专业通过设计使实践教学环节成为承载思政元素的有效载体,使学生能够在综合训练的过程中获得严谨的科学训练,培养团队精神和工程素养。专业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研究与创新活动、科技竞赛和课外学术活动,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能力,增加社会责任感。

六、专业建设成效显著

建设一流专业,需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4-5]。专业强调立德树人,引导教师做“四有”好老师,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养融合和价值观同步塑造;通过协同育人推进知识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将育人目标贯穿教育全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课程思政工作扎实深入

专业组织广大教师不断探索课程思政的途径,积极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通识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等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专业的课程思政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

(二)育人联动机制富有成效

专业和学生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任课教师、班导师和辅导员紧密联动,在学生的全过程成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名师导航、专家讲座、校友论坛、学长交流和师生座谈等活动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效果良好。

(三)实践教学内容丰富

专业的实践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学生既能充分利用专业所在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条件进行实践,又有到各类校外实习基地实习的机会,还可运用虚拟仿真软件进行实践教学。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拓宽了视野,提升了工程素养,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四)专业建设成果丰硕

2018—2021年,专业获批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5项。2020年以来,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辽宁省一流课程11门。专业建设成果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专业多名教师获校“优秀教师”、“三育人”先进个人和校院两级“优秀班导师”称号。

(五)专业学生发展良好

本专业学生近四年的一次就业率为96%~98%,且毕业生就业质量高,许多学生进入世界500强或中国500强企业工作,继续读研深造学生的比例为47%~49%。数十名学生被评为辽宁省和东北大学优秀毕业生、东北大学优秀毕业生干部、东北大学优秀学生、优秀团员和优秀团干部;多个班级被评为学校和学院优秀班集体,多个团支部被评为校院两级优秀团支部。

专业持续对毕业生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在有大量东北大学毕业生的鞍钢集团、宝武集团和山钢集团等企业,本专业毕业生发展良好。这些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认同度和满意度很高。

专业在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方面所获得的教学成果已在学院、学校交流,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专业还与其他高校的相关专业进行了交流,教学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七、专业未来建设计划

(一)根据新工科要求,建设新的专业方向

实施新工科建设,设置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培养方案,建设“先进成形技术”和“智能制造”两个专业方向。开展新工科专业建设及其人才培养的宏观环境变化和内部条件分析,构建先进的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有新颖性和时代性。探索新工科建设的思路和途径,使各类教学活动构成有效的人才培养系统,培养工程科技创新人才。

(二)加强专业内涵建设,落实课程思政

强化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塑造“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对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耦合育人进行研究,在专业内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内容、路径、资源和平台进行系统梳理与规划设计,深化课程思政改革,整体提升协同育人效果。

(三)改革教学方式,实现高质量的教学

组织教师进行研讨,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鼓励教师采用丰富的教学模式,实施研究性教学,构建智慧课堂,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近期研究成果和学科前沿提升教学内容的创新性,用科研反哺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切实接触实际工程问题,将多学科背景的教学及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培养渗透到育人全过程。

(四)加强课程团队建设,促进教师发展

建设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课程团队,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提高团队的整体教学水平。加强一流课程建设,发挥国家级一流课程和省级一流课程的辐射带动作用,有组织地进行教学方法研究,形成良好的课程建设氛围。

(五)完善各项机制,筑牢质量保障体系

构建基于多元评价主体的动态评价方法,构建课程质量保障闭环。加强形成性评价,注重考核方式的多样化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完善课程目标评价、毕业要求评价和培养目标评价的规章制度,将校内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以获得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为持续改进提供保障。

(六)加强校企协同育人,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

积极探索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兼职师资队伍的建设模式,加强校企协同育人,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加强人才培养的产学融合,实现校企协同,企业专家深度参加人才培养过程,促进学生工程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素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