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昊,柳思含
(北京理工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西方价值观大量涌入我国,各种思想文化激烈碰撞。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尚未成熟,在面对不同价值取向时会感到迷茫、无所适从,因此作为新时代国家培养人才先锋阵地的高校目前亟待出台有效措施[1]。五四精神蕴含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是宝贵的财富,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将五四精神融入高校教育体系,对培育新时代青年的价值观意义深远[2]。
为更好地反映实际情况,本文采用发放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北京理工大学不同院系的在校学生进行调研。问卷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五四精神内涵的理解,第二部分是五四精神的传播现状以及青年偏好的传播方式,第三部分是学校宣传五四精神活动的组织情况及学生的参与情况[3]。
首先,新时代青年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理解不足。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并为它注入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新的时代主题。在新时代下,中国仍然面临着艰巨而复杂的发展问题,因此青年必须坚定爱国主义情怀,深入了解国家当前的发展形势,才能更好地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其次,新时代青年对担当精神的内涵理解不足。五四精神蕴含着青年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面对新时代国际环境的变化,青年大学生肩负着与以往不同的历史使命以及全新的挑战与机遇。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新的起点上,我们要勇于担当,开拓进取[4]。这种担当精神是新时代青年必须具备的状态、必须重视的责任、必须传承的传统。
最后,新时代青年对崇高的理想信念理解不足。五四精神是随着民族意识觉醒形成的,并在我们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和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历史经验和社会现实都表明,五四精神始终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自信”和“中国梦”传播力度的调查结果显示,83.63%的学生认为“四个自信”的传播力度不够,23.45%的学生认为“中国梦”的传播力度不够。数据结果表明,理想信念宣传力度不够,需要进一步坚定新时代青年的理想信念。为了帮助新时代青年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理应让广大青年对“四个自信”“中国梦”有更深入的理解。
针对新时代青年对爱国主义精神、担当精神、理想信念内涵理解不足和传播力度不够的现状,五四精神的宣传工作要以学生群体为重点,运用“线上+线下”的方式突破时空限制,并结合微课、短漫、配音等新颖形式。
调研结果显示,仅针对线下不同的传播形式,选择主题展览的学生占比高达58.85%。因此,学校在组织五四精神相关主题活动时,可以优先考虑以党、团支部为单位,集体参观五四运动主题展览。仅针对线上传播途径而言,喜欢通过微信推送与短视频平台接受讯息的学生占比最高,再加上抖音短视频、微信作为受广大新时代青年喜爱的音乐短视频社区与即时沟通工具,将它们与五四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相结合正是因时之举。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微信推送和短视频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线上传播的优势,对宣传内容、宣传形式进行不断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效地做好五四精神的宣传工作,更好地完成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
五四精神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但新时代青年传承五四精神绝不能局限于“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而是要在传承与实践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和导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讲清楚,使新时代青年在传承五四精神的过程中自觉产生认同感。基于五四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密切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需要在青年传承五四精神的实践中剖析新时代青年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将五四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受众定位为新时代青年群体,以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青年乐于接受的话语载体加强五四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效果,实现其从理论认知到情感认同再到实践的转化。
高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先锋阵地,应将五四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宣传五四精神。通过调查,五四精神落实到高校思政工作的主要问题表现为:高校大学生对五四精神的内涵理解不足、实际践行五四精神时空谈理论与口号、高校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亟待改进。
首先,高校大学生对五四精神的内涵理解不足。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外界事物涌入国内。大部分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学生也仅将其视为完成考试的任务,不能深刻理解五四精神的内涵及时代意义。关于“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调研中,以“爱国、进步、科学、民主、创新、平等”为选项,认为五四精神核心内容包含“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学生占比80%以上,还有36.7%和34.5%的学生认为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包含“创新、平等”。学生对五四精神内涵的理解不足,会导致其在实践中缺乏理论指导,行动有所局限。
其次,高校大学生在实际践行五四精神中存在空谈理论与口号的现象。如在选择学习、工作地区时,许多学生虽然认为应该到祖国需要的地方贡献力量,为边区建设添砖加瓦,但在面临选择时往往会前往经济发达地区。“大学生与舍友探讨国家大事频率”的调研结果显示,37.16%的学生表示会“经常”探讨,58.41%的被调查者表示“偶尔”会探讨;在对“大学生参加五四精神相关主题活动频率”的调研中,表示“很高”和“比较高”的学生占比41.15%,而46.9%的学生表示参与程度“一般”。
最后,高校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亟待改进。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对高校开展思政教育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和挑战。对于涌现的新问题,高校没有及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有待加强。高校应顺应时代潮流,推出特色化、差异化的教育载体,积极将五四精神引入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思政教育的方式和途径,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切实提高五四精神传承的有效性。关于“影响大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积极性的因素”的调研结果显示,认为“形式单一”的学生占66.81%,且46.46%的学生认为内容需要改进。为了顺应时代潮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校应开通自媒体教育平台,创新思政教育方式,同时丰富思政教育内容。
通过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五四精神的传承与践行存在诸多问题,原因在于大学生受到外部不利因素的影响、高校传统教育体制存在不足、大学生个体差异等。
首先,在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多元文化交融碰撞,高校作为新思想与新理念的产生、汇集之地,充满各种社会思潮的激烈碰撞。然而,这些思想难免良莠不齐,对学生树立个人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备受追捧的“丧文化”“佛系文化”等流行思想导致当代大学生面对困难时消极应对,破罐子破摔,不利于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
其次,学校教育重知识讲授而轻成长实践过程,传统的教育模式无法满足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大学生认知和实践脱节。例如在大学生创业问题上,高校对大学生职业教育的重视和研究还不够,教学方式单一,忽视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缺乏新颖性和吸引力,而且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不完善,制度不健全,无法根据大学生的个体情况给予切实的指导。
最后,由于大学生群体结构的多层次、多样化和个体差异性,高校在思政教育上对他们的培育效果往往会受到个体成长经历、家庭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最终效果也随之产生差异。
通过调研五四精神在高校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出推进高校大学生传承五四精神是一项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努力的长期任务。高校应立足实际情况,从思政理论课堂、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三方面开展工作,以增强五四精神传承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可行性。
1.创新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形式。教学内容方面,应结合大学生实际情况,积极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地融入五四精神,增进互动交流,有效实现教学相长。教育渠道方面,应加强完善网络思政课程载体,积极开通自媒体教育平台,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提升教学吸引力,从而将五四精神有效融入思政教育。
2.以五四精神引导校园文化建设。校园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以校园活动为载体弘扬五四精神,营造良好氛围,通过环境育人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一方面,高校应结合自身特色和实际情况,通过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来宣传五四精神,比如修建主题雕塑、餐厅,开辟五四精神专栏,鼓励学生创作以五四精神为主题的文化艺术作品等,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生宿舍作为高校基层的组织单元和大学生日常的交流场所,其文化建设对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有着独特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要抓住这个载体,进而将五四精神普及大学生经常活动的各个场所。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得网络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也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应借助互联网新媒体,创新五四精神宣传和教育载体。比如在学院网站、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等平台开设弘扬五四精神专题板块。同时,要及时调整、补充、更新信息,扩大五四精神相关内容的宣传范围。
3.将五四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大学生可以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收获经验的同时还能够提高人文素质和思想政治水平。高校应积极将五四精神融入实习实训、创新竞赛、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在实际行动中实现五四精神的传递,推动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全面发展。比如,支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去山区支教,促进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践行五四精神,让五四精神在祖国大地传播。
高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先锋阵地,应承担起科学研究的学术责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责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责任。在新时代的新要求下,高校应当及时调整、改变,解决当前面临的新问题,为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首先,新时代高校学生自我要求较低,责任意识不强。随着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和思想的多元化发展,很多高校学生存在着自我要求低、责任意识不强的问题。一方面,很多高校学生对新时代的内涵理解不足,只为眼前丰富的信息生活而感到满足,导致学生当中的享乐主义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在快节奏的当下,高校学生容易变得心浮气躁,功利心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常常从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不顾身边人的感受。更有甚者,在网络空间当中,许多高校大学生使用宣泄性的语言导致网络舆论空间的无序化,产生网络语言失德的情况。高校大学生本应是社会上素质较高的群体,但在网络空间中有时却变成攻击他人、伤害他人的始作俑者,这需要高校教育者警惕。
其次,高校学生在新时代面临的风险加剧。高校学生尚未进入社会,正是价值观以及个人行为方式养成的阶段。智能手机普及之后,新媒体快速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部分不良媒体因学生主观判断力弱而引导其价值观走向扭曲。另外,部分学生在新时代到来之际存在着政治立场不够坚定的问题。由于全球化发展,文化与价值观的传播更加广泛,尤其目前正处于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阶段,政治立场不坚定定会危害学生的成长。
最后,新时代高校教育方式、重点调整不到位。高质量活动方面,部分高校存在形式老旧、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无法保证教育活动的高质量。教育活动成果方面,部分高校存在成果质量较低、理念导向传达不明确、传达效率不高等问题。教育成果方面,部分高校无法满足新时代国家以及高校自身的需求。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以及国家战略有所调整时,高校也应该及时调整教育重点。
1.丰富学校教育形式。在智能设备、新媒体技术深度融入生活之际,高校不应局限在传统的教育方法上,应当采用更丰富的方式向学生传达知识与精神。比如利用微信和微博等媒体加强宣传,不断创新宣传内容,使其更贴合青年人的品位和喜好。同时,需要继续创新探索出一条合适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在调整时可以多利用线上互动,同时也要积极组织线下活动,增强学生的切身体验。
2.加强学生学习目标感。“有志者事竟成。”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当增强学习的目标感,戒骄戒躁,杜绝功利倾向、享乐主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这需要高校着重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督促学生励志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同时,高校应当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以模范的力量影响周边的人奋发向上。
3.加强生生与师生沟通。高校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价值观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相比之下,群体的理性稳定程度要高于单个学生。所以在面临不良价值观冲击时,高校应当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在出现不理性、不正确的价值观倾向时及时予以纠正,促进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政治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