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才 韩雷雷 莫秀研 易善军
(1.肇庆市国有大坑山林场,广东 肇庆 652400;2.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产业发展规划院,北京 100010)
木荷(SchimasuperbaGardn.et Champ.)又名荷木、何树等,是山茶科木荷属大乔木,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等地。木荷是一种优良的绿化、用材树种,社会公认的一种较好的耐火、抗火、难燃树种,是我国建设生物防火林带的关键树种,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科研和历史文化价值。
一般而言,木荷防火林带:即以木荷为主体,具有一定宽度和密度,具备阻火、扑火依托和安全避火功能,兼具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带状林带。木荷防火林带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生物防火林带,广东已建设10 多万km[1-3],虽然覆盖大部分林区,但森林火灾发生点大多在城乡与林地结合部,尤其是田基、墓地周围火灾发生率居高不下。由此看来,有必要系统研究木荷防火林带推广应用历史,把历史研究同当前现实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木荷防火林带的应用技术,让木荷防火林带融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挖掘木荷防火林带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和国土绿化中的潜在价值。
民族植物学工作者认为,木荷用于森林防火在民间古已有之,可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发现木荷防火林带的雏形,但缺乏历史文献佐证。李洁钦等[4-6]于1964年对木荷防火林带在森林防火中推广应用进行了研究,其研究和推广应用的重要意义、历史原因及发展历程详实可查。
据档案记载,1963—1964 年间,肇庆市国有大坑山林场连续发生两次森林火灾,烧毁杉木约6.67 hm2,李洁钦等[4-6]通过两次扑救山林火灾的教训和启示,总结发现:木荷是强阳性树种,耐干旱瘦瘠,生长迅速,是南方造林的先锋树种,而且枝叶浓密,叶片厚革质,难着火。为了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大坑山林场于1964 年春开始研究和推广应用木荷防火林带,林带宽10~15 m,1 125~1 650 株/hm2,木荷在6 年生时便可形成一道绿色屏障,开始发挥防火效益,至1975 年完成木荷防火林带建设43 km。
1974 年肇庆地区林业局肯定了大坑山林场木荷防火林带建设成效,并于当年秋召开现场会议,建议在国营林区推广应用。1978 年8 月,再次召开现场会议,号召地区林业部门大力推广应用木荷防火林带。1979年开始,广东、湖南、湖北和黑龙江等省县有关领导及专家到大坑山林场现场参观考察,对木荷防火林带试验予以肯定,并表示大力推广应用。1983 年,《木荷防火林带好处多》一文引起了上级有关部门和专家们的重视。随后,1984 年10 月底由原林业部防火办、广东省林业厅主持组织专家组及代表30 多人,在大坑山林场进行木荷防火林带抗火性能现场试验[7]。试验结果:木荷防火林带可阻挡15 m高火焰的冲击。
为进一步试验木荷防火林带的抗火性能,1985年11 月,由原林业部防火办郭惠如工程师和广东省防火办主持,邀请北京林业大学,湖南省林业厅,黑龙江省等全国二十多个有关单位和部门的专家,在大坑山林场进行现场试验[8]。结果表明:木荷防火林带对阻挡林冠火和火球飞跃是有效的。试验由中央农业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有关参与试验的专家教授,一致认为木荷防火林带抗火性能显著,该项目属全国首创。1988 年,被评为广东省林业科技进步三等奖。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木荷防火林带已经在全国推广应用[9-12]。
大坑山林场从1964 年春木荷防火林带研究和推广应用开始,到1988 年全国推广应用,并获得广东省林业科技进步三等奖,历时24 年之久。建成43 km,成为全国防火林带建设的样板,这是林业前辈智慧的结晶。
传统木荷防火林带的应用是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和要求的,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与森林、城市与森林融为一体,其局限性表现为以下三点。首先,传统木荷防火林带大多设置在山顶或山脊,山高路险,甚至有的地段是悬崖峭壁,缺乏交通、水利设施等森林防火现代化的建设条件,维修作业难度较大,耗时费力。其次,山脊防火林带阻隔林冠火和火球飞跃效果比山脚、山腰的突出,从科学扑救、预防森林火灾的要求来看,不能作为扑救重大、特大森林火灾的依托,也不能预防山脚山火发生。再其次,传统防火林带种植密度不足,容易导致林下杂草、杂灌生长,清理难度大,增加维护成本。
理论上,木荷防火林带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13-16]。实际上,不能单纯利用木荷活力木价值来衡量木荷防火林带的经济效益,其经济效益大小应当与小班乃至林班的经营成效有关,不同小班经营树种、规模和周期,均影响防火林带的经济价值。研究表明:木荷防火林带的建设、维修和采伐及更新造林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当前木材市场上,木荷原木为550元/t,30年生木荷达240 t/hm2,采伐及运输成本300元/t,更新造林45 000元/hm2,包含3年抚育管护,实际纯收为15 000元/hm2。不仅如此,采伐防火林带需要结合小班林木采伐周期进行实施,若防火林带采伐与小班林木采伐时间不一致,不仅采伐人力成本高,而且容易破坏小班内的林木和森林防火屏障。此外,为阻隔地下火,每年需要将林带内杂草、杂灌及枯枝落叶等可燃物清除,人工费平均1 800元/hm2。从以上三方面来看,防火林带的经济价值远比其活力木产值要高得多,有必要从小班乃至林班经济价值体现来研究防火林带经济效益。
笔者调查了大坑山林场50年以上防火林带发现,木荷保存率达85%,平均树高19 m,平均胸径38 cm,林冠完整,长势优良,森林防火性能较强。因此,在防火林带防火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应尽量保持防火林带现状,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确需改造的防火林带,应当根据立地条件开设环山顶公路作为防火林带配套设施,按照多功能防火林带建设思路进行改造,并利用木荷萌生性强的特点,对伐桩进行人工促萌更新,对林空进行补植补造,密度控制在2 505 株/hm2为宜。
调查发现,大坑山林场木荷防火林带较少有风倒、枯死和病虫害发生,除具有优良的防火特性以外,还具有较强的抗风、抗病虫害等性能,可广泛应用于林区公路、林道种植,是建设多功能防火林带的较好树种。为此,本文总结提出多功能森林防火设施建设思路,即兼顾防火、交通、旅游、护路、护河和经济林等社会发展需求,具有一定宽度和密度,树种多样,具备阻火、扑火依托和安全避火功能,兼具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功能多样的带状设施。
2015年以来,肇庆地区森林防火发生率不断上升,主要以山脚田基、道路两侧和祖坟周边为起火点居多。当前,肇庆大力实施国家储备林和乡村振兴等工程,随着乡村振兴的发展,人与森林的融合更加紧密,森林防火形势更加严峻。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应当结合国家储备林建设、乡村振兴工程,选择抗火性能优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科研价值的珍稀树种,在人为活动频繁的区域或交通要道,建设长期稳定的多功能防火林带,在发挥其防火功能的同时,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珍稀物种种质资源保存齐头并进。建设多功能森林防火设施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是森林防火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实现防火林带、交通一体化,弥补传统防火林带建设的局限性,高效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同时,集约林地资源,保护、保存珍稀物种种质资源,充分发挥防火林带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