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奇霞 |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创建于1957年,目前是拥有三个校区的集团校。2018年以来,学校秉持“向阳文化”的教育主张与“在阳光下生长”的教育理念,致力打通教育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内在关联,构建与四季自然相融的校园生活,初步形成了“四季为轴、自然为源、文化为魂、课程为体”的“四季物语”育人体系。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曾呼吁“溯源开来:寻回现代教育丢失的自然之维”,为学生建立教育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内在关联,这正是我们育人的重要方式和追求。为此,学校首先加强了物态文化建设,打造出“四季物语”育人体系,希望能让儿童感受到大自然直抵人心灵的意蕴美。它源于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缺失,源于小学教育与自然割裂的现状,也源于育人体系融合完善的需求。学校将园林设计融入校园景观,着力发展生态景观文化、空间设计文化、四季场馆文化,使学校成为学生探索自然四季的实境基地。
自然宇宙、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季节更替下的衣食住行等,都有着独特的育人价值。“四季物语”生态校园既可以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敬畏自然的情感,开阔他们的心胸与视野,又可以唤醒每一位教师回归自然的育人能力,激发他们教学改革的意识和热情。
自然里有风景,节气里有文化,四季里有言语。学校语文骨干教师立足本土,将淮安的四季变化和丰富的校内外生活作为课程资源,遵循学生的生活规则和生命状态,营造出一个以关注、体验生活世界为核心的“牧式习作”生态场。在充分认识四季文化内涵和相关学科价值的基础上,教师融通整合学生发展和学科教学,将自然与习作教学的时空相对接,横纵交织构建出一套以学段、主题、文体等维度多线并进的整体性习作课程——“四季作文”专题研发系列课程。
横向维度的类文式。“四季作文”课程体系在小学各年级适用的教材中以四季节律编排课程顺序,还渗透了许多季节相关元素。如在六年级“四季作文”序列中,横坐标体现了课内习文到课外读文、写文的整体链接。教师结合课本中《秋》《大自然的文字》《草原》等文章中的四季元素,设置了《故都的秋》《济南的冬天》《初冬》《桂花雨》等名篇和《寻秋》 《牵手走过冬天》 《雨中的秋》等同伴佳作,便于学生在作文中积累“品秋”与“暖冬”系列的好词佳句。
纵向维度的阶梯式。纵向序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段训练点的层级提升。依据教师的纵向设计,小学低、中、高三个学段在“探春”“嬉夏”“品秋”“暖冬”的四季主题作文中呈螺旋阶梯状发展,即“四季读写绘—四季故事会—四季风景绘”。二是具体活动的层级支架。例如,教师在每个季节着力于一个传统节日,设计出“诗意清明、粽情端午、月赋中秋、温暖冬至”的序列。各年级教师再围绕大主题,开展适合本年级学生的实践性习作活动。以“诗意清明”为例,各年级分别开展了“绿意萌动染清明”“栽瓜点豆乐清明”“舌尖诱惑品清明”“追思英烈祭清明”“指尖飞舞画清明”“古今碰撞话清明”的系列活动,推动了学科间割裂、学科教学与校园生活割裂、校园生活与学生社会生活割裂问题的解决。
根据学生对校园四季生活的诉求,教师以融通不同学科、不同学段国家课程为抓手,让学生体验饶有趣味的“四季物语”学科生活,促进五育融合。2019年,学校以“一米阳光 拔节生长”为主题,打造学科融合课堂,将古诗和音乐融为一体,让数学和体育巧妙邂逅,融通科学和数学,英语阅读和科学、音乐、美术,创作节气故事新绘本,帮助学生通过意象感悟文字,借助文字涵养审美。
学校遵循儿童认知发展规律,以学生生命成长为中心,经过多轮自主研讨与专家论证,最终建构出以“开放、灵动、融通”为特质的阳光生态课堂,形成了阳光生态课堂推进的基本逻辑,即“单元整体、重心下移、结构开放、立体互动、动态生成、拓展延伸”。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首先进行开放式导入,资源生成后与学生沟通交流,判断、捕捉恰当时机促进生成新资源,以此推进教学,最后开放延伸,拓宽学生思考的路径和范围。
当前,各学科已依据不同学科的适切性需求,自觉打通教学与自然资源,形成了各学科特有的内容结构和教学范式。如英语“说唱玩演”教学范式将课堂分为五个具体环节,即视听输入、再现自然,激活思维、语言铺垫,尝试语用、互动评价,主线梳理、分层联系,拓展资源、语用输出。又如数学体验课堂教学范式要求教师首先以四季素材激发学生兴趣,再以四季的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结合四季体验引发学生的互动生成,最后进行拓展,让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美术印象自然教学范式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在观察感知中融情自然,再引导他们发现与自主创作,最后在欣赏评价环节结合反馈意见帮助学生提升水平。
为进一步扩大改革领域,消除学科教学与学生工作间的隔阂,学校以春生、夏长、秋韵、冬藏为主题,着力打通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历史与现实的隔阂,形成独特的校园四季生活体系,使学校成为综合融通的生命场。如在春生课程之“忙趁东风放纸鸢”项目中,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曹雪芹的《红楼春趣》激发了学生对风筝文化的探究热情。从选购制作材料到运用信息技术搜索资料,学生从科学的角度剖析了风筝飞行的原理;从小组合作制作到亲手放飞风筝,学生在不断遇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轴对称、圆等数学知识;在了解与风筝有关的历史和传说故事后,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用手中的彩绘材料画出了心中的风筝。该项目让学生不再一味地学习单一的学科知识,改变了他们原有的学习方式,真正提高了其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造力。与此同时,在回归教育自然之维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们的思维方式也在不断转变,由点状式思维扩展为整体综合式思维,由割裂式思维变成关系式思维,由结果式思维变为过程式思维,教师开始自主融通学科教学和学生发展工作,研究、设计、开发主题式、项目式学习,努力构建校园四季新生活。在分享交流环节,有教师为学生设计出“读一读风筝的诗歌”“讲一讲风筝的故事”“写一写风筝的趣事”等活动,让不同学科更好地交融在一起。
再如春生课程之“春漾里运河 情系清江浦”项目中,教师根据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内容进行编排,以淮安里运河文化为主题,通过“里运河历史探究”“图说里运河”“舌尖上的里运河”“里运河生态提升设计策略”“诗歌里的里运河”的序列化活动安排,让学生更加了解里运河一带民俗文化资源的现状,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知度和归属感。
基于“双减”政策、新课标的出台,学科素养也上升到新层面,学校突破升级自我,在“四季物语:回归教育自然之维的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开始了“全景学习:小学生态课堂实践探索”。项目旨在通过统整课程、创新教学、融合技术三大路径,进一步构建联通学校与社区、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五大关系,打破学科边界、学年边界、时空边界,形成全资源、全要素育人。经过不断实践,学校已形成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独特路径。
从“四季物语”到“全景学习”,学校将“育人”安放在更加广阔而深远的大自然中,汲取万物精华,汇通于鲜活的个体生命,将学校“向阳”文化的精神以不断创新实践的方式,化入师生日常行为,成为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力量。我们也将继续精耕细作,不断完善,让每一位儿童都能聆听生命拔节的声音,让每一个生命都向阳恣意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