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涛 王 欢 申 燕 阿德·木胡牙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1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快完善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无论是新疆的乡村还是城市,巴扎都普遍存在,是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极佳空间载体。
巴扎(Bazaar),相当于汉语中的“集市”,是新疆少数民族对城乡商业街道和集市的统称,其贸易形式在新疆历史悠久,是中国地域特色鲜明的集市[1]。现阶段巴扎的建设和更新,过度注重自身的经济效益,忽略了巴扎应有的“城乡活力”和“文化内涵”,建成后使用率较低。如果以公共文化服务为特点进行打造,可提升巴扎自身活力并激发城乡属性。
新疆国际大巴扎建成于2003 年,2018 年完成二期改扩建工程,以大巴扎为中心打造了一条步行街,与老步行街相连,形成拥有3 300 多个铺面的规模[2]。新疆国际大巴扎现已成为集旅游、文化、商业为一体的综合性质建筑群体,更加具有人文和地域代表性,文化价值内涵超过当地其他商业综合体。
清末时期:在清末时期,二道桥的南关大街规模已经成为仅次于城内大小十字的商业区。1881 年乌鲁木齐被划为俄商贸易区,1895 年又在乌鲁木齐划出了“贸易圈”,北起二道桥,南到三屯碑,西至新华南路一带,东至延安公园[3]。
二十世纪中后期:新中国成立后,二道桥周边依旧是市民喜爱的热门区域。特别是1964 年修建了团结剧场,成为当地年轻人最喜欢的休闲娱乐场所。1979年,修建二道桥农贸市场,规模大概为600 家商铺,成为本地人逛街游玩的主要场所。
二十一世纪初期:2002 年8 月,在原二道桥农贸市场附近建立新二道桥市场,规模大概为300 多商户,2003 年国际大巴扎建成,2004 年二道桥民俗风情一条街被列入“乌鲁木齐新十景”[4],最终提炼出二道桥历史发展线(图1)。
图1 二道桥历史发展线图(来源:作者自绘)
周边概况分析:新疆国际大巴扎位于乌鲁木齐二道桥商业繁华街区,距其周边500 m 范围内有商业、住宅、医疗以及学校等建筑。大巴扎四通八达,周边500 m内有多条交通干道以及高架桥,周围有11 个公交站点,方便人们出行前往。大巴扎周围绿地较少,仅在其西面有团结花园,辐射范围小,为周边居民提供了小型绿地。
功能及景观分析:巴扎一期功能较为丰富(图2),但文化功能较弱。大巴扎内部绿植分布较少,主要以花坛、盆栽、藤蔓为主。步行街设置的一些景观小品部分具有地域特色,但仍有部分景观小品设计随意,无法很好地体现出文化内涵。在室内外景观节点处,休息座椅、公共绿化、休闲区域等基础设施较为稀缺,且服务范围无法满足需求。
图2 巴扎功能分析图(来源:作者自绘)
人流及交通分析:选取周末,针对新疆国际大巴扎的A、C 入口,每隔一个小时统计一次人流量。统计显示大巴扎人流量在20:00 ~24:00 这个时段出现大幅度增长。大巴扎步行街、广场等室外活动空间人流聚集程度更为显著[5]。
功能类型定位对比:巴扎一期由六栋楼组成,每栋楼都有其商业功能定位。目前大巴扎步行街根据定位、业态的不同分为A、B、C 三个区(D 区在建)。A 区是文化创意产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B 区是以国际时尚为主题的特色街区;C 区是以巴扎美食为主题的步行街夜市。
空间肌理对比:巴扎一期其步行街空间肌理主要是与城市道路结合呈现“日”字形,内部是沿着欢乐广场所在的步行街两面分开布置商业楼,空间简洁、明快,整体呈现直线型结构形式。巴扎二期由多条室外步行街以及广场交汇而成,空间丰富而有序,相互连贯,呈现“T”字结构形式。室内是将原有的步行街与天池路步行街贯通,形成“H”形步行街,使室内外步行街联系更加紧密,从而带动室内步行街的发展。
巴扎室外广场是步行街最为独特的空间,广场是新疆人民闻乐起舞的地方,在这里人们跳的不仅仅是舞蹈,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和精神的互动。但目前欢乐广场利用率较低,广场的大空间只有在表演时间才会集聚大量人群,其余时间仅作休闲空间。广场较为空旷,尤其是在炎热夏季没有遮荫处和休息处,游客大多选择在建筑阴影下的角落休息,体验感不佳。
巴扎不仅仅是一个商业或者旅游空间,更是新疆人们互动交流的精神场所。巴扎在功能上不应该仅考虑商业以及旅游的因素,更应该考虑到本地人的使用需求。由于缺乏根据使用人群的多元性来合理安排这些需求所对应的功能,使得巴扎目前同质性严重,功能分区单一。巴扎一期建筑楼多为商业功能,文化功能较少且品质不高,对游客吸引力不足。
所谓交通可达性,一方面指城市交通道路与内部道路连接的可达性,另一方面是指巴扎内部交通的可达性。巴扎一、二期被城市主干道隔开,车流密集,需在路口停留避让行人,使得彼此之间通行不便。其实巴扎周边有较为便利的交通枢纽和交通站点,交通站点辐射面广,能够承载大量的人流,但巴扎一、二期入口处的地铁出入口未能很好地与巴扎内部通道相联,降低了交通可达性。
目前的巴扎步行街在空间形态上表现缺少地域特色,步行街上的景观节点普通、随意,没有很好体现出地域特色性。导致步行街缺乏辨识度、无法展现地方特色和城市文化内涵。
欢乐广场景观设计以及空间塑造方面相对薄弱,缺少满足不同活动情景和心理需求的公共空间,因此在加建小场所时要能够全面满足多种需求,打造一个舒适宜人的休憩空间、促进交往的互动空间、拍照打卡的艺术空间以及儿童的游玩空间。例如,引入景观植被可以减少日晒,同时优化环境;水池营造的亲水空间成为儿童的嬉戏场所同时,也是良好的交往空间;广场中休闲场所的加建既可以作为休闲娱乐空间,同时也起到景观节点的作用。
大巴扎现有的文化艺术空间包括剧场、玉石展销馆、工艺品展览馆、歌舞宴会厅等。人们对文化艺术空间很感兴趣,在现有基础上增加文化艺术层面的博览、民俗、教育等空间,如乐器、毡房、饮食、草药、毛毯、食材等共9 个文化展馆,并分布在巴扎的各个角落(图3)。
图3 重构功能分区设计方案(来源:作者自绘)
巴扎一、二期地理位置交通便利,但一、二期却被城市主干道间隔开来,彼此联通不便,因此提出加建立体交通的构想。将巴扎地下层的家乐福超市、地下停车场及地铁一号线,三者联通并与地面联系。地面与二层增加室外自动扶梯及楼梯间,形成“多首层”模式,并利用空中走廊把分离的建筑连接起来,打造各功能之间既密切沟通又互不干扰的“立体交通”体系。
大巴扎的地域文化建设不仅吸引着外地旅游者,更为本地人带来了认同感和归属感,大巴扎不仅仅是购物场所,更是他们相互交流的精神场所。新疆的巴扎历史久远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在巴扎的建筑风格、业态种类以及空间布局等方面。增设具有地域性的景观小品,也能体现其历史性及文化性。
从目前来看,新疆国际大巴扎的改造升级是较为成功的,把改造升级的重点集中在广场公共空间上,充分发挥了大巴扎公共空间与商业空间相结合所产生的协同效应,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包容度,并且在时间和空间上整合了城市公共空间。对于政府来说,应当多鼓励和引导,丰富市民的公共文化生活,利用好这个重要的文化宣传阵地。对于开发运营者来说,应多释放一些室内外公共空间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吸引消费者前往更高的楼层或地下空间,有助国际大巴扎与城市之间产生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