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苗族服饰面料的“黑红染”工艺探析

2023-02-26 15:31张红梅
上海工艺美术 2023年4期
关键词:黑布蓝靛猪血

张红梅

The traditional clothing of the Miao ethnic group in Hainan is mainly made of a black fabric with a slight reddish tint.This color of fabric adopts a unique "black red" plant dyeing process, which is not only original, but also rare in ethnic minority clothing fabrics in other regions of China.

海南苗族是海南岛世居的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8万余人,是我国苗族的一个分支。海南苗族的传统服饰色彩对比分明、造型简单别致,男性统一着黑色镶紫红花边的长袖上衣和黑色长裤;女性统一着黑色镶紫红花边的过膝长衫和蓝黑底白花的蜡染短裙,具有十分鲜明的艺术特色(图1)。其中,海南苗族传统服饰的面料特色是皆以黑色为底色,但其所用的黑色却不是单纯的深黑色,而是在黑色中隐隐泛出红色的黑红色,亦有人称之为绀色。这种黑红色的布料在我国其它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面料中很少见到,是海南苗族在蓝靛染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薯莨染的结果,属于一种比较独特的“黑红染”综合染布手工艺。但一直以来,由于海南苗族居住在海南岛中南部的偏僻山区,外界对其传统服饰独特的“黑红染”印染工艺的细节所知不多,对其传承和变化状况了解很少,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也十分缺乏。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南苗族这种传统的“黑红染”手工艺正在面临后继乏人的局面,亟待加强研究、保护与传承。

一、海南苗族独特的“黑红染”手工艺:蓝靛染加薯莨染

与其他民族服饰有所不同,海南苗族服饰的“黑红染”工艺是蓝靛染和薯莨染工艺的创造性结合。

一方面,蓝靛染是海南苗族服饰面料制作中最首要的手工技艺。历史上,海南苗族妇女熟练掌握着蓝靛的制作和染布技艺,用于将自己纺织的或者从市场上购买的白布染成深黑或蓝黑色。其中,男子和女子的上衣、长裤、头饰等布料的染色,颜色以深黑为宜;女子的蜡染裙布的染色,颜色略浅,蓝黑即可。另一方面,海南苗族妇女在蓝靛染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增加了薯莨染的工艺,用于将黑布进一步染成黑中泛红的黑红色,使得其传统服饰在面料上和其它少数民族的服饰形成了较大的差异性。

根据笔者近几年来多次深入海南省苗族村寨的实地田野考察调研,海南苗族的“黑红染”工艺流程可以概括如下:

1.自制蓝靛将白布染黑

蓝靛染在我国历史悠久,尤其是在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制作中应用十分广泛。虽然我国各地的蓝靛染在方法上的共同之处是主要的,但不同的少数民族在具体工艺步骤和工具等细节方面也会有所不同,精彩之处往往就在这些细微的差异上,并且能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其传统服饰的风格特色。海南苗族妇女的制靛和染布工作属于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制作,通常在室外进行,其主要步骤如下:

第一步:提取藍靛。海南苗族妇女提取蓝靛最常用的是板蓝根枝叶和蓝树树叶。由于妇女们大多是从山上摘取蓝树树叶回来制作蓝靛染料,所以她们也把蓝树称作“山染树”。提取蓝靛的步骤主要包括浸泡、滤汁、加石灰、搅动、沉靛等几个步骤。首先,采摘新鲜的板蓝根或蓝树植物枝叶洗净,放满大缸,用清水浸泡三五日;然后,捞出腐败的枝叶,加入适量生石灰,充分搅拌约半小时,使其产生丰富的泡沫。最后,盖上桶盖静置一到两天,即有淤泥状的蓝靛膏泥析出。此时,把缸底上层的蓝靛泥倒入干净的大桶里存放,把缸底层的白色石灰渣和其他杂质倒掉。洗净大缸,再次重复进行提取蓝靛的工作,直至攒够了蓝靛料后才开始染布。如果是临时染布且数量较少,海南苗族妇女则不倾倒出缸底沉淀的蓝靛泥料,制靛以后直接在沉靛缸里染布,周期性一次用完。

第二步:制作靛染水。首先,准备半缸蓝靛泥,加入半缸木炭灰过滤的水进行浸泡,再兑入少量的高度白酒,充分搅匀使之起泡沫。如果是直接在沉淀了蓝靛泥的缸里染布,则搅拌时要注意木棍只能插到缸底蓝靛泥的深度进行搅拌,不能搅起蓝靛泥下面的石灰渣和其他杂质,以免弄脏布料。其次,要将搅匀的浸泡水静置一日或数日,期间还可以补充木炭灰水,以及少量新鲜的火炭母枝叶浸泡进去以增效。待整缸水都变成墨绿色之后,靛染水就制作好了。观察靛染水成色的办法是用一块白瓷片舀水观察,如果靛染水已经为墨绿色,且水里面有多条蓝黑色的水线,就说明这缸靛染水已经可以用来染布了。

第三步:将白布入染变黑。首先,在靛染水中放一个浅口竹筐为托,以隔开缸底下的杂质。然后,将白布慢慢展开,一点点没入染液,直至将整块布浸泡其中(图2)。每次浸泡约半小时后将布捞起,滤水后晾干使之氧化变色。再次重复入染,直到布料的颜色逐渐加深到深黑色为止(图3)。每一次染布之后,靛染水里还要再补充一些木炭灰水,还可以再加一点白酒以及补充适量的蓝靛料,并顺一个方向用力搅拌,泛起丰富泡沫之后盖好静置,待重复染布时再用。

2.用猪血溶液浸泡黑布

和纯粹的蓝靛染工艺有所不同,海南苗族妇女将白布用蓝靛染黑之后,接下来要用猪血浸泡加工。具体步骤是:首先在大盆中放入半盆未加盐的新鲜猪血,兑入适量清水,用手揉搓出丰富的泡沫;然后,把已靛染好的黑布一点点放入浸泡,等全部放进去以后即可拿出来晾干。浸泡猪血溶液可以让靛染的黑棉布变得硬挺和有光泽,拿来绣花也会好绣一点。

将布用猪血溶液浸泡加工也是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用来制作亮布的生色工艺之一,但其制作工艺和目的与海南苗族有较大区别。例如贵州凯里市舟溪镇苗族深紫红色亮布的生色工艺就是:“将猪血、豆浆和水按照2:6:2的比例配制……将布一节一节地放入染液中进行一次卷洗……再次重复浸润——扫泡沫——晒干的步骤……浸润次数越多,布越光亮。”可以看到,海南苗族的黑布浸泡猪血溶液实质上是程度很浅的生色工艺。

3.以野生薯莨给黑布染红色

将黑布浸泡猪血溶液之后挂起晾干,接下来再进行红色染。海南苗族用来给黑布染红色的染料是一种野生的薯莨果实,海南苗话称之为“冬洋”(音译),根据其薯肉的颜色又有“白冬洋”和“红冬洋”之别。这种用来染红色的薯莨是“红冬洋”,又叫“红染薯”“红薯萝”,其表皮粗糙不平、灰黑有须(图4),但切开后里面的果肉却是非常鲜红的颜色(图5)。这种红心薯莨在海南岛的山区很常见,扎根浅,爬藤在地面,藤上结许多薯莨;四季有果,且不论大小老嫩,里面的薯肉都是鲜红色的,皆可用作染布的红色染料。薯莨本是我国南方地区常见的薯蓣科藤本植物薯莨的块茎,其薯肉常见有鲜红、红黄等颜色,既可用作中药材,亦可用作染料。例如产自广东顺德的著名的香云纱,又叫“薯莨纱”“莨纱”,就是因为其核心工艺之一也是以野生薯莨为红褐色染料的。但海南苗族对薯莨的使用是在传统蓝靛染基础上进一步的红色染,是很有个性特色的。

海南苗族的薯莨染工艺流程相对简单,有冷染和热染两种方法。冷染是将数十个薯莨切成薄片,加木炭灰水一起浸泡约一周;等浸泡水变成深红色时,把渣捞出,把用猪血溶液浸过的靛染黑布一点点放进去,充分浸泡之后再捞出来晾干。热染则是将切好片的薯莨与木炭灰水一起慢慢煮,将水煮到变成深红色以后,再把黑布放进去一同煮染。这种薯莨染除了添加木炭灰水,也可以加入新鲜的火炭母一同浸泡增效。经过前面蓝靛染和猪血浸泡过的黑布在进一步进行这种薯莨染之后,就会变成黑中泛红的颜色,而且布料更加结实耐用、不易褪色。

4.蒸布固色

热蒸固色是最后一道工序,将染好的布料晾干,上蒸笼用大火蒸一到两个小时,洗净晾干,海南苗族的“黑红染”工艺流程就全部完成了。

总的来说,海南苗族的蓝靛染、猪血浸泡、薯莨染和蒸布工艺,与我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的染布工艺有相似之处,但亦存在差别。例如:“相传,自称‘金门的瑶族先民……被冠以‘蓝靛瑶的美称……为了使蓝靛布坚挺耐用、颜色深重,瑶族还把已染过的布放入炖溶的牛皮溶液或猪血溶液里,浸泡几分钟,取出晒干,然后再用木甑把它蒸一段时间,取出晒干后即可使用。”可以看到,海南苗族的猪血浸泡和蒸布固色工艺与云南的蓝靛瑶有共同之处。此外,在蓝靛染基础上进一步红染也非海南苗族所独见,我国其他的苗、侗等少数民族也有相近的染布工艺,但基本上限于制作黑紫色或紫红色的亮布。例如:“贵州省凯里市舟溪乡新光苗族妇女制作家织布的过程是:先将布用蓝靛在缸里染,再将(用)猎抓刺根染红,涂上牛胶,再蒸,最后捶亮,晒干则成。”又例如:“传统亮布的制作方法是先用靛蓝将织物反复蓝染,染成深蓝色,再用涂猪血、涂蛋清或者浸泡在水牛皮的煮液中等方法使布发亮,这种染色工艺中各地亮布的蓝染过程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发亮的方法。”亮布工艺与海南苗族的“黑红染”工艺有几分相似,但亮布的显色效果是非常明显的。由于工艺的差别,海南苗族的黑红染布料无亮光效果,在阳光下才能看见其黑色布料纤维中泛出的红色成分(图6),十分含蓄内敛。因此,海南苗族的“黑红染”工艺虽然与其他少数民族的染布工艺有一定相似,但更具有自己的独特性。

二、海南苗族“黑红染”技艺的传承困境

海南苗族的“黑红染”是其服饰制作的重要工艺,但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如今海南苗族的中青年妇女基本上都不学习染布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用工业化生产的黑布来替代传统的黑红色布,不但价钱便宜,而且能节省时间和减小劳动强度,使得自己染布的必要性大大下降了。另一方面,由于海南苗族妇女都是直接用手在染料水中操作,使得手上的皮肤也会染上颜色,影响美观,因此受到许多年轻女性的抵触。今年70岁的李亚英是海南省白沙县青松乡苗村里的染布能手,她给笔者展示了因常年染布而被蓝靛水浸染变色的左手(图6)。李亚英有三个女儿,但都没有学习过染布技艺。现在,海南苗族的村子里几乎只有老年妇女还掌握着“黑红染”的手工技艺,后继乏人的问题比较突出。

不仅如此,海南苗族服饰制作工艺中染布工艺的衰落还进而引起了其蜡染手工艺的衰落,因为海南苗族的蜡染也是以蓝靛染为基础的。当蓝靛染被取消时,要得到蜡染花纹也变得相对困难,所以用刺绣和印花替代蜡染花纹就成为了海南苗族妇女的新选择。这种局面使得海南苗族的传统服饰特色正在悄悄发生变异,也使得其传统服饰的“黑红染”手工艺面临传承困难和趋于消失。

三、结语

通过以上对海南苗族服饰“黑红染”工艺的比较分析,从工艺的细节差别中,我们能充分感受到我国少数民族印染手工艺的丰富性和创造性;同时,从海南苗族“黑红染”工艺的衰落和传承困难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保护这些少数民族原生态手工艺的紧迫性,这不仅仅是因为要保护我国少數民族服饰文化的多样性,也是因为手工艺特色依然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要素之一。

基金项目:2022年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Hnky2022-22)、2022年海南省第六批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

参考文献:

[1]刘一萍,刘欣,卢明.贵州省舟溪镇亮布制作工艺[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8(5):525-529.

[2]黄钰,黄方平.瑶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47.

[3]龙光茂.中国苗族服饰文化[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4:96.

猜你喜欢
黑布蓝靛猪血
鸡蛋里的针
宽叶蓝靛果叶片不同海拔和郁闭度的遗传变异研究
蓝靛金箔,历久弥珍(中国画)
蓝靛种植增收调研报告
蓝靛果忍冬果实的种内变异研究
最廉价补血食物,誉为“养血之玉”
黑布林
吃猪血菠菜汤治便秘
酶法制备猪血热诱导凝胶的配方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