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婉平 张少元
哈特穆特·罗萨(Hartmout Rose)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性学者,他提出“现代化的经验就是加速的经验。”[1]罗萨在对当代社会时间结构变化的考察中,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提出了社会诊断,并围绕“加速”构建了批判的“社会加速”理论,系统地剖析了“社会加速”的内涵、表现以及逻辑关系。[2]当代社会在各方面“加速”发展,影视文化作为现代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我国影视文化的两大环节元素——创作侧和接受侧,都呈现出独特景观,形成了惰性创作与倍速观看这一社会加速理论视域下影视文化中充满同一与对立的矛盾图景。
同质性生产是指影视文化作品在性质、类型、表征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度。新时代,经济、社会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影视文化产业的加速发展。为使影视作品在市场中快速实现经济价值,影视内容创作者日益缩短其生产周期,形成了惰性创作的惯性。这种惯性使得原本可以用来表达多元文化、多种主题的影视作品受到了限制。具体来说,仙侠剧、都市剧、偶像剧等热门题材同质化更为严重,同类题材作品的角色人设、剧情设计高度相似。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作品的原创与创新程度逐渐被弱化,文化内涵缺乏、表达内容枯燥,受众开始审美疲劳。同质性生产不仅限制了影视作品的多样性,也使得其失去了应有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导致作品缺乏与受众的共鸣,无法在更深层次上融入社会发展,无法满足受众在加速社会下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倍速播放和“只看TA”功能技术的普及反映了社会整体加速的背景。这类功能都是通过技术逻辑主导的,旨在提高信息内容的传播效率和满足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加速需求。其中,倍速播放使观众在更短的时间内播放更多的信息内容,从而提高传播效率。“只看TA”功能则允许观众在观看作品时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角色,而不必花费时间观看其他角色的剧情内容。罗萨指出,社会生活的加速会导致行为发生“缩短或凝结”,使个体在单位时间内的行动内容增加。这就揭示了这类技术项目被开发的深层逻辑:不仅给受众带来了快捷的娱乐生活体验,减轻一些剧作“注水”或发展较慢的影响,也与当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速相契合。社会生活的加速使人们对时间的感知和运用发生了变化,加速了信息获取的速度和频率。而这种加速的视听信息获取方式破坏了文化体验的深度和质量,对个体与作品之间的情感和理解产生了负面影响。大量内容的迅速接收导致受众的感知周期缩短、感受体验浅薄,个体与世界的共鸣关系受到阻碍。
加速社会意味着“加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的、系统的过程。同时,影视文化也并非孤立地运作,它与社会的大系统、社会的其它系统之间紧密相连并耦合运作。当代影视文化是技术发展和媒介传播新生态的产物,这既凸显了影视文化对技术加速的选择和应用,也强调了文化生产加速对消费群体的异化和形塑。
文化生产层面,娱乐资本对利益的追逐加速使创作环境急功近利。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作出解释:“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3]同时提出“资本的合乎目的的活动只能是发财致富,也就是使自身增大或增值。”[4]当今影视文化与商业紧密联系,影视产业的商业模式逐渐成熟,使得影视文化的生产呈现出一定的经济性。从对爆火网络小说到经典动漫作品的改编,从老剧不断翻拍到海外剧集的文化转换,影视作品内容日渐向市场靠拢,庸俗媚俗倾向凸显,有内涵有思想的优质作品的创作与发展面临挑战。大部分文化生产不再是纯粹追求创新性的艺术创作,而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资本逻辑驱动文化产业导致影视文化进入机械化、批量化、产业化加速复制的快餐时代。
文化传播层面,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与文化的高度融合促进了社会内容传播的加速。当下技术极大进步,全民传播时代来临,作为传播主体的人可以通过各类数字化平台和手段进行信息的多元传播。在这种文化传播日趋多元化,内容传播总体加速的趋势下,影视内容产业中存在着新的创作模式——诸多互联网用户积极使用现有的、新兴的电影和电视剧作品进行再创作,共享影视文化内容红利。这类“再创作”以原有作品为基调,进行延伸解读,大致可分为影视作品解说类、拼接“混剪”、题材盘点类。一般通过或诙谐夸张或深沉知性的方式,讲解专属影视作品的大概情节与亮点,或对长视频进行“卡点”剪辑,把约两小时的电影或几十集的电视剧压缩为时长仅几分钟的视频,极力显现加速属性与时效性,同时满足了受众在加速时代利用碎片时间、有效管理时间的需求。可见,影视文化领域技术理性的加速渗透,使得当代社会内容传播进入到加速时代。
在文化产业以满足大部分消费者的娱乐需求为手段,达到获利目的过程中,文化消费开始异化,观众需求加速。社会生活的加速,是指人们的日常生活或文化体验步调的提高、步幅的增大。客观的加速事实不能让受众真正吸收所接收的文化内容,不断消解个人的沉浸式文化体验,“时间稀缺”的感觉成为现代人普遍感受到的紧迫压力。在舆论生态、社会生活加速中,社会公众的文化消费心理和需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娱乐化、休闲化和个性化、差异化、深层次的双向文化消费取向,对影视文化的需求也随之加速。与此同时,影视文化创作侧加速加剧了对消费者接受侧的异化和形塑。影视文化产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产生的,但其生产和传播直接决定了文化消费的性质。文化创作侧是通过影响文化生产与传播的技术与经济机制来塑造大众文化消费的。
影视文化“加速”是文化生产中资本对利益追逐加速、文化传播中平台对技术运用加速以及文化消费对需求的异化和形塑加速共同作用而产生的社会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惰性创作的惯性与倍速观看的快餐文化均属于个体/集体在影视文化活动的特定场景中,以创造主体或接受主体为基础的加速表现。在社会加速的背景下,影视文化面临挑战,对此需要针对以上三个方面造成的问题探讨社会加速理论视域下的影视文化发展对策。
在社会加速的背景下,文化产业成为投资的热门领域。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影视文化也不得不面对资本逐利加速的挑战。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影视公司更加注重商业利益而不仅是文化价值,追求短期的商业成功,则易忽略其对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长远影响。因此,针对这一问题,需要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其一,加强政策引导与监管。近年来,随着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不断调整,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和外部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在技术创新、创意发展等方面有了巨大的进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为促进影视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政策体系,不断提升影视文化行业和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影视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政府应加强文化产业的政策引导,通过制定相关法规、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引导影视行业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对于在市场竞争中出现的不良现象要进行及时纠正,对于优秀作品要给予积极鼓励和肯定,同时要更好地保障观众的文化权益。
其二,增强影视产品的文化价值。影视行业应以提高文化品质为目标,打造有思想性、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的作品,使其在商业化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这就要求,一方面要积极推进行业自律。影视文化行业和从业人员应自觉遵守文化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遵守行业规范和道德规范,抵制不良文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价值观,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管理机制,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另一方面,需要强化主题表达。影视作品是一种大众文化产品,它具有社会影响力和渗透力,因此影视行业要通过影视作品来反映社会现实和时代特征,宣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彰显社会正能量。
由此推进影视产业链协同发展,各个环节的协作将为影视文化的创作、发行、宣传及相关产业提供更多支持,既可以促进行业良性竞争,也能满足不同层次的观众需求。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影视文化传播形式变得多元化,传播速度也大为加快。然而,虚假信息泛滥、版权保护难题、粉丝文化侵权等问题,都给影视文化产业带来了不小的困扰。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一方面,要强化版权保护。新媒体环境下,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立法,不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在加强打击网络侵权行为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影视文化产业的版权保护,建立健全版权保护制度。
另一方面,要开展网络营销。影视行业应该充分认识到,只有做好口碑营销、故事营销等工作,才能让作品获得更多观众的关注和认可。近年来,许多电视剧取得了较好的口碑和收视率,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其通过不同方式与观众进行了深度互动。其在开播之前就已经在网络上进行了预热和宣传,并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与观众进行互动。播出之后也紧随着进行宣传,不仅取得了较好的收视率,而且为后续作品的播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影视行业应更积极开展网络宣传和营销,通过社交媒体等手段与观众进行互动,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此外,还需要积极打造精品剧集。在内容方面,影视创作方需要更加注重细节,打造高品质和有观赏性的剧集,吸引更多的观众。如《琅琊榜》和《伪装者》两部电视剧就凭借过硬的内容和高品质实现了收视率和口碑的“双丰收”,也赢得了海外观众的喜爱。在资本市场上,影视行业也需要紧跟时代,如在《琅琊榜》《伪装者》热播之后,爱奇艺开启了“迷雾剧场”系列,用悬疑、谍战等元素打造了多部剧集,在内容上更具创新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观看兴趣。
社会加速背景下,观众对于影视文化的需求逐渐向个性化、差异化、深层次的文化消费转化,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众消费模式。因此,如何满足观众需求,提供多元化的影视文化产品,已经成为影视文化发展的关键所在。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第一,挖掘文化深度。影视行业应该关注观众的文化需求,打造有思想性、文化性和观赏性的作品。文化底蕴是一个人、一个行业乃至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气质。优秀的影视作品不能仅仅停留在“好看”层面,而应该将故事的背景、人物和事件放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去剖析和诠释,使作品既有视觉上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又能触及观众的心灵深处,引起共鸣。
第二,推进多元化创作。影视行业应加大对多元文化内容和创作人才的支持力度,尊重创作者的原创意愿和风格,为优秀作品提供更多展示平台,充分发挥优秀作品的引领示范作用,打造符合观众口味的作品,加强对重点项目的规划和引导。
第三,增强情感共鸣。“情感共鸣”是影视文化产生影响力和话题度的关键所在,影视内容提供方应该处理好观众与作品之间的情感沟通,让作品更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增强情感共鸣,就是要打动观众,让他们感受到创作者的真诚。在创作中,要把握观众心理,努力贴近观众,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只有这样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增强情感共鸣。同时要注重细节,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体现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丰富多样、富有变化的故事情节来展示影视文化艺术的魅力。
整体而言,社会加速理论视域下的影视文化发展,需要借助政策引导、技术支撑和文化创意三大驱动力来实现。当前,社会加速对影视文化的影响力正与日俱增,唯有正视加速趋势,不断深化对于影视文化的研究和理解,为其做出更好的规划和应对策略,同时在发展过程中持续进行反思和思辨,才能促进影视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注释:
[1]张磊.社会减速与媒介时间性[J].全球传媒学刊,2020,7(02):4-20.
[2]刘畅,焦雨虹.加速理论视域下视频网站的影像传播之困[J].新媒体研究,2022,8(12):60-6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7.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