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梦瑜,路增强
(云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2014 年,江西省新余市夏布绣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扩展项目名录,成为国内28 大绣种中唯一以绣地材质夏布命名的绣种。早期,夏布绣被看作是民间女红,在国家文化产业振兴发展趋势下,开创了继“苏粤湘蜀”四大名绣之后的又一新绣种。为突出夏布绣艺术自身特点,传承人创新了夏布绣的绣法,将夏布自身的独特优势与企业进行结合,不仅提高了夏布绣在市场中的知名度,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夏布绣以夏布为刺绣基底,其主要原料为苎麻。苎麻具有“天然纤维之王”的称号,自古便是一种重要的纺织作物,也被称为是“富贵丝”,相比于其他麻作物,苎麻脱胶后色泽纯洁,质地柔和,纤维含量高,纺织性能更佳,制成的夏布自古便是皇室和达官贵族喜爱的珍品。从唐朝开始,分宜县就已“岁贡白苎布十匹”[1],到了宋朝,袁州知府的进贡表曾称:“袁郡之邑,向进苎布,今俱归分宜督办。”[2]1997 年新余分宜县被农业部授予“夏布之乡”的美誉,是国内唯一命名的夏布之乡。夏布绣俗称“麻布刺绣”,相传起源于北宋,作为一种民间女红,与之相关的文献记载资料甚少。据《新余市志》记载,新余纺织业主要有棉纺、毛纺和麻纺,以麻纺织为最早。麻纺织集中在分宜县,20 世纪20 年代,分宜县年产夏布10 万匹,进入手工夏布生产的全盛时期[3]。传承人张小红推测,在宋元后,麻纺的主体地位让位棉纺,麻纺的布衣因适宜于夏季穿着,开始有夏布之称,麻绣也开始称为“夏绣”;此外,北宋恰好是时代艺术巅峰时期,大量名人书画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勃兴,正是这股风潮,使得民间夏绣得以诞生[4]。
夏布绣融合了民间与工艺技巧,从布料到绣品制作,整个过程保留了传统与天然结合的独特风格。在绣品设计上,以独创的绣法将人物山水表现得惟妙惟肖,展现出诗画独有的风韵,并将绣品融入工业产品中销往世界各地。
夏布绣的制作可从苎麻种植开始讲起。苎麻种植一年可收割三次,分为6 月头麻、8 月二麻和10 月三麻。苎麻收割后经过人工剥麻刮青,浸泡,晾晒捶打等工序进行脱胶处理,保留麻茎秆中的纤维素,提高麻的纺织性能;将处理好的麻纤维加捻成用以纺织的纱线,称之为“绩麻”或“绩纱”,最后利用腰机进行夏布纺织。初步制作完成的夏布触感硬朗,缝隙较大,要想获得精细的夏布,还需将其进行精磨,软化。由于传统手工脱胶处理的精细程度有限,利用改良后的脱胶工艺再进行一次彻底脱胶,之后的夏布方可在生活中使用。
夏布留有天然的纤维痕迹,结合刺绣美与天然美,用刺绣的方式展现天然美正是夏布绣独特之处。夏布绣使用的绣线一般为丝质线、棉质线等,绣线可分劈,合股,多色拼合,施以不同的针法,足以满足不同的绣品要求。刺绣时,绣娘将需要绣制的作品打印成图片,结合自身对作品的理解施以对应的针法。过去的夏布绣绣底颜色鲜艳,图案多是花草虫鱼,寄托了当地百姓美好愿望,经传承人创新后夏布绣融合了夏布肌底原生态的色泽,展现了独具一格的刺绣风格。
为了突出绣品的艺术特点,绣娘会在原有的针法上结合夏布的色泽和绣品设计进行创新,以达到绣品与肌理的高度融合。夏布绣针法主要包括浅浮雕针,透底针、乱针、芝麻针、层叠针、套针和一绒两色等为搭配基础,提高了刺绣作品的艺术审美价值。
浅浮雕针主要为突出作品的美感,使作品有着立体层次感的效果[5]。这一针法与潮绣中浮雕刺绣工艺所展现的凸面立体效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透底针、采用与绣底色泽相似的浅色丝线,按照夏布经纬纱线走向进行绣制,呈现出一种虚实结合,若隐若现的深远意境,是最能体现夏布绣针法与绣底相融合特点的代表性针法。虚实乱针将虚实针与乱针结合,在“乱”“露”“叠”的基础上体现出图案的虚实关系,使得绣品更为形象具体[6]。而通透乱针在乱针的基础上进行改良,渐进色叠加,体现图案的光影感,使得整幅绣品色彩分层有序,愈发真实生动。芝麻针结合民间传统手工纳鞋底的制法创新,可以防止绣制过程中出现的挂丝、拉毛、断线等问题。层叠针在夏布绣中主要用以表现图案毛发结构,与传统刺绣中的施针手法相似,每一层绣线长短不一,愈发紧密,直到图案完成。套针始于唐、盛于宋,在双面绣中尤为常见,可分为单套、双套两种基本针法,特点在于参差排列、皮皮相迭、针针相嵌,形成有规律地分批鳞次相覆、犬牙相错针迹,表现退晕的效果[7]。“一绒两色”意指将两种不同颜色的丝线进行加捻重组,“一绒”代表一根花线的二分之一,“两色”是指丝线颜色数量。除此之外,夏布绣中还有“一针多色”的说法,一针多色绣既可塑造出浮雕绣的立体感,也可使图案颜色愈发生动,这一绣法的难度较大,但绣品展现出的整体效果让人惊叹。
2000 年,江西恩达家纺有限公司设计制作了40 幅夏布绣作品作为对外交流伴手礼带到了日本、韩国等国家,受到了大众的喜爱,并开发出夏布绣作品1 000 余种,例如夏绣小立屏、夏绣大型双面绣立屏、夏绣《清明上河图》等系列绣品远销海外,致力于打造“中国夏布第一绣”,推动新余经济发展。俗话说:“麻布绣花,底子太差”,江西渝州绣坊将粗犷硬朗的夏布与精巧细致的刺绣相结合,在传统刺绣工艺的基础上创新夏布艺术刺绣针法,夏布绣设计的产品图案将历史感与产品完美融合,而非独立的个体,既展现的夏布绣的美,也提升了产品的整体档次。手工织造和技艺体系的突破与发展所带来的学习与交流,使得绣品上升到商品的层次,出现市场效应,一定程度上也改变原有依靠手工织造来满足家庭需求的处境[8]。
其中,夏布绣的双面绣立屏从正反两面欣赏,除文字外,其他图形样式一模一样,这与苏绣的双面绣有所相似,但是在绣品的构图、设计、风格上却极大不同。苏绣在艺术上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和谐、线条明快、针法活泼、绣工精细的地方风格[9]。多是以动物花草题材为屏心。夏布绣则具有肌底粗犷、地域鲜明、拙中寓秀,水墨丹青的艺术特点,多以人物山水题材为屏心,将画作内容与产品设计融为一体,脱俗典雅,别具一般风格。
20 世纪80 年代,工业制造代替传统手工业,夏布绣发展进入低谷;到21 世纪,夏布绣重新进入大众视野,在传统的刺绣针法和艺术风格上进行创新。2014 年,夏布绣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扩展项目名录,至今越来越多的企业,高校,个人了解到新余夏布绣,并对其展开研究。在此背景下,夏布绣的传承和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文旅融合本质上是对旅游内涵的文化提升和旅游要素的完整呈现,在新思想指导下深化旅游业的改革与创建。2019 年,文化和旅游部提出要着力推进理念融合、职能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对外和对港澳台交流融合。在文旅融合问题上,还未出现有与夏布绣相关的旅游合作项目。传承人创办的私人博物馆一直以公益性立场宣传夏布绣文化,全年免费对外开放,舍弃了与旅游结合的发展理念。
2022 年5 月,在中共新余市委的组织下,新余市台胞台商台署慕名到夏布绣博物馆“寻根”,追寻记忆中的故乡。同年8 月,台湾同胞们带着家眷再一次到夏布绣博物馆内学习,馆长亲自接待访问团,让台胞们近距离感受新余夏布绣的历史文化和艺术魅力。通过一次次的组织学习活动,拉近了两岸民众之间的距离,切实做到与港澳台交流融合。藏在博物馆内的夏布绣是文化资源,也是经济资源,既然其可成为港澳台同胞学习活动实践地,也可成为推动经济创收的文化旅游点。现如今,旅游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文化的载体,二者具有天然的互补性,把文化作品转化成旅游产品,把文化设施建设成旅游景点,也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化。文旅融合理念有利有弊,在旅游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文化根基不可动摇,倘若为了经济而丧失了文化之根本,可谓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旅游这一载体来进行保护与传承,而文化旅游同样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支撑,丰富文化旅游的内涵[10]。
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两腿”并行,既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同时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挖掘当地特色文化和产业的基础上,突出产业的地域文化特色,可避免单一经济发展模式,扩展企业的发展途径,实现经济与社会文化发展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同时最大限度对文化进行传承与保护。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承载者和传递者,以其文化主体的身份不仅保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和自身文化特质等基本属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中以提升自身文化自觉意识,构建具体传承通道等作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11]。当传承人既是文化的承载者,又是产业的领导者时,文化的传承,发展与保护会更专业、更灵活、更高效。文化的内涵难以语言文字的方式完美诠释,传承人对非遗的记忆与理解及利用现实手段表现出的艺术美是突出产业地域特点的重要内容,也是产业创新的主脉。随着时代潮流之快,必然要求传承方式予以创新,不局限于传统师生授受的方式,在稳固文化之根的前提下,传承人坚持文化特色与产业创新相结合,广泛学习和吸收其他创新方法,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者、保护者与学习者显得尤为重要。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应建立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基础教育。非遗文化与院校的深入性产学合作,整合双方资源,不仅提高了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可为文化的传承,传统技艺的创新与学术性研究积蓄新鲜力量,提供资源平台。2018 年,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与“夏布绣”文化工作室进行合作,实现了从教育到产业的历史性跨越,双方各要素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各自效益的最大化。培养学子对非遗传承、保护和发扬精神,也是为夏布绣的传承和创新积蓄力量,赋予文化鲜活的生命力。
夏布绣文化产业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力量,“引企入教”的同时,还应注意以教育的方式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非遗传承和传统文化传承要全方位、全学段、全过程融入从幼儿园到大学直至继续教育。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埋下学习刺绣艺术的种子,从而增进下一代的文化情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最终实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代相传[12]。
技术的进步对传统文化提出了高层次的要求。夏布绣在制作工艺、针法设计、品牌创新方面既保留了传统特色,又融合了现代水墨画艺术元素,以独特的刺绣针法将附于纸张上的画作绣制于夏布之上,既延长了画作的保存时间,亦保留了唯有夏布可蕴藏的历史感。其次,在以文化内涵带动经济发展时,以传统文化为“桥梁”,以文旅融合、产教融合、文化与产业融合的模式,加强传统文化与社会经济、教育之间的联系是对其进行传承与保护的有效措施,同时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