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底层逻辑与路径研究

2023-02-26 16:18沈占胜
上海节能 2023年11期
关键词:双碳文明能源

沈占胜 周 贺

北华大学

0 前言

传统的发展观最注重的是GDP的提升,新中国刚建立初期为了提高GDP,砍伐树木,开采矿产,填海填湖,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要改变传统的发展观,建立新发展理念,则要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协同发展。人类要想长久地健康发展,就要和自然实现和谐共生,要主动修复被破坏的自然环境。

1 生态文明建设的底层逻辑

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来源于自然,同时人又超脱自然。自然创造了人,同时自然又“需要”人。在理论上辨析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中之重。

1.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自然是一个包容了一切存在也包容了人的巨大全体,一切都在自然之中、属于自然所有。”[1]人来源于自然,生存在自然之中,同其他动物一样,人类要受到自然法则的制约,并一时一刻不能脱离自然而存在。石器时代的人们用自然中现存的石头进行生产活动,青铜时代的人们开始锻造金属用于生产,铁器时代的人们发现生铁的硬度大更适于生产。无论是石头、铜矿、铁矿都是自然的造物。21世纪的今天亦是如此,我们人类发展所需要的一切物质也都是取之于自然。

人类是很软弱的,害怕山崩、害怕海啸、害怕地震、害怕水火灾等自然灾害,但是人类都能从这些灾难中幸存下来并且还能发展得这么好,这里有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人是哪里来的这么大力量能同自然灾害抗衡呢?其实,人所凭借的不是别的什么神奇的力量,归根结底,依靠的还是大自然的力量。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2]人是高等生物。我们是会从事实践活动的生物。我们可以从实践活动的特点来理解为什么我们与自然灾害抗衡的力量还是来源于自然。人要改造外界对象,把它变成“为我的存在”,就必须首先把人自身的本质对象化为存在,人只有这样的对象化才能把对象的自然转化为为人所用的属人的力量。人以实践的方式占有对象,不像动物那样去直接占有,而总是先把自我的本质投射于对象之中,然后才去占有对象。这是一种本性外投的对象化活动,也可以看作先让自我为对象占有。而当人的本质和力量对象化于外部存在之时,对象因而就被人化,变成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无机的身体”。这就是我们人类能够与自然“抗衡”的巨大力量之源,它还是源于自然。

1.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现实基础

自然孕育了我们,而我们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却把自然给“伤害”了,伤害了我们的自然母亲,对我们人类的长远发展是有利的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当然是不。

水污染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水体污染,水质恶化对动植物的健康和人类的生产、生活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拿上海人的母亲河黄浦江来说,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它是一条水质清澈,鱼虾成群的河道,由于发展的需要,各个工厂为了效益,肆意排放工业废水。60年代开始,黄浦江的水质开始受到污染,清澈的江水逐渐变成了臭气熏天的污水。经济发展得越快,环境破坏得越多。水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洁净的水资源能给人们带来美丽如画的优美环境。被污染了的水资源则会给人们带来痛苦、恐怖和灾难。

土地是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土地被破坏将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土地污染不像空气污染、水污染容易被发现,而且土地污染产生的危害远远超过其他形式的污染。土地污染不是肉眼可见的,并且它的破坏力是持久的,修复起来将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就如河南“镉麦”事件,正是由于土壤中镉元素过多,造成新乡市大片区的麦子因镉超标而无法食用,只能当成垃圾处理掉。土地污染的案例非常多,只要因土地污染发生的事故往往都是触目惊心的,所以保护土地安全是我们每个人的职责。

“人类的保护伞”正在被破坏。臭氧层被誉为“人类的保护伞”,因为它为人类吸收了来自宇宙的大部分辐射。臭氧层位于对流层的上方,厚约30 km,它为地球上的生物吸收掉了99%的太阳辐射,使得世间万物能够健康成长。没有臭氧层会是什么样呢?没有臭氧层,地球上的生物将无法生存,人类也不可能存在。我们来看看南极臭氧洞下的生物是什么样的。没有臭氧层吸收辐射,动物们患上了白内障,羊成了“盲羊”,兔子成了“盲兔”,鸟儿成了“盲鸟”。“盲”了的动物轻而易举地就能被猎人抓获。南极的人同样也受到了辐射的“迫害”,患上了皮肤病等疾病。造成这一现象的正是我们自己,臭氧洞的罪魁祸首是在工业和生活中使用频繁的制冷剂氯氟烃。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工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广泛地使用氯氟烃类物质来做致冷剂、喷雾剂、发泡剂及清洗剂,这些物质可以在大气中长期存在并破坏臭氧层,危害人类健康。

无论是水、土还是空气污染对生物的危害都是极大的。习近平总书记洞察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并建设性地提出:“我们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3]。由于我们极具破坏力的发展使得大自然已然千疮百孔,面对这样的局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发展不讲保护、只讲利用不讲修复的老路走下去”[4],我们“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5]。我们发展所需的一切物质都来源于自然,同样,我们也应该像爱护自己父母一样爱护自然。“双碳”目标是改善和修复环境的有力之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由之路。

2 “双碳”目标下生态文明建设的“危与机”

长远目标已经定下,那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习近平总书记依据现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情况,建设性地提出了“双碳”目标。“双碳”目标对生态文明建设既提供了许多机遇,同时也给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些许挑战。危与机就如一张纸的两面,不可分割。我们要正确看待他们,辩证认识他们的关系,才能促进“双碳”目标的完成,加快生态文明的建设。

2.1 “双碳”目标下生态文明建设的机遇

2.1.1“双碳”目标将推动能源转换

“双碳”目标最重要一步是降低CO2、SO2等气体的排放。传统能源,即煤炭、石油等能源的使用会产生大量的CO2、SO2气体,所以我们必须要进行能源转换,并且需要加快能源转换的步伐。我们应该大力推行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水力发电,在合适的地方应尽量多地建立风力发电场、太阳能发电场、水力发电厂,并且要安全地开发核电,积极推动高温气冷堆、快堆、模块化小型堆、海上浮动堆等先进堆型示范工程,开展核能综合利用示范。风能、水能、太阳能、核能等都是清洁能源,在合适的地方建立清洁能源发电站是很有必要的。清洁能源的广泛发展和使用,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助力之手。

2.1.2“双碳”目标将促进环境改善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我们的生活环境也必将得到改善。现今的我们不像以前,为了发展随意破坏森林、土地,造成土地沙漠化。现在我们提倡植树造林,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使我们的衣食住行都干净环保起来。这样做的成果也是显著的,就拿雾霾天气来说,十年前的雾霾和如今的相比,对我们造成的危害减少了太多。以前因雾霾天气导致司机能见度受限而发生的交通事故数不胜数。经过近几年我们实施“双碳”计划,雾霾这一本来就是人类造成的自然灾害已经被我们自己初步解决。没有雾霾,我们的生活环境会更好,我们的幸福指数会更高。

2.1.3“双碳”目标将优化我们的出行方式

电动汽车、油电混合汽车和氢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将极大地优化我们的出行方式。电动汽车、油电混合汽车在传统燃油汽车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科学家发明它们的初衷是为了尽可能减少石油的使用,进而保护环境,优化我们的出行方式。氢能源汽车的制造更是如此。驾驶新能源汽车,践行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对我们个人、社会、国家都是有益的。

2.2 “双碳”目标下生态文明建设的挑战

2.2.1 时间紧、任务重

要在三四十年内完成“双碳”目标,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异常艰难的任务。在国际大环境中,多数发达国家,例如美国、英国以及欧盟各国等,都率先实现碳达峰,并且计划在2050 年实现碳中和。对于2019年的排碳量占世界总排放量的28%,位居世界第一的我国,要想摆脱这个“第一”,要想用发达国家一半的时间实现“双碳”目标,我们需要全方位的减碳、降碳,国家、社会、个人都应作出相应的努力。

2.2.2 科技创新要求高

要想短时间实现“双碳”计划,对科技创新的要求必然很高。传统工业、企业的传统设备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发展的要求了。那些高能耗的机器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批替换掉,换成节能低碳的优质设备。新设备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广大科研工作者的不断努力,生产出来的产品要经过不断地优化才能应用,这一过程是漫长的。不仅设备需要创新,清洁能源的运输工具、运输手段都需要创新。要想实现“双碳”目标,科技创新是关键。但我国由于技术等原因,高科技产品多数还是依靠进口,购买这些高科技产品不仅需要高额的费用,还经常因为技术原因被别人刁难,因此,科技创新迫在眉睫。

2.2.3 偏远地区绿色低碳设备少

“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各地区的共同努力。由于偏远地区,例如内蒙古、新疆、东北等地区,本身发展水平不高,但它们每年要消耗的能源却很多。地处偏远地区,每年冬天需要大量的煤炭来发电、发热,才能度过寒冬。这样大量的用碳将会产生大量的CO2气体,这很不利于“双碳”目标的实现,并且偏远地区还是老工业设备较多,这些设备的运作需要消耗大量的高碳能源。由于“双碳”目标的提出,有些偏远地区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停止“燃碳发电”,开始“拉闸限电”,影响了民生、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了影响。

3 “双碳”目标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路径

“双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6]。

3.1 政府与市场齐头并进

“双碳”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脚步,在完成“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是很有必要的。政府和市场应该协同去完成“双碳”目标,应发挥各自的职能尽力去助力“双碳”目标的完成。

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做好顶层设计。对于那些践行绿色低碳的工厂、企业给予减少税负的奖励,对于发明新的节能环保的设备、仪器的高科技人才给予奖励,对于绿色产业的认证要标准化、合理化、透明化,对于温室气体的监控要加大监督和检验。同时,对于排碳高的工厂、企业要求整改,对于恶意阻碍绿色低碳方案实施的企业或个人给予处罚。市场应该尽力完善碳交易市场。科学合理的定价是市场的一大职责,绿色低碳的产品定价应尽量低,能够让广大人民群众或企业工厂有能力用上绿色低碳的产品。通过合理地制定价格,有效地应对碳市场因价格波动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并且通过合理定价达到刺激市场进行碳减排的目的。

3.2 经济与低碳协同发展

发展绿色低碳的能源,就是在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碳资源的使用方法,更科学地使用有限的碳资源,并且开发新能源。水电、核电的安全化生产和使用是解决温室气体危害的重要举措。它们的安全使用不仅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而且没有污染,是我们应该大力研发的技术。高效、低碳、绿色的能源能够使我们的经济发展更加迅速。如果清洁能源的问题得到解决并且能够大量地推广使用,让广大群众能够用得起这些干净清洁能量大的能源,将极大地激发人们的消费投资积极性。绿色低碳能源的大量使用,CO2的排放量大幅降低,十分有利于“双碳”目标的完成。

3.3 碳减排与碳增汇两头兼顾

在碳减排的同时也要注重碳增汇,二者应同时进行才能尽快实现“双碳”目标。

碳增汇主要是靠生态系统实现的,所以现阶段我们应该加大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让大自然发挥自己应有的“职能”。海洋、湖泊、山川、草地都是固碳的能手。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能够吸收CO2,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自然属性,让大自然来吸收空气中的CO2。但由于我们对环境的破坏,乱砍伐树木,随意填湖填海,导致自然吸收CO2的能力大大减弱,所以我们应该保护大自然,主动修复山水林田,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我们应大力培育森林资源、修复海岸线生态系统、加强污水治理和湖泊生态系统修复、加强农田管理。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我们要时刻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有关论述,要做到保护大自然就像保护我们的眼睛一样。

3.4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作为有责任有担当的泱泱大国,在治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中,中国也展现了大国气派。主动参与应对气候问题的国际会议,提出中国方案,拿出中国态度,积极响应联合国的号召主动作出相应的努力。我们呼吁发达国家承担更多的碳减排责任,提倡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技术改革,帮助发展较慢的国家,给他们提供技术和资金等支持。借助“一带一路”等国际大平台,宣传我国的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国内外投资建设绿色低碳项目。我们依据自身的发展经验,结合发展中国家的特点,义务地向他们提供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规划的一系列经验和教训,并向他们提供新能源的援助,帮助他们也发展新能源,包括技术和设备。只有各国共同努力,才能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4 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任务,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全力以赴。现阶段我们应出台相应政策,助力绿色低碳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用上节能环保的产品。加大清洁能源的制造、运输,让企业、工厂用上清洁能源。“双碳”目标按时高质量地完成,能够对生态文明建设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能够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让我们生活在干净卫生、美丽和谐的环境中。

猜你喜欢
双碳文明能源
请文明演绎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漫说文明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对不文明说“不”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