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雯,陈佳佳,石 芳*,陈 程,莫鉴文,龚 玲
(1.长沙医学院,湖南长沙 410219;2.云浮市人民医院,广东云浮 527300;3.柳州市工人医院,广西柳州 545000)
食物是人体营养供应和生命维持的主要来源,不合理饮食则会影响机体功能状态,甚者引发疾病,因此均衡、健康饮食是确保健康状态的基础要素[1]。临床诸多常见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均与饮食行为特征存在密切关联[2]。为在广义上验证饮食节律、饮食喜好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 2 型 糖 尿 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疾病发生概率的影响,本文特选择4 家医院纳入上述疾病患者进行了调查研究。
(1)研究对象。2020 年3—12月,对长沙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IBS 疾病)、广东省云浮市人民医院(T2DM 疾病)、广西柳州市中医医院(CRC 疾病)、广西柳州市工人医院(DVT 疾病)进行调查,各类疾病均纳入30 例患者。①诊断标准:IBS 参照《成人肠易激综合征诊治新指南》[3]诊断,T2DM 参照《美国糖尿病学会糖尿病诊断标准》[4]诊断,CRC 参照《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5]诊断,DVT参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指南与实践》[6]诊断。②纳入标准:除研究疾病外未合并其他基础性疾病;基本情况良好且配合意愿高;暂无严重并发症。③排除标准:沟通困难者;临床资料缺失者;初中及以下学历者。
(2)基本情况。IBS 患者男9 例、女21 例,年龄(53.90±6.10)岁,身体质量指数(20.29±1.16)kg·m-2;T2DM 患者男16 例、女14 例,年龄(54.04±7.23)岁,身 体 质 量 指 数(25.31±3.28)kg·m-2;CRC 患 者 男18 例、女12 例,年龄(53.77±8.51)岁,身体质量指 数(19.03±3.26)kg·m-2;DVT 患 者 男19 例、女11 例, 年 龄(54.04±7.26)岁, 身 体 质 量 指 数(22.45±3.16)kg·m-2。4 种疾病患者性别、年龄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调查内容。参照《成年人饮食行为量表化评价方法探讨》[7]制定问卷,预调查有较好信度和效度,收集其部分数据,包括饮食节律(“一日三餐按时”“三餐保持分量”“夜宵频率”情况)和饮食喜好(“高脂饮食”“喜欢高糖”“饮食偏咸”),均由患者主观评价,分为较好、一般、较差3 个选项(较好为低脂、低糖或饮食清淡,较差为高脂、高糖或饮食偏咸)。
(4)统计分析。用SPSS 20.0 进行统计分析,等级资料(n,%)组间比较用Z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种疾病患者“一日三餐按时”“三餐保持分量”“夜宵频率”构成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①“一日三餐按时”问题上执行最差的是IBS 患者,肠道动力异常或黏膜通透性改变是促进IBS 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该类患者需要尤为重视饮食频率的形成及固定,从而让肠道建立相对稳定的生理反射,避免功能紊乱或额外刺激,以免持续加重临床症状。②“三餐保持分量”问题上执行最差的是T2DM 患者,1 型糖尿病更多与遗传因素有关,而T2DM 患者则较多存在暴饮暴食的行为习惯,对高热能食物的长期、过量摄入极易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发生,从而诱导T2DM 的发生,因此该类患者无论发病前后均需根据热能需求进行食物种类和数量的分配,而在按量饮食上更需严格加以控制,从而避免血糖大幅度波动。③“夜宵频率”问题上执行最差的是DVT 患者,宵夜行为习惯较多的人群普遍有大量摄入高脂肪油炸食物,高脂饮食极易增高人体血液黏稠度,引发不同严重程度的高脂血症,若不加以控制甘油三酯、胆固醇等脂质的摄入水平,则极易持续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加重DVT 病情[6]。“夜宵频率”高的人群其高血脂症发生概率也相对更高,该疾病可能中介参与了DVT 的发生过程。
表1 4 种疾病患者饮食节律的比较
4 种疾病患者“高脂饮食”“喜欢高糖”“饮食偏咸”构成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说明4 种疾病患者高脂、高糖、高盐情况也存在一定固有差别。可能是因为脂肪可以刺激胃结肠反射,脂质的吸收会增加结肠敏感性。高脂饮食是诱发IBS疾病的关键要素,既有发病的IBS 患者多数存在不同程度的高脂饮食行为,因此后期对其饮食特征进行调查时客观表现为较高水平的高质饮食比例。而针对既已发病的IBS 患者,则需尽可能在日常饮食过程中增加低脂乳制品比例,避免食用大量油炸和高度加工的脂肪食品。
表2 4 种疾病患者饮食喜好的比较
《内科学年鉴》中显示,高脂肪低碳水饮食让T2DM 患 者 平 均 空 腹 血 糖 从7.5 mmol·L-1下 降 到6.3 mmol·L-1,HbA1C 从7.3% 下 降 到6.8%,胰 岛素敏感性上升75%,血脂和胆固醇都有下降,部分T2DM 患者减药甚至可停药,总体饥饿感下降。因此,血脂和肝脏脂肪可能在T2DM 疾病发生过程中均发挥了不同程度的作用,但摄入脂肪不会直接升高T2DM 患者的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关于高脂饮食和T2DM 疾病的内在关联仍需科学且深入的探究,但就当前结论而言,持续高水平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则会直接影响患者血糖代谢及胰脏功能状态。
能量的正向平衡与高胰岛素血症和CRC 疾病的发生、发展存在着重要关联性,可能与高糖摄入可通过引起胰岛素抵抗、肥胖、2 型糖尿病,继而促进结直肠癌发生有关。长期摄入高糖饮食容易导致患者处于长期高血糖状态,从而刺激大量胰岛素释放,血胰岛素含量太高会抑制身体对钠的清理,使水潴留增加,加重静脉负担,最终表现为DVT 发病风险的增加。
IBS 疾病机制复杂,可能与内脏高敏感性、肠道炎症、胃肠道动力学异常、脑肠轴活动等有一定关联,因此日常饮食层面需要病人注意饮食以缓解便秘或腹泻症状[3]。T2DM 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因此病情发生后也需高度重视健康饮食行为的塑造或改变。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素的饮食结构被认为是CRC 发生的危险因素,上述饮食因素可以解释40%左右CRC患者的发病原因。DVT 患者则存在诸多饮食禁忌,不良饮食行为会加重血液高凝、血流滞缓等基础病情[6]。因此,饮食行为与IBS、T2DM、CRC、DVT 的发生存在诸多关联,了解上述疾病患者的主要饮食行为特征,为其预后过程中调整饮食行为提供理论依据[7]。本次调查基于临床4 种常见疾病开展,能广义上获悉上述4 类疾病患者的饮食行为现状,结合数据分析可知,4 种疾病患者在饮食行为上均不太健康,且存在各自的特点,临床相关科室或科教部门在饮食层面进行指导时,可根据主要特征进行科普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