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欣,戎丽娟
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是世界性难题,也是制约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国际奥委会及其相关利益方一直努力推进奥运场馆的可持续发展,力求妥善解决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难题,避免奥运主办国在奥运盛会之后陷入“白象综合征”。国际奥委会在2014年通过了《奥林匹克2020议程》,重点强调可持续发展,对于奥运场馆提出要充分利用已有场馆和临时场馆,原则上不新建没有遗产价值和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场馆。2021年,国际奥委会讨论通过的《奥林匹克2020+5议程》再次重点强调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对于未来奥运场馆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22年5月22日国际奥委会在洛桑发布了《超过125年的奥运场馆:赛后使用》(以下简称《奥运场馆》),从赛后使用视角就125年来奥运场馆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梳理,发现1896年首届奥运会至今,85%的奥运永久场馆仍在使用,21世纪以来用于奥运会的92%的永久场馆仍在使用。纵观125年以来的奥运场馆,它们作为十分重要的奥运遗产为奥运主办城市和当地居民创造了广泛而巨大的收益。本文拟依托该报告中的相关史料和数据,就奥运场馆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进行分析,以期为未来奥运场馆以及其他大型赛事场馆的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奥运场馆》对于1986年以来以及21世纪以来两个时间维度的划分,将21世纪以前的奥运场馆称之为奥运场馆的过去,21世纪以来的场馆称之为奥运场馆的现在,未来系指2024年巴黎奥运会及其以后的奥运会场馆。
《奥运场馆》系国际奥委会首次系统梳理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以来的奥运场馆赛后使用情况,自1896年雅典奥运会到2018年平昌冬奥会共51届奥运会,其中,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以下简称夏奥会)28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以下简称冬奥会)23届,包含817个永久性场馆和106个临时性场馆。《奥运场馆》由奥林匹克研究中心通过与场馆所有者、运营商、奥运遗产机构、主办城市政府以及国家奥委会等利益相关者进行深入调研获得相关数据编写而成。
《奥运场馆》全面梳理了奥运会主办城市和地区留下的奥运场馆遗产,绝大多数奥运场馆继续用于高水平竞技体育以及基层体育比赛和培训,为曾经的奥运会举办城市持续带来回报和社会收益。随着国际奥委会对可持续发展和奥运遗产的关注,过去的经验教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通过研究以往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情况,助力未来的奥运场馆实现可持续发展。
《奥运场馆》梳理发现以下特点:仍在使用的新建永久场馆(即为奥运会建造的场馆)和既有永久性场馆(即在选择主办城市/地区举办奥运会时已经存在的场馆)的赛后继续使用率十分接近(分别为87%和83%);87%的综合性场馆,如体育场、游泳池、自行车馆、跳台滑雪、滑行中心和冰球场馆仍在使用;临时性场馆使用的比例随时间呈“U”型变化,在20世纪初约占场馆总数的16%,20世纪中叶约占9%,20世纪末约占7%,21世纪初约占14%;15%未使用的永久性场馆中,大多数由于各种原因而未建成或被拆除,部分场馆的使用寿命已尽,部分在战争或事故中被破坏,而小部分则让位于城市新的开发项目,只有35个场馆(占所有817个永久场馆的4%)因运营不利而被关闭或废弃[1]。
从历届夏奥会场馆使用已有和新建场馆的变化趋势来看,使用已有场馆呈现下降趋势,新建场馆在奥运场馆中所占比例呈现上升趋势,但二者已基本处于平衡状态,从现在奥运场馆的发展趋势来看,已有场馆和临时场馆所占比例又逐步上升,较为符合《奥林匹克2020议程》提出的改革方向(图1)。从历届冬奥会场馆使用已有和新建场馆的变化趋势来看,使用已有场馆变化趋势不大,略呈下降趋势,但新建场馆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图2)。
图1 历届夏奥会场馆使用已有和新建变化趋势Figure1 Changes of the existing and the new venues used in previous Summer Olympic Games
图2 历届冬奥会场馆使用已有和新建场馆变化趋势Figure2 Changes of the existing and the new venues used in previous Winter Olympic Games
《奥运场馆》核心内容在于就历届夏奥会和冬奥会场馆的概况、赛时与赛后使用情况以及特点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与分析,是研究奥运场馆赛后利用以及奥运场馆发展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以史为鉴,对于未来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该报告虽然对125年来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与当前使用情况进行了梳理,但遗憾的是未能就奥运场馆赛后的使用效果进行定量评价。根据Jens Alm[2]的研究,近几届奥运会主场馆赛后利用情况除长野外,均较为理想。日本长野奥林匹克体育场赛后利用情况较为糟糕,其2010年场馆利用率指数(Stadium Utilization Index,SUI)仅为0.6(表1)。
表1 1996—2010年奥运会主场馆及其赛后使用情况(2010年数据)Table1 Main venues of the Olympic Games in 1996—2010 and their uses after the Games(Data in 2010)
从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到2000年悉尼奥运会,共举办了24届夏奥会,奥运场馆从无到有,场馆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场馆功能愈发现代化(表2)。
表2 夏奥会场馆情况(过去阶段)Table2 Summer Olympic venues(in the past)
从早期奥运会场馆来看,由于奥运会规模不大,影响力有限,奥运场馆数量并不多,基本上以已有场馆为主,且作为世界博览会的一部分,专门为奥运会新建的场馆数量比较有限。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历届奥运会使用场馆情况来看,场馆数量基本上在20个以内,新建基本上为1~2个,仅有1896年雅典新建3个场馆和1912年斯德哥尔摩新建4个场馆。1896年雅典奥运会,共使用了7个场馆,有5个至今仍用于举办高水平体育赛事以及对游客开放,举办各类会议和演出等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帕那辛纳克体育场,该体育场最初建于公元前329年,19世纪破败不堪,直到1896年奥运会才得以重建,至今仍在使用,每两年在此将奥林匹克圣火正式移交给下一届夏季或冬季奥运会组织者。1900年巴黎奥运会作为当年巴黎世界博览会的一部分,虽使用了15个场馆,但11个是已有场馆,1个新建场馆,3个临时场馆,至今仍有8个在使用。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共使用了16个场馆,8个场馆至今仍在使用,此届奥林匹克体育场是为彩票筹资建设的体育场馆,目前仍在使用。1924年巴黎奥运会是二战前使用场馆数量最多的一届奥运会,一共使用了21个场馆,还专门为奥运会修建了临时的奥运村,这也是奥运会史上第一个奥运村。二战之前的奥运场馆大多使用已有场馆,新建场馆数量较少,赛后利用问题并不突出,且这些场馆大多仍在使用。部分场馆如伊芙庄园奥林匹克体育场、洛杉矶纪念体育场等,在未来的2024年巴黎和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中仍将继续使用,凸显了奥运场馆遗产的可持续价值。此外,1920年安特卫普奥运会的场馆中已有7个场馆位于安特卫普之外,说明当时奥运会已有多个城市共同举办,以充分利用已有场馆满足赛事需要的朴素理念。
二战期间以及二战之后奥运会使用的场馆数量大幅增加,场馆数量几乎翻了一番,从奥运会早期的10多个场馆增加到30余个场馆,新建场馆数量也从几个增加到10多个,且临时场馆使用的数量逐步下降,大量使用新建永久性场馆,逐步开启了场馆改造与建设的高潮,尤其是在部分从未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如东京、悉尼等城市大量新建场馆,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奥运场馆的“军备竞赛”,对于奥运场馆赛后的可持续利用也造成了较大压力。这一时期奥运场馆不仅数量多、规模大,而且投入也十分巨大,给主办城市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1996年至2010年,平均每届奥运会主体育场的投资为2.69亿美元,平均每个座位的成本是4 176美元,而悉尼奥运会主体育场投资额高达5.83亿美元,平均单个座位的投入高达6 978美元[3]。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体育场在为期3年的建设过程中,遭遇严重的通货膨胀、材料成本上涨、技术挑战和罢工,使得成本超支约14亿美元,致使当地居民背负30年债务。
虽然这一时期随着奥运会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举办权竞争的加剧,各国不断加大奥运场馆的建设投入,场馆数量快速增加,一方面充分利用已有场馆,另一方面新建场馆逐步成为奥运场馆的主流形态,在使用场馆总量中占比不断增加,此举不仅改善了奥运会办赛条件,也为各主办城市或地区留下了丰富的奥运场馆遗产,部分奥运场馆虽在奥运会后面临短暂闲置问题,但均逐步得到了充分利用,继续为当地群众和高水平赛事活动服务。在这一时期后期,越来越多的主办城市意识到奥运场馆对于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韩国政府以奥运场馆建设为载体,开展了大规模城市改造,包括新建绿化带、整修市容、修复古迹、综合治理、开发汉江、建设地铁、调整交通管理体系等,使奥运主办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巴塞罗那利用奥运会场馆建设机会,大规模清除了城市废旧工业痕迹,一改往日与烟囱、垃圾相关联的城市面貌。悉尼奥林匹克公园建设选址在深受工业污染的霍姆布什湾,经过清理,净化和改造后成为新的生态公园,为悉尼市民提供自然健康的休闲娱乐场所[4]。
从过去冬奥会场馆的发展历程来看(表3),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前三届冬奥会,由于冬季项目场馆基础设施条件较为薄弱,可利用的已有场馆数量有限,冬奥会采取新建奥运场馆以满足冬奥会赛事的需求。自第4~8届冬奥会,基本上没有新建场馆或仅新建1个场馆。但自第9届冬奥会开始,便新建大量场馆,新建场馆基本在50%以上,第9~18届冬奥会新建场馆的比例高达70%(除去1976年因斯布鲁克冬奥会)。由于冬奥会的项目设置、参赛人数等均大幅少于夏奥会,因此,冬奥会所需要的场馆数量也较为有限,从过去冬奥会场馆的数量来看,基本上在10个场馆以内,仅有日本1972年札幌和1998年长野冬奥会场馆数量超过10个,分别为13座和14座,其中,新建场馆数量分别为10座和7座。1998长野冬奥会使用场馆数量过多且投入巨大,导致场馆赛后闲置问题比较严重,长野奥林匹克体育场2010年的总接待人次仅有17 828人,SUI指数仅为0.6,为近年来所有奥运主场馆最低[2]。在过去的冬奥会中,主要利用已有场馆的仅有1952年奥斯陆冬奥会和1976年因斯布鲁克冬奥会,新建场馆数量较少。这主要得益于挪威首都奥斯陆地区拥有举办冬季体育赛事的悠久传统以及其繁荣的娱乐和竞技性冬季运动场所,11个场馆中9个场馆都是现有场地,仅新建1个场馆和1个临时场馆。1976年因斯布鲁克冬奥会共使用9个场馆,这些场馆全部是1964年因斯布鲁克冬奥会的场馆,并在1976年的因斯布鲁克冬奥会上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翻新,至今仍在使用。
表3 冬奥会场馆情况(过去阶段)Table3 Winter Olympic venues(in the past)
由于冬奥会的项目特殊性,很多雪上项目选址位于主办城市比较著名的滑雪胜地或山区,部分地区因冬奥会的举办从不知名的小地方一举成为全球著名的滑雪度假目的地,如美国斯阔谷、日本札幌等城市。1960年美国斯阔谷冬奥会的6个高山项目都是在皮埃斯特瓦峰、kt-22峰和帕普斯峰上举行,这里现在被称为帕利塞兹太浩滑雪场,是美国最好的滑雪场之一,有24 km2的滑雪场,270条滑道,31个电梯组成的先进网络,每小时可以运送72 200人上坡,每年吸引60万游客,曾连续多年被《今日美国》评为北美最佳滑雪胜地。199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阿尔贝维尔举行,共10个比赛场馆,其中4个已有场馆,新建6个场馆,它们至今仍被用于休闲和高水平冰雪运动,覆盖了法国阿尔卑斯山脉的三分之二,每年接待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冬奥会的举办帮助萨沃尔勃朗峰地区成为世界领先的冬季运动目的地之一。
1994年利勒哈默尔冬奥会共使用10个场馆,其中9个为新建,至今仍在使用,从1994年冬奥会结束到2018年夏季,这10个奥运场馆先后举办了32次世界杯、欧洲锦标赛和国际锦标赛,129次世界级赛事和161次国家级赛事,该届冬奥会场馆在赛后得到了充分利用,为当地持续举办各类国际级冬季运动项目赛事奠定了基础,使得冬奥遗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
从奥运场馆的过去这一阶段来看,不论是夏奥会还是冬奥会,已有场馆在奥运场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已有场馆是过去百年来奥运场馆发展的重要经验。但20世纪后期,新建场馆在奥运场馆中的比例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主办城市场馆的建设,为当地留下了丰富的场馆遗产,但也造成部分场馆赛后闲置,给主办城市带来了不利影响。
夏奥会场馆的现在这一阶段主要包括5届奥运会,可以说是夏奥会的最鼎盛时期,不论是场馆数量,还是新建场馆数量均为历史之最(表4)。2004年雅典奥运会使用了33个比赛场馆,其中11个已有场馆,新建20个,2个临时场馆,新建场馆数量创历史最高纪录,比2000年悉尼奥运会新建场馆数量还多2个,但遗憾的是在这33个比赛场馆中,目前仅有23个仍在使用,永久性场馆中仍在使用的比例仅为74%,低于现代奥运会以来永久性场馆仍在使用的比例约10个百分点,而21世纪以来奥运会永久性场馆仍在使用的比例为92%,这说明雅典奥运会的场馆在赛后面临较为严重的闲置问题,部分场馆因经费、管理等问题已没有使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虽然使用了39个比赛场馆,但新建场馆数量不足50%,且大量使用了临时场馆,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场馆新建数量,为赛后场馆的持续利用奠定了基础。2012年伦敦奥运会虽也使用了30个比赛场馆,但得益于伦敦良好的体育基础设施条件,仅新建了6个场馆,13个场馆为已有场馆,临时场馆也达到了11个,为历届奥运会之最。北京和伦敦通过大量使用已有场馆和临时场馆满足了奥运赛事的需要,避免了大量新建场馆,为推进奥运场馆的可持续利用做出了示范。2016年里约奥运会使用了34个比赛场馆,其中14个已有场馆,新建场馆13个,7个临时场馆,其中27个场馆(含1个临时场馆)仍在使用中,但遗憾是其中1个新建场馆已经停止使用。2020东京奥运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共有43个比赛场馆,其中25个已有场馆,8个新建场馆和10个临时场馆。2020东京奥运会应该是奥运会历史上使用比赛场馆数量最多的一届,值得肯定的是,东京大量使用了已有场馆和临时场馆,新建场馆比例仅为16.7%,充分贯彻了原则上不新建没有遗产价值场馆的理念。
表4 夏奥会场馆情况(现在阶段)Table4 Summer Olympic venues(at present)
从这5届夏奥会场馆的构成来看,新建场馆呈现下降趋势,已有场馆和临时场馆呈现上升趋势,充分体现了奥运场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此外,这5届夏奥会中,除了奥运主办城市之外,其他部分城市也参与了奥运赛事的承办,充分利用已有场馆满足了奥运会的需要。如雅典奥运会有5个其他城市参与,北京奥运会有6个城市参与,伦敦有8个场馆位于伦敦之外,东京有其他8个城市参与,这一趋势体现了共享办奥运的理念,反映了当前夏奥会场馆建设正在逐步回归理性,走向可持续发展,契合《奥林匹克2020议程》的改革倡议。
冬奥会场馆的现在共包含6届冬奥会,一共使用了66个场馆,使用已有场馆和新建场馆各占50%,比例比较均衡(表5)。从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使用已有场馆的比例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变化趋势,而新建场馆比例则呈现倒“U”型的变化趋势,说明在这一阶段冬奥会场馆的发展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2014年索契冬奥会新建9个场馆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充分利用北京夏奥会遗产,仅新建1个场馆,这充分说明北京冬奥会是第一届从筹办之初就全面规划管理奥运遗产的奥运会。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充分利用了大学的场馆,新建的场馆得益于美国发达的职业体育和大学体育,赛后场馆得到了充分利用。2006年都灵冬奥会13个场馆中仍在使用的仅有10个,3个场馆因各种原因已停止使用,仍在使用率远低于冬奥会场馆平均水平。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场馆和奥运村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理念建设并通过了加拿大绿色建筑委员会和BC Hydro的认证,被认为是北美同时建设的最大环保建筑群。与其他建筑相比,消耗更少的能源、水和建筑材料,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最小。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已有场馆和新建场馆以及雪上场地等全部通过了绿色建筑认证,其中,新建场馆通过了绿色建筑三星认证,采用了二氧化碳临界制冷技术,是目前最为环保的制冷技术。部分场馆选址在首钢产业园,促进了首钢产业园的转型升级,成为世界工业遗产再利用和工业区复兴的典范。2022年北京冬奥会由北京、张家口共同举办,通过冬奥会促进了张家口地区的脱贫致富,依托冬奥会场馆遗产,通过打造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促进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从冬奥会场馆的现在来看,已开始注重绿色发展,充分发挥场馆在促进城市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赋能城市发展。
表5 冬奥会场馆情况(现在阶段)Table5 Winter Olympic venues(at present)
从奥运场馆的现在这一阶段来看,受奥运会规模的不断扩大,使用的奥运场馆数量大幅增加,夏奥会场馆逐步以已有场馆和临时场馆为主,新建场馆比例逐步下降,冬奥会场馆使用已有场馆呈现“U”型变化趋势,新建场馆比例开始骤降。这反映出各主办城市开始严格履行《奥林匹克2020议程》,积极推进场馆可持续发展并取得初步效果。
奥运场馆的未来即未来奥运场馆的发展必须要遵循《奥林匹克2020议程》和《奥林匹克2020+5议程》,这2份议程重点强调了可持续发展,通过改革主办城市申请办法、修订申办评估标准、将可持续性理念引入奥运会的方方面面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奥运场馆亦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最大限度利用已有场馆,在没有遗产价值或新建理由不充足的情况下使用临时或可拆卸场馆,避免新建场馆,以促进奥运场馆的可持续发展。根据过去125年奥运场馆发展的经验与教训,遵循上述2个议程,结合奥运主办城市合同,奥运场馆的未来应具有以下特征和趋势。
从过去奥运场馆的发展历程来看,不论是夏奥会还是冬奥会,很早就有多个城市联合举办的先例和成功经验。最早可以追溯到1920年的安特卫普奥运会,有7个场馆位于安特卫普之外。根据《奥林匹克宪章》,国际奥委会主要出于遗产、可持续性和成本效益的考虑,允许在主办城市或东道国以外组织预赛甚至整个项目的赛事。根据《奥林匹克2020议程》对于主办城市申报办法和评估标准的改革,奥运主办城市从申请制改为邀请制,邀请符合条件的城市参与申请,以使奥运会更加契合主办城市发展的需要。此项改革的核心议题在于鼓励多个城市联合举办,以充分利用各主办城市已有场馆,避免新建场馆。2022年北京冬奥会已由北京和张家口两个城市联合举办,2026年冬奥会也将由意大利的米兰和科尔蒂纳共同举办。在奥运主办城市合同中明确提出,只有在提交可行的商业计划和遗产使用计划,详细说明已被证实的奥运后需求、资金、可持续性和未来运营用途(包括未来运营商)的情况下,主办城市才可考虑新建永久性或可搬迁场馆。至于单一功能场馆,则无须新建永久性建筑,比赛应转移到最合适的已有场馆,即使在主办城市或国家之外亦可。从国际奥委会的改革发展理念来看,没有遗产价值的场馆原则上不得新建,最大限度充分利用已有场馆。因此,从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奥运会将逐步由多个城市联合举办,充分利用已有场馆,满足奥运会的办赛需求。
《奥林匹克2020议程》改革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将可持续性贯彻到奥运会的方方面面,其中,重点是奥运场馆的可持续性,实现场馆的持久利用和反复利用。国际奥委会已承诺在2030年减少45%的碳排放,到2040年实现净零排放。这就要求未来的奥运场馆不论是新建还是改造利用已有场馆,均要在全流程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可持续采购、使用环保节能材料、太阳能发电、绿电等一系列举措打造绿色场馆,以降低奥运场馆碳排放。根据奥运主办城市合同,所有奥运场馆均应有可持续管理计划,其中应包括:全生命周期评估,证明项目由遗产所有者提供资金和保障,并在财务上具有可持续性;可持续的设计和建造方法,在选址和征用土地、废物管理、资源使用、优化和重复使用材料、循环再造和处置、能源和水的消耗等方面有明确和可实现的目标。确保所有奥运场馆设计(永久性、半永久性、可拆卸性和临时结构)都是基于奥运会所需和奥运会后的用途,否则不得新建。奥运主办城市合同中也明确提出鼓励各地采用适用于本国或地区的绿色建筑标准,以优化奥运场馆的环境表现。北京冬奥会作为首届实现碳中和的奥运会,所有场馆均为绿色场馆,为未来建设绿色场馆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之经验。
从过去125年部分奥运场馆赛后高效利用的经验来看,奥运场馆的多功能性是其能够持久使用的重要特征。如盐湖城冬奥会的冰上运动中心、五棵松体育馆等场馆均能实现冰篮转换,可以满足冰上和篮球、演出等多种类型的活动。悉尼奥林匹克主体育场座席数量由赛时的110 000个调整到赛后的83 500个,通过底层可移动看台的调整,使得体育场从橄榄球和足球比赛的矩形运动区转换为澳大利亚规则足球和板球比赛的椭圆形运动区,以满足橄榄球、板球、足球等多个项目的使用需求。绝大多数奥运主体育场的座席数量在赛后均进行了调整,减少座席数量,降低赛后运营成本。因此,增强奥运场馆设计韧性,提高场馆的兼容度至关重要,可以确保奥运场馆在赛后实现多功能利用。此外,国际奥委会鼓励最大限度地共享利用场馆,以减少奥运会所需场馆的总量,并建议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优化竞赛安排,以便于共享使用场馆。残奥会基本上也是最大限度使用奥运会场馆,共享使用场馆。通过增强奥运场馆设计韧性,提升场馆的兼容度,满足多种运动项目的竞赛需要,为共享使用场馆奠定基础。2024年巴黎奥运会新建的水上运动中心具备多功能用途,在奥运会赛事期间,场馆内将举行水球、跳水和花样游泳等比赛,在残奥会期间,场馆将灵活地转变为硬地滚球类体育场,而在奥运会完全结束后,该建筑将作为当地居民举办体育活动的中心。2020年底,国际奥委会通过了巴黎奥运会场馆总体规划方案的调整,减少临时场馆,将部分项目调整至已有场馆,如不再使用奥林匹克水上运动场,并将游泳和水球决赛转移到拉德芳斯竞技场,不再使用让·布因球场,把橄榄球比赛转移到法兰西大球场,以减少所需的场馆数量,允许场馆共享,以降低预算支出。
未来奥运场馆最大的变化可能是场馆容量不再限制,这一条款已写入奥运会主办城市合同。由于国际奥委会对场馆最低容量不再做要求,各主办城市应根据当地情况确定场馆的容量,特别是考虑当地组织者确保场馆满座的能力,已有场馆的容量,奥运会后所需的使用容量,该项运动在主办城市、地区和国家的普及与受欢迎程度,境外观众以及场馆周围的空间等。奥运主办城市合同建议对每个场馆进行“平均座位成本支出”分析,即总成本支出除以座席数量,评估每个座位的预期成本与收益,帮助当地确定合理的场馆容量,各地应因地制宜,以满足当地赛后使用需求为主要目标[5]。
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和新材料的不断涌现,临时场馆可以满足场地和观众看台等更加复杂的技术要求。21世纪以来的奥运场馆中大量使用临时建筑,伦敦奥运场馆中临时场馆所占比例高达37%。根据《奥林匹克2020议程》,国际奥委会积极鼓励主办方使用临时场馆。因此,未来奥运场馆越来越多使用临时场馆的趋势将得到巩固。2024年巴黎奥运会95%的场馆为已有场馆和临时场馆,根据巴黎奥运会场馆的设计理念,整个巴黎将变身为奥林匹克公园,相当一部分场馆选址在著名历史建筑附近。因此,2024年巴黎奥运会最终使用的临时场馆比例将大幅提升。奥运场馆中大量临时场馆的使用,尤其是一些在主办国不太普及的运动项目竞赛场馆使用临时场馆,将有助于降低奥运场馆赛后运营压力。
奥运会作为国际重大体育事件,具有超强的影响力和国际关注度。奥运场馆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触媒源[6],札幌、首尔、巴塞罗那、悉尼、伦敦、北京等奥运会场馆的成功探索与实践,树立了奥运场馆促进城市更新发展的典范。日本札幌冬奥会促使札幌从名不经传的小城市转型为国际著名的冰雪旅游目的地,伦敦奥运会极大促进了伦敦东区的更新与发展,北京冬奥会有力促进了首钢工业园的转型发展。奥运场馆成为促进城市更新与发展的重要催化剂。奥运主办城市合同鼓励优先使用以前开发或退化的土地,而不是绿地,以发展新的场馆和基础设施,使当地社区能够共享可持续发展的益处。同时,对于奥运场馆使用棕地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鼓励使用任何后工业时代的“棕色土地”,但必须要经过认可的第三方的详细调查,以确保安全、无污染。从奥运会申办制度的改革来看,未来奥运会要契合主办城市发展的需求,更加关注主办城市发展的需要,奥运会将为城市发展带来无限可能。2024年巴黎奥运会,计划将巴黎打造成奥林匹克公园,众多场馆选址著名历史景点,奥运会将成为城市营销的重要平台。因此,未来奥运场馆要在促进城市更新发展中主动作为,充分发挥奥运场馆的触媒效益,科学选址,融入城市整体发展规划,赋能城市更新与发展。
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是永恒话题,《奥运场馆》为认识奥运场馆发展历史及其赛后利用状况提供了十分宝贵的一手文献。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未来奥运场馆如何发展,一方面应借鉴125年来奥运场馆发展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主办城市需要不断创新,在《奥林匹克2020+5议程》的指导下,通过多个城市联办、充分利用已有场馆和临时场馆、建设绿色场馆等途径,积极探索奥运场馆可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妥善解决奥运场馆赛后利用难题,充分发挥奥运场馆的遗产价值,为奥运场馆、奥林匹克运动以及主办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