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进程中发挥农民主体性的实现路径研究

2023-02-25 14:56陈菊翠
现代农机 2023年6期
关键词:农民农村建设

陈菊翠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350108,福建福州)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农民”是“三农”中的重要一环,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因素,只有解决了“人”的问题,发挥农民主体性,才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1 乡村振兴进程中发挥农民主体性的必要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1]。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中,农民是重要受益者和生力军。发挥农民主体性,既能够使农民多方面受益,促进农民实现自我发展,又能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

1.1 农民主体性的发挥是农民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活动及其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农民不仅能在运用智力、体力参与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发展自身能力、个性等,还能在现代化农村建成之后受益,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第一,农民主体性的发挥有助于其全面发展。乡村振兴的实现有赖于农民主体性的发挥,实现了乡村振兴之后,农民便能在现代化新农村中享有更优质的教育、文化、医疗等资源,满足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第二,农民主体性的发挥有助于其参与乡村活动及能力的全面发展。农民通过建言献策、参与乡村规划等促进了自身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第三,农民主体性的发挥有助于其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是人各种特征或特质的总和,是个人在发展过程中有别于他人的典型标志[2]。农民能根据自身特长为乡村振兴作贡献,在乡村建设中独立地发挥各具特色的作用。第四,农民主体性的发挥有助于实现其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农民共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就促使农村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农村现代化实现之后,农民的生活水平得以提升,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得以增强,进一步促进了农民社会关系的发展。

1.2 农民主体性的发挥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动力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其主体性的发挥是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重要推动力。

第一,农民主体性的发挥是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动力。农民长期生活于农村,对农村的环境、特色和文化有较为深入的认识,他们自觉加入新时代乡村建设队伍,有助于精准依托当地的历史文化、旅游和生态等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第二,农民主体性的发挥是实现生态宜居的重要动力。农民积极承担乡村环境建设的重担,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和绿化美化行动,加强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有助于农村环境呈现新气象新面貌。第三,农民主体性的发挥是实现乡风文明的重要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要发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引导人们自觉承担家庭责任、树立良好家风,强化家庭成员赡养、扶养老年人的责任意识,促进家庭老少和顺”。[3]弘扬传统家庭美德有助于实现农村乡风文明。农民通过发挥主体性,继承和弘扬勤俭持家、尊老爱幼等传统家庭美德,既提升了自身的精神风貌,又促进了文明乡风的形成。第四,农民主体性的发挥是实现治理有效的重要动力。乡村治理,农民是主力军,离不开农民主体性的发挥[4]。农民是农村基层治理的主体,只有广泛调动农民主体性,激发其责任感,才能引导农民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乡村治理,提升乡村治理的效率和质量。第五,农民主体性的发挥是实现生活富裕的重要动力。实现生活富裕需要农民付出脚踏实地的努力。农民克服消极懈怠思想,发挥自觉性、主动性,积极参与生产劳动,勤恳务实,才能不断提升生活水平,实现生活富裕。

2 乡村振兴进程中发挥农民主体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就要关注“人”的问题。实践证明,发挥农民主体性对于乡村建设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现实中,农民主体性的发挥仍然面临不少困境,深入分析之后不难发现,有内、外部原因。

2.1 农民思想观念落后,主体意识不强

思想观念具有延续性和继承性。农民思想观念的正确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在乡村振兴中主体意识的强弱[5]。相较于城市,大多数农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落后、信息闭塞,农民受到先进思想影响的机会少,传统观念仍较为深刻地影响着农民。受落后思想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农民安于现状,习惯了贫穷与落后,对振兴乡村提不起兴趣。部分农民虽未丧失劳动能力,但主体意识淡薄,参与乡村建设的意愿不高。不仅如此,“等靠要”等落后的思想观念导致不少农民进取心不足,依赖政府建设乡村,甚至错误地认为乡村建设是政府的义务,与自己无关,希望政府能够包办一切乡村事务让自己高枕无忧。

思想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体性。思想先进的农民往往更能够以高昂的精神状态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而思想观念落后的农民往往对乡村振兴持否定态度,其主体意识淡薄,对乡村中的大小事抱着“看客”心态,认为事不关己,在乡村建设中常扮演旁观者的角色。

2.2 乡村发展水平低,农民缺乏参与乡村建设的动力

物质生活需求的满足是农民留守故土、振兴乡村的重要前提与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6]。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存在短板,各项资源匮乏。不仅如此,在我国农村当前的农业生产中,不少农民仍坚持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效率低下,且小农经济易受气候等因素影响,稳定性弱,产业链短,利润低,农民收入微薄。以上两点影响了农民物质需要的满足,降低了农民的生活幸福感、满足感,导致农民对农村的认同度不高,难以发挥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同时,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发展差距也不断扩大,不少农民选择进入各种资源更丰富、条件更优异的城市生活、务工,这就导致农村“空心化”“老人化”,振兴乡村失去了中坚力量。而留守农村的妇女和老人,则因为忙于家务和农业生产,不愿且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参与乡村建设。

2.3 基层党组织建设薄弱,抑制了农民的主体性

近几年来,基层党员干部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自觉承担动员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重要职责,带领农民振兴乡村,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实质性成果,缩小了城乡发展差距。但是,部分农村地区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一定问题,加剧了农民主体性缺失现象。

第一,部分基层党组织未充分尊重农民的意见,抑制了农民的主体性。几千年来我国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目前,我国大部分乡村的工作也是按照自上而下的模式开展的[7]。部分基层党员虽认识到应尊重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和首创精神,也能够在走访群众、处理乡村日常事务中贯彻群众路线,但在面临事关乡村发展的重要事务时,有时难以充分全面地考虑农民的意见、倾听群众的声音,甚至代替农民作决定,长此以往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便减弱了。第二,部分基层党员干部工作积极性有待提升。在一些乡村地区,基层党员干部收入微薄、工作晋升机会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当中一部分人对待基层工作、乡村建设抱消极懈怠的态度,难以积极发挥自身的领头羊作用动员农民参与乡村振兴,致使农民的智慧和能力未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有些农民虽有参与乡村振兴的抱负和能力,但是少数基层党员干部的不作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些农民产生消极影响,长此以往,便挫伤了农民的热情,其主体性得不到发挥。

3 乡村振兴进程中发挥农民主体性的实现路径

2023 年中央1 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8]。调动农民主体性是一个具有复杂性、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找准调动农民主体性的路径,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3.1 加大乡村教育力度,增强农民主体意识

乡村振兴必先振兴乡村教育。作为乡村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撑,乡村教育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全局性的作用[9]。农民主体性的发挥有赖于农民文化素养的提高,用正确的思想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必然能够为全面振兴乡村注入强大动力。

要大力发展乡村教育,不断完善乡村教育设施、场所和健全教师队伍,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力度,让农民摒弃落后观念,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切实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用新思想、新观念启迪和滋养农民的精神世界[10],使其正确认识到乡村振兴的重要地位及自身在振兴乡村中的关键作用,引导农民主动承担乡村建设的责任,转变自身角色定位,从“旁观者”转变为“建设者”。通过教育引导农民发扬主人翁精神,共同参与乡村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管护等工作,改变乡村振兴依靠行政权力自上而下强力推动的现状。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设立“脱贫之星”“乡村建设先锋人物”等,发挥榜样的激励、带动作用,使农民进一步明确乡村振兴是等不来、也送不来的,要靠脚踏实地的奋斗才能实现,从而激发农民的能动性。

3.2 发展乡村产业,为发挥农民主体性提供经济基础

《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提出,“产业兴旺是乡村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11]。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其主体性的发挥关乎乡村振兴的实现进程,因此,应通过多举措发展乡村产业,振兴乡村经济,让农民的口袋“鼓起来”,为农民主体性的发挥奠定物质基础。

第一,依托农村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在产业振兴中要坚持“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乡土产业。例如,沿海渔村以滩涂、海岛为特色,可利用其丰富的海洋和渔业资源建设一批海洋城镇,发展观光旅游业,改善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第二,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 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模式”[8],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降低销售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经济是基础,农村经济的发展能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吸引农村劳动力回流,增强农民对农村的认同感,为激发农民投身乡村建设的主动性提供物质保障。

3.3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推进乡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2023 年中央1 号文件提出,“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8]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发挥好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激发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第一,打造高素质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贤,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1],主动吸纳有胆识、有魄力的年轻人,为基层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队伍更能够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倾听农民的声音,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广大农民振兴乡村。第二,开展乡村振兴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整治[8]。形成对基层党员干部的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使其保持先进性、纯洁性。加强基层党组织作风建设,引导党员以为民谋利益为最大追求,在乡村建设中主动听取群众意见,严抓、严惩因贪污腐败而挫伤农民主体性的行为,确保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不受影响,确保乡村振兴事业后继有人。

3.4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升农民获得感

多举措建设和美乡村,既是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要求,又是激发农民主体性、推进乡村振兴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需要。

第一,推进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 年)》提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民群众健康,事关美丽中国建设。”[12]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农民的生态意识,并推广低成本、高效率的污水和垃圾处理技术,多管齐下解决环境问题。第二,完善乡村基础设施。例如,“支持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改造,基本完成农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8],“推进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和小型供水工程标准化改造,开展水质提升专项行动”[8],给予农民基本生活安全保障,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有助于农民认识到党和国家对乡村和他们的重视,增强他们参与乡村振兴的底气、志气。第三,合理规划布局。“立足乡土特征、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提升村庄风貌”[8],在规划时充分考虑当地自然山水、古老建筑[13]。在村庄的规划建设中,要兼顾农村原有的乡土特色、自然景观和历史建筑,不违背农民意愿搞大拆大建,严守生态红线,科学进行现代化建设,建设生态宜居乡村。

4 结语

乡村振兴为的是人、靠的是人,乡村建设离不开亿万农民群众,因此,发挥农民主体性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具有深远意义。然而,在内、外部原因的双重作用下,农民主体性的发挥面临着不少亟待纾解的困境。农民主体意识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长期地坚持和建设,在乡村教育上下功夫,大力振兴乡村产业,还要补足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短板,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如此方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猜你喜欢
农民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