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耿彪 陈小敏 唐伟东 (长沙理工大学汽车与机械工程学院)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从2015年起,将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许多一线教师为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做了大量探索性工作,王明婕等应用CBL(case based learning,CBL)教学法,以案例为核心、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开展讨论式教学,效果良好。[1]王红芹指出翻转教学方式能够激发研修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分析中的应用能力。[2]田浩梅等发现采用根据不同的章节设计不同教学形式的协同教学法,可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3]王晓巍等发现在教学过程中采用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可以发挥更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解决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4]丁钢提出高校创业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实际创业所需要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为核心,构建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教学环节有机衔接、教学目标拾阶而上的一体化递进模式。[5]任浩等指出任务驱动教学法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采用不同的实施方案,并配套相应的实践环境和考核机制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6]傅新星等指出CBL与P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提高本科生主动学习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践方面都有很大的推进作用,同时也能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7]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指理论课与实践课融合实施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打破了理论课和实践课的界限。[8]不仅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能增强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知识应用能力的作用。自2015年起,在长沙理工大学先后开设了“TRIZ理论及应用”“大学生创业基础”“创业企业与知识产权实务”三门创新创业课程,同时承担了多项涉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教改项目,在教学与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现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几个问题,经过多年持续地改革和实践,构建并实施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新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
教师通过系统、细致的讲解,被动地使学生掌握大量的知识,这种“填鸭式”教学使学生觉得学习枯燥、任务重,学习能动性和创新能力被大幅削弱,自主学习的潜力受到束缚,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能力受到严重制约。
教学中教师是主动的,是支配者,学生是被动的,是服从者。师生之间不能以平等的地位和相近的知识域交流,容易形成“一言堂”,这不仅严重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因素,而且极大地磨灭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长此以往,会导致师生沟通不畅,教学失效。
游戏之所以吸引人,关键在于它具有及时反馈的特点,而传统教学把知识一味灌输给学生,没有看得见的成果正向激励他们,致使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导致学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致使学生的学习长期处于迷茫状态。
有压力才有进步,良性竞争有助于营造更加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在线开放课程为本校学生引入其他院校的智力资源创造了条件,“鲶鱼效应”会使课堂更具活力和生机,改变以往学生在学习中容易消沉的状态。
通过在教学安排、学生学习模式和教师教学要求等方面的全方位改革,构建如图1所示的“理实一体化”实施方案,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挑战性和实效性。
图1 “理实一体化”实施方案
1.自建或引入省级以上一流课程,搭建学生自学慕课平台
自“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发布以来,全国已建成上万门国家级一流课程,无数省级一流课程,涉及各个学科,这为各校引入一流课程提供了充足条件。自建慕课平台也是一条可行之道,根据本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毕业要求,创建符合本校特色的慕课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湖南省一流课程“TRIZ理论及应用”三年内先后成为一千多名校内外学生开启创新之门的“金钥匙”。
安排学生开展慕课自学的几个必要措施:第一,给出具体的自学任务点,通常包括有限章节的视频观看、主题讨论和知识点测验等;第二,要求学生实时将自学不懂的问题在慕课讨论区提出,教师及时进行答疑;第三,配套慕课作业辅助学生巩固所学,务必提供参考答案,供学生自检或模仿。
慕课自学成效的评判依据是学生是否取得与教师相近的知识和方法认知,以便学生在练讨评课堂与教学齐步进行实战练习。
2.练讨评课堂一体化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石,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为学校课堂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但一线教师必须认识到网络中的碎片化知识虽拓展了知识的疆界,但在知识深度的挖掘上却未展示出其强有力的优势。知识的系统性建立更多地依赖课堂教学的互动式探讨与反思,课堂教学在学术性、理论性及实践性方面的多维塑造是网络课堂至今所未能超越和取代的。[9]
练讨评课堂由“练”“讨”“评”三个环节组成,如图2所示,“练”的环节全体师生共同参与,聚焦同一个新主题同时创作,其输入是慕课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输出是每个人(包括教师)的创作流程及结果,侧重于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讨”的环节由教师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教师的必选)进行集中研讨,探讨多视角下同一个问题解决方案的差异性和优越性,侧重启发学生借鉴他人的思路与经验,弥补课前认知上的差距,快速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评”的环节由全体师生共同投票,选出最佳作品,给予一定的平时成绩奖励,此举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正确评价事物的方法,而且让教学具有游戏性,增强课堂愉悦氛围。“讨”“评”两个环节的外部刺激都会触发每个学生的认知阈值,启发他们在课后进行自我改进。可见,练讨评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做到“学会”“会学”,而且真正实现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师生以相同的地位和相近的知识面一起完成相同的目标,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成长。
图2 练讨评课堂运行关联图
3.学生科技助推
每个大学生在入学前都有一个初心:在大学阶段取得丰硕的学业成果,包括学习成绩和科技成果,推动自己快速成长。在目前“创新驱动”的国策下,创新能力受到空前重视,后者的含金量大幅提升,无论是在研究生复试还是就业面试中学生都会面临这方面的考验,因此帮助学生在大学生阶段取得更多、更好的科技成果是新时代对大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研究提出并采用图3所示的学生科技助推机制指导选课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荣获省级以上奖项五十多项、申报专利一百多项,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二十余项,成绩斐然。
图3 学生科技助推机制
1.掌握精益学习法
通过创造性地提出精益学习方法,包括筛选、精研、反复使用三个环节。“成功之路千万条,适合才是第一条”,精益学习以“轻松、快速”学习作为判断标准,运用Pugh矩阵从双创教育类课程中筛选出最适合自己的一套方法链,再集中突破,然后反复应用,直至熟能生巧,能独立创造科技成果。
以“TRIZ理论及应用”课程为例,该课程主要教导学生针对复杂工程技术系统,应用理想化分析Ⅰ、因果链分析Ⅱ、功能模型分析Ⅲ、三轴法资源分析Ⅳ、系统裁剪分析Ⅴ、矛盾分析Ⅵ、技术进化分析Ⅶ、物场分析Ⅷ、特性转移分析Ⅸ、ARIZ分析Ⅹ等十种系统分析的方法找出技术系统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然后利用功能导向搜索A、小人法B、进化法则C、发明原理D、标准解E、How to模型F等六种创意工具找到全新的创新方案。这十种系统分析法和六种创意工具共组成了10×6=60条创新方法链,如表1所示。
表1 TRIZ理论应用方法链
指导学生应用Pugh矩阵七分法(如表2)分别从十种系统分析方法和六种创意工具中挑选出最适合自己的单项,组合成自己最适用的创新法宝,比如若组合成的为ⅢD,即功能模型分析-发明原理创新方法链。
表2 Pugh定性筛选表(以创意工具筛选为例)
2.全过程深度参与
慕课自学环节,要像实验课前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那样,了解章节的基本内容,与教师的认知达到相似水平,为下一个环节练讨研课堂做好知识和方法的储备工作。
练讨研课堂中教师与校内外学生一起,针对同一主题进行应用练习,然后积极参与结果的讨论和评价,这些问题在多视角剖析下对师生的启发能有效避免“盲人摸象”的尴尬。
个性化应用阶段,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学以致用方能做到知行合一。创新创业不是课堂上“教会”的,而是在实践中“学会”的。必须引导学生将课程所学与学科竞赛、专利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科技活动密切联系起来,充分利用好教师“结课不断教”的持续智力支持做出扎实、丰硕的科技成果。
3.不忘初心,匠心筑梦
如今,匠心已不再是工匠所特有的代名词,它代表秉持初心,做到专业、专一、细致,精益求精。各行各业都有拥有匠心的人,向他们学习是实现自我超越的重要途径。
用什么来维持入学时的“初心”是每个学生必须思考的问题。而用“匠心”留住“初心”无疑是事半功倍的最佳方法。对选修相关课程的学生来说,要发扬“匠心精神”,借助课程采用的学生科技助推机制,筑梦成功。
1.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通过构建如图4所示的学习共同体,在练讨评课堂教师与学生同步练习,平等研讨,真正有效改善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让课堂成为“欢乐场”。
图4 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内涵
其中的几个秘诀是:第一,务必将章节理论知识在慕课中传授完毕,并督促学生自学,让学生达到与教师相近的知识层面;第二,课堂练习的主题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未知的,比如可以就某一主题词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现场任选一个当天刚公布的专利,或由某个学生自荐科技难题等;第三,师生双方同时开始练习,挑选几个代表性作品与教师的作品进行PK,由全体学生参与评选。
如此,学生才会真正了解自己与教师、优秀学生的差距,找到自己的认知偏差进行快速补正,真正做到“同频共振”。
2.利用好一流课程开放平台,引入其他高校学生一起学习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跨校学生异地同步学习提供了条件,校外学生的导入不仅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智力资源,而且有助于不同高校间学生的良性竞争,让练讨评课堂教学更具活力和生机。
必要的措施包括:第一,全力创建具有特色的一流课程,吸引其他高校的学生选课;第二,通过腾讯会议等信息技术手段引导校外学生与本校学生同堂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鲶鱼效应”;第三,练讨评课堂必选1-2个校外学生的作品参与讨论和评价,只有让他们真正受益,才能不断增强其参与的积极性。
3.结课而不断教
学生科技成果的取得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较长时间的打磨,通常会跨越课程的教学周期,这就要求教师发扬奉献精神,结课而不断教,持续关注有需要的学生,辅助他们取得最终的科技成果。
双创教育类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是课程建设的系统性、创造性改革,首创的“筛选、精研、反复使用”精益学习方式,不仅为学生学习减负,而且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信心;构建的师生学习共同体重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以平等地位、相近的知识层面同台PK,不仅有助于教学相长,而且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学生科技助推机制让教有始终,学有所成;“鲶鱼效应”不仅能激发本校学生的学习活力,而且拓展了智力资源。综上,这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