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利娟
(山西四建集团有限公司, 山西 太原 030024)
现阶段, 我国建筑行业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建筑规模与数量均在不断增加, 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建筑行业施工技术等内容的变革。 现如今,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广泛应用, 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建筑整体质量, 还能够有效提高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在实际建筑工程当中, 大体积混凝土的应用, 对于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 管理者的职业综合能力均提出了更高要求, 以便于有效防止混凝土出现裂缝。 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效果,应提前全面分析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探讨问题出现的影响因素, 并结合现阶段工程特点, 总结归纳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由此进一步提高建筑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并推动建筑行业的高效与稳定发展。
建筑工程众多施工环节当中, 混凝土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施工材料, 其包含多种原材料, 如:水泥、 砂石等, 所以在实际上施工环节当中, 混凝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 温度, 进而出现裂缝现象, 最终对建筑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产生十分不利影响。 混凝土最为突出的特点, 就是表面系数较小, 在混凝土浇筑和硬化等环节当中, 水泥水化热反应会使其内部温度迅速升高, 进而导致混凝土内外部温差过大 (超过25℃), 使得混凝土外层结构出现快速收缩现象, 引发温度裂缝, 最终甚至还会影响建筑整体结构的安全性能, 情况严重甚至于还会危害建筑结构的部分功能。 因大体积混凝土自身性能的特殊性, 所以在实际施工环节当中, 技术人员应注意裂缝问题的发生, 通过掌握技术要点, 严格把控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 从而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的安全性与稳定性[1]。
一般而言,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式大都为地下施工, 属于建筑工程众多施工技术当中的关键构成部分。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 工作人员需提前调研施工现场, 了解施工要求, 根据项目实际特点与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 在此过程中, 相关人员应注意从全面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充分保障施工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最大程度上避免环境等因素对施工质量产生的不利影响。 例如: 施工人员在处理温度裂缝问题时, 如何平衡大体积混凝土内外温度, 就需要提前对混凝土进行降温, 如: 冷水降温等, 以便于充分保障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效果能够符合规定标准。 与此同时, 施工人员还需提前了解施工要求、 环境条件等内容, 合理配比混凝土材料, 促使建筑结构荷载程度得到进一步提高。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 极易出现温度裂缝,主要是因为混凝土自身性能所局限, 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大体积混凝土表面温度与内部温度出现较大温差, 并受其材料性能限制, 内部温度并不能够及时散去。 在此种情况下, 若外界环境温度突然上升或者下降, 都会引发大体积混凝土出现温度裂缝。 针对此, 在实际施工环节当中, 就需对温度环境进行全面考虑, 如: 混凝土配比、 浇筑等环节的温度条件, 通过多种方式控制内外温差, 最大程度上降低温度裂缝发生的概率。 从我国当前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情况来看, 温度裂缝问题极易发生, 如:某一工程施工人员并未提前了解天气因素, 在施工期间, 出现高温天气, 大体积混凝土就出现了温度裂缝问题, 且随着高温天气的持续, 裂缝程度也不断加剧[2]。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当中, 混凝土是由多种材料配制而成, 如: 砂石、 水泥等, 不同成分其物理性能、 化学性质均存在较大差异, 所以在实际施工环节当中, 施工人员就需对成分配比进行严格的把控, 以便于对工程整体质量进行严格管控, 最大程度上避免收缩现象问题的发生。 例如: 在调配混凝土各成分比例时, 若水泥的石膏比例相对较低,那么后续环节当中, 混凝土收缩现象也会相对更加严重, 进而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现象的机率也会随之更高; 若在混凝土配比当中, 水泥含量越高, 那么后续环节当中, 大体积混凝土表面就会出现明显收缩现象。 针对此, 施工人员在调配混凝土各成分比例时, 就需要总结以往经验, 并根据工程实际特点, 在其中加入适当的粉煤灰等外加剂, 从而有效防止混凝土出现成分收缩现象, 避免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缝。
从当前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情况来看, 往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促使混凝土出现裂缝等不利现象, 进而影响建筑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针对此, 在实际工作环节当中, 就需要由专业人员提前分析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因素, 并根据项目实际状况, 提出相应预防措施与解决方法, 充分保障建筑工程施工环节, 大体积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施工效果。 纵观而言, 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原因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分别为: 干缩裂缝、 温度裂缝、束缚性裂缝, 具体原因如下。
受混凝土材料自身性能的影响, 十分容易因为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发生裂缝现象。 所以, 大体积混凝土实际施工作业过程中, 其内部环境会因水弱化或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而出现改变, 若混凝土抗拉强度低于温度承受度, 那么出现裂缝的机率则也会相对较高。 针对这些问题, 施工人员在实际施工环节均需提前做出了解, 并根据实际工程特点, 制定预防措施与解决方案, 以便于充分保障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效果, 提高建筑结构整体质量与稳定性[3]。
从大体积混凝土实际施工情况来看, 裂缝的发生与束缚性因素也具有密切关联。 例如: 混凝土施工环节, 受内外温差的影响, 混凝土体积就会发生一定变化, 同时受外界环境多变的影响, 混凝土结构就极易发生断裂, 进而增加内部拉应力。 在此过程中, 若内应力大于混凝土自身的抗拉强度, 那么混凝土裂缝程度也会相应加剧, 不仅会降低混凝土自身质量, 还会影响其耐久性, 进而危害建筑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一般而言, 混凝土拆模期间较易发生干缩裂缝,主要是因其表面水分发生过快散发导致内外温差出现过大现象, 就会引发干缩裂缝。 此钟裂缝的发生,并不会对其内部环境造成较大干扰, 但是会以纵横交错的状态呈现于混凝土表面, 十分影响建筑整体的美观性。 由此, 施工人员就应在实际施工环节,根据现场施工特点与施工环境, 提前分析影响干缩裂缝发生的因素, 并制定出相应管理模式与解决方法, 严格按照流程进行规范作业, 在保障建筑外部美观性的同时提高施工效率[4]。
客观角度来讲, 每一个建筑工程周边环境都相对较为复杂, 因其施工工期相对较长, 所以外部环境也会发生改变。 针对此, 在实际施工环节当中,施工人员就应根据不同内部结构, 选择不同的建筑材料, 充分保障建筑材料符合相关规定标准, 促使施工质量与施工效率均得到有效提高。 首先, 施工人员在选择施工材料时, 需注意提前了解建筑工程特点, 并分析不同建筑材料的不同特点, 选择恰当且符合规定的材料。 在选择的过程中, 还应注意对其质量进行严格检测, 如: 水泥、 砂石等材料均需保障其符合工程规定标准。 其次, 采购人员在选择施工材料的过程中, 还应检查材料厂商的资质, 了解材料生产时间, 对其进行全面检查, 判断材料性能符合规定之后才可进行使用。 若材料存在质量问题, 需注意及时更换, 避免错误材料使用到施工过程中而影响建筑整体质量。 最后, 采购人员在采购施工材料时, 还应注意将其相关资质材料进行收集整理, 并对各项数据信息进行严格记录, 以便于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准确数据支持。 另外, 施工材料在运输至现场之后, 注意按照规定对其进行存储摆放, 避免外界因素对材料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防止影响工程的整体施工进度[5]。
工作人员在设计混凝土配合比的过程中, 应注意灵活应用 “三掺” 技术, 以便于充分保障混凝土配比能够充分满足规范标准要求, 充分保障建筑工程的施工安全。 此环节当中, “三掺” 主要指的是选择YQA膨胀剂, 在其中加入粉煤灰, 以此降低水化热峰值, 便于降低水泥损耗。 与此同时, 还需借助FDN-5 减水剂补配配收缩混凝土, 对其和易性进行合理改善, 从而有效降低游离水在其中蒸发而产生的通道, 强化混凝土的密实性与稳定性[6]。
此环节施工之前, 应注意将后浇带当中所残留的杂物进行清理, 然后对模板进行浇水湿润, 保障其干净整洁与湿润度。 在实际浇筑混凝土环节当中,需提前根据施工方案, 设计此环节施工顺序。 通常而言, 都会从基础梁开始进行浇筑, 然后在对楼层梁板进行浇筑。 浇捣混凝土环节期间, 需提前由专业人员对混凝土坍落度进行测试, 提前将强度试块留置出来, 以便于进一步提升混凝土密实性与稳定性, 并且工作人员还应对混凝土的振捣时间、 振捣深度进行严格的控制[7]。
混凝土表面清理工作结束之后, 在其终凝硬化之前, 应注意对混凝土进行浇水养护, 之后还需对其表面进行覆盖, 以确保混凝土湿润度。 在混凝土终凝之后, 仍需对其进行浇水养护, 促使混凝土能够始终处于湿润状态之下。 与此同时, 在养护混凝土阶段, 还可适当延长拆模时间。 如果在恒定温度下, 对混凝土展开养护工作, 那么后续展开拆模作业时, 就应该保障内部温度与外部温度都不超过25℃, 并且强度>75%, 由此才能充分保障混凝土具有较高抗裂性。 其次, 重视混凝土表面隔热与散水工作, 避免受其他因素影响而引发裂缝, 充分保障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与施工效果, 为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从当前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 正处于重要阶段, 各种先进施工技术的应用, 并且随着经验的积累, 各种技术也在不断完善与优化, 促使工程质量、 施工效率都得到有效提高。 但是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 仍然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 从而影响到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基于此, 就需要结合建筑工程项目实际, 制定一系列合理、 可行的大体积混凝土质量控制措施, 以充分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体建设质量。
在施工之前, 应重视根据项目实际情况, 总结以往积极经验, 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进行不断的完善与优化, 对工程项目的各类数据信息进行总结归纳与分析, 熟知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任何一项数据依据, 以便于为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与此同时, 还需要借助专业信息平台,详细记录工程所使用的技术、 机械设备、 施工材料等内容, 便于后续问题发生之后能够及时查找到原因, 并准确制定解决措施。
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 为保障施工质量, 还应重视施工技术人员管理, 在实际施工之前, 应对相关施工人员进行培训与指导, 确保其专业技能水平能够符合作业要求, 且便于其能够合理应对施工环节当中出现的突发事件, 同时能够准确预判施工环节中存在的施工风险并及时规避, 从而有效提高施工安全性。 与此同时, 还应重视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 采取合理措施确保混凝土浇筑环节的施工质量, 强化保温、 保湿养护措施, 进一步提高混凝土施工质量, 以有效提高建筑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另外, 还应注意对大体积混凝土中心温度与表面温度进行合理控制, 保障其能够内外温差值能够控制在25℃以内, 并且还需要注意对观察大体积混凝土表面温度与大气温度之间的差值, 需保障其二者差值不超过20℃。 大体积混凝土成品进行养护环节当中, 应注意根据工程实际情况, 适当延长其养护时间, 确保养护时长最短不少于14d, 以便于充分保障大体积混凝土的整体施工质量与效果[8]。
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 推动建筑工程行业不断改革与进步, 促使建筑行业逐步成为我国社会基础性行业。 为有效保障基础性行业的施工质量, 便于为人们提供更好服务, 就应重视提高施工质量, 保障安全施工, 以确保建筑结构整体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由此,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 施工人员就需提前全面了解工程特点, 分析工程质量影响因素,根据当前施工情况, 对施工技术进行合理改善与优化, 从而使得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得到有效提高,进而保障建筑整体质量与安全。